德国古典哲学中美的“合目的性”思想研究

来源 :辽宁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d050820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论”(Teleologie)是西方哲学的显著特质并总是与本体论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内在关联。当古希腊哲学家面对浩渺宇宙产生“惊异”并将目光转向经验事物背后的根据时,万物存在的根据也就是万物发展朝向的终极目的,于是,目的论便隐蔽地根植于古希腊哲学奠基的本体论之中。“美”作为形而上学必然要追问美本身存在的根据,同样,美的根据也自然成为了美要与之相符合的“目的”。从古希腊美学到近代美学,目的论思想变换着不同的理论样态一直暗存于美的形而上学的内在结构之中。德国古典哲学时期,康德将“目的论”与“反思性判断力”相关联而完成了“目的”概念向“合目的性”(Zweckm(?)βigkeit)概念的转化,“合目的性”由此被演绎为美学建构的内在原则,并以“美”之根基的身份呈现其自身。如此,一种基于目的的、形而上的“美学”被建构了出来,并在整个德国古典美学中演绎出一条由“合人的目的”向“合理念目的”发展的逻辑主线。目的论基于本体论而产生,本体既作为万物的根据,亦是万物之目的,二者之间这种内在关联使“美的目的”的形上源起必然要追溯到以本体论为主题的古希腊哲学。古希腊哲学中,苏格拉底向人自身追问最高的“善”,柏拉图将超验理念作为万物的根据和目的,如此,他们便分别确立了目的论发展的主观路径与客观路径。中世纪一切皈依上帝,万物之目的必然皆被引向上帝本体,目的论发展成为了神学目的论。近代哲学的主题由上帝转向人自身,神学目的论也因此失去了超验维度,原本寓于神性根据的“美的目的”也转向经验,并形成了在主体感性中寻求根据的经验主义美学和在主体理性中追逐目的的理性主义美学之间的对立。而由于主客观之间二元的对立无法调和,即便是鲍姆加通一厢情愿地将美的科学确立为独立的“感性学”((?)sthetik),但其美学知识所依据的客观性却无法摆脱休谟怀疑论的质疑。这样,只有将美学建筑在一个稳固的“基点”上,作为普遍知识的美的形而上学才是可能的,这个任务是由德国古典哲学来完成的,而美的“合目的性”思想随之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展开。康德首次明确地将“合目的性”思想引入到美的形而上学建构之中,并将“合目的性”原则视作“美”产生的先验机制。康德批判哲学中,“美”是沟通必然与自由之间的中介和纽带。审美既是无认知目的的自由美,也是通过想象力与理性自由协调的崇高。然而,正是由于康德哲学自身存在的“二元论”,使得“自由美”和“依存美”的目的都局限于主观先验之中,这种理论困境引发了费希特与席勒的思考。费希特将康德先验哲学在主体中走向了极致,并构建了以“绝对自我”为最高根据的知识学,进而将美的“合目的性”原则突破了康德的先验自我束缚而指向了无限的“绝对自我”,促使美的主观合目的性思想发展到了它的极致;席勒将审美引向“现象中自由”,从而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率先开启了美的合目的性思想的客观路径,但其仍然无法破解美的客观目的与先验根据之间相割裂的“二元论”难题;谢林综合了费希特美的无限主观合目的性与席勒美的有限客观合目的性双重路径,以思辨的立场将美的合目的性引向了主客同一的“绝对”,艺术创造过程就是“绝对”在实在性的东西中通过“内化塑造”的方式实现自身,艺术创作的目的也就是“绝对”自我实现的目的。但谢林以“艺术直观”洞悉绝对内容的哲学方法论又充满了浪漫的神秘主义色彩,这便让黑格尔看到了谢林的局限所在。黑格尔的思辨哲学实现了本体论和逻辑学的统一,绝对理念在主体中依次按照主观精神、客观精神、绝对精神的逻辑顺序依次展开,美是“绝对精神”阶段的感性环节,美是以感性的形式表达出理念的内容,即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样,美既是绝对理念在主体中的现实化,美的实现符合绝对理念的目的,同时,审美也让人通过美而发现绝对理念的“真”,让“美”与“真”在绝对理念中达成统一。至此,德国古典哲学中美的“合目的性”思想从先验的“合人的目的”到绝对的“合理念目的”的演进逻辑便清晰地呈现了出来。黑格尔将美的目的推向了主客统一的最高理念和上帝,让目的论美学发展到了它的最高和最后阶段,随着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其美的“合目的性”思想也必然面临着被消解和解构的命运。后现代哲学虽然都力图消解黑格尔美的“合理念目的”的根基,但美的“合目的性”思想本身仍然保留在美学的多元建构之中,如现代性美学的之中意志主义美学、存在主义美学以及精神分析美学等诸流派之中仍可寻觅出“合目的性”的身影。研究德国古典哲学中美的“合目的性”思想的研究不仅可以深化学界对德国古典哲学的“一体化”理解,更能为中国当代美学的形上建构提供可借鉴的理论资源。
其他文献
湖州地区前期受高空弱脊控制,随着高空弱脊的缓慢东移,转受脊后西南气流影响,热带低压"浣熊"距离较远,北方无明显的冷空气活动,缺少中低纬环流的相互作用。西南低涡逐渐东移过程中受高压脊的辐散作用开始减弱。因此,天气形势不利于湖州降雨。为了探讨这种情况下降雨形成的原因,应用常规报文和中尺度自动站资料,分析了此次降雨产生的天气形势和物理量场。结果表明:虽然天气形势上缺少降雨所需的高低空配置和中低纬环流的相
会议
近几年,六方氮化硼具有高孔隙率、大的比表面积、机械强度高、化学稳定性好、亲水性好、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作为前处理材料获得了广泛关注,已被用于生物化学、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领域的样品前处理,是一种理想的吸附剂。目前已开发了多种基于六方氮化硼材料作为吸附剂的样品前处理技术,包括固相萃取、分散固相萃取、固相微萃取、磁性固相萃取、管内固相微萃取、分散固相微萃取等,可实现多氯联苯、罗丹明B、黄酮类化合物、多
期刊
光催化被认为是解决当前环境和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氮化硼(BN)因其具有许多独特性质而得到了广泛关注,近年来BN基半导体复合材料在光催化领域有很多有价值的应用,如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和光催解水产氢等。本文系统地对BN合成、BN基半导体复合材料制备和应用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期刊
<正>中国古诗词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切实提高古诗文教学的有效性会使学生受益终生。但在小学语文各板块的古诗教学中,很多教师还是采用碎片化的、填鸭式的教学,致使古诗课堂枯燥无味,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不浓。如何提高小学古诗教学的质量呢?笔者认为,巧妙地利用关联因子,构建立体古诗教学体系尤为重要。一、以“文”构建文本层面的混合式关联“文”指的是古诗作品本身,这是建立在文本基础之
期刊
古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进行文化传承最好的媒介。古诗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更凝结着中华民族的力量。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强则离不开古诗的教学。一直以来,古诗在语文教材的编写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且在最新推行的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的比重显著提升,这也进一步增加了教学的任务难度。如何更好地增强学生古诗的语言表达技能并促进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这是语文教学中必须面临的难题。随着课程改革
学位
随着统编教材中古诗篇目的增加,古诗教学研究引起很多一线教师的极大关注。不同的古诗教学方法,落脚点皆在传承文化,皆在让学生吸收中华文化的精华。本文从适时穿插背景揭示内涵、调动肢体语言活跃课堂气氛、前后句连起来感悟作者情感三个方面出发,探寻更合适且有益的古诗教学策略,以期提高古诗教学效率。
期刊
谢林从想象力问题的悖论出发,对想象力创造性直观的本质作了深入阐释。他把绝对者的理智直观视为想象力的先验根基,将想象力从认识论上升到存在论,成为一种根源于神性创世活动的创造力,建立起人与世界存在之间的根本性关联。诗性想象是神性想象在经验世界的客观化。它通过“内化塑造”的美感活动沟通了有限与无限,实现了绝对者创造并直观自身的实在化过程。想象力与整个哲学体系形而上的建构原理合一,是本原意义上的诗性创造。
期刊
绿色低碳成为时代发展主旋律,这将深刻影响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向与路线。绿色地球物理技术发展是地球物理行业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分析了绿色地球物理技术发展的内涵与特征、层次与组成、未来发展方向等内容。地球物理行业应围绕绿色能源、绿色技术、绿色系统、绿色服务提升自身技术优势,创新技术体系、服务内容和应用场景,增强绿色低碳应用服务水平与竞争力,提升传统应用领域服务,开拓新兴应用服务领域,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高中教育体系越来越人性化,学校也越发的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而励志教育是高中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了学生在校的自我发展和老师教学方法的改变,我们关注励志教育的发展,重视对学生的积极引导,本文将主要针对励志教育在高中德育教育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期刊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例如电磁、电法及地震物理勘探技术,在精度和效率方面都有很大提高。通过上述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评估自然灾害,对于资源开采也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此,本文重点探究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以期能为更多研究者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