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化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今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在当前我国的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着人口城镇化质量不高,土地无序扩张,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等问题,并且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影响。城镇化的主要任务应不仅在于城镇化的速度,更在于质量,在于将中国的城镇化建立成一个城乡统筹、产城互动、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而这离不开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推进。因此,对于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研究对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1990—2012年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定量的比较分析,结果显示,1990—2000年间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发展速度相差不多,而2000—2012年间,我国的土地城镇化发展速度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其次,本文利用离差系数度量协调度,将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不含西藏)2000—2012年分两阶段按照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度进行了分类,结果显示大部分地区都存在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不协调的问题,其中东部沿海地区较为严重,中部地区情况相对较好。然后,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造成这种不协调现状的原因,主要有分税制改革、土地财政、政府政绩考核、商品房价格上涨等等,并利用全国26个省份2000—2012年的面板数据,对上述因素进行了计量检验,结果验证了分税制改革、土地财政、政绩考核、商品房价格上涨的确是造成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失调的主要因素。城镇土地面积无序扩张具有一定的不良影响和社会危害,例如,影响了失地农民的利益,造成土地利用粗放、影响耕地面积,造成产业结构失衡等。为促进城镇化协调发展,本文的建议如下:一是建立土地征用市场化体制,由市场决定土地征用的价格,杜绝土地财政;二是进行房产税改革,使地方政府获得新的、稳定的税基,一方面改善政府过度征地的行为,另一方面通过房产税来稳定房价;三是将户籍制度改革彻底进行到底,并建立与之相符的劳动就业制度;四是建立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制度,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方式减少土地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