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在室间隔缺损胎儿中的遗传病因学研究

来源 :广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fh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1.分析产前诊断中伴或不伴其他结构畸形的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胎儿的G显带核型分析结果。
  2.对于G显带核型分析提示染色体结构异常的样本,采用全基因组高分辨率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chromosome microarray analysis,CMA)进行检查,以确定G显带核型分析所发现的异常片段的来源、大小和性质,进一步探究VSD的基因组学病因。
  3.探讨CMA技术在VSD胎儿病例中的应用价值,CMA技术在单纯VSD组和VSD合并其他结构异常组、不同类型VSD之间检出率的差异性,并随访了解所有胎儿妊娠结局。
  4.对VSD的遗传学病因,VSD的基因型-表型进行分析,发现与VSD和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相关的拷贝数变异片段(copy number variants,CNVs)及特异性候选基因。
  方法
  1.收集2010年5月至2015年12月因产前超声提示胎儿为VSD并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产前诊断中心行介入性产前诊断的孕妇248名,根据是否合并其他结构异常将病例分为单纯VSD组(110例)与VSD合并其他结构异常组(138例),根据超声描述的VSD位置分为膜周部VSD和肌部VSD。
  2.全部胎儿样本按照标准的操作流程进行细胞培养、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
  3.对核型分析提示为染色体异常的胎儿样本(n=6)及核型正常的胎儿样本(n=144),使用QiagenDNA提取试剂盒提取基因组DNA,并采用NanoDrop分光光度计测量所测DNA的纯度和浓度。
  4.根据美国Affymetrix公司提供的CytoScanHD芯片平台(包含195万拷贝数探针和75万单核苷酸多态性探针)的标准实验操作流程对样本DNA进行消化、连接、扩增、片段化、标记荧光信号、杂交、洗涤、染色以及芯片扫描。并使用配套的CHAS软件对扫描后芯片生成的文件进行转换和数据分析。
  5.参照本实验室的内部数据库、查阅相关国际公共数据库,如DGV、DECIPHER、OMIM、ISCA及UCSC在线数据库和同行实验室数据库等方法对CMA检测结果进行比对分析,判断CNVs的性质。
  6.通过医院内部临床信息登记系统以电话随访的方式,了解孕妇的妊娠结局,分娩新生儿随访至1岁并记录产后诊疗及预后。
  7.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中的χ2检验对单纯VSD组与VSD合并其他结构异常组之间染色体异常核型和致病性CNVs检出率进行比较,定义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全部248例胎儿样本均成功进行了G显带核型分析,其中核型异常60例,染色体异常检出率24.2%。单纯VSD组与VSD合并其他结构异常组的染色体异常率分别为10.0%(11/110)和35.5%(49/13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胎儿VSD伴核型异常的60例胎儿中,染色体数目异常共51例(包括18三体综合征29例、21三体综合征14例、13三体综合征3例、Turner综合征1例、22三体综合征1例、16三体综合征1例、XYY综合征1例、XXXXY综合征1例);染色体结构异常9例(包括衍生染色体8例,平衡易位1例)。
  3.染色体核型正常的188例病例中,对144例孕妇自愿参与且留取胎儿DNA样本的病例进一步行CMA检测,致病性CNVs的检出率为8.3%(12/144);最常见的致病性CNVs为22q11.2微缺失(n=4),在排除22q11.2微缺失后,总体检出率为5.6%(8/144);在127例胎儿中检出良性CNVs,检出率为88.2%;结合父母外周血样本分析后,VOUS的检出率为3.5%(5/144)。
  4.在12例(8.3%,12/144)胎儿中检出致病性CNVs,单纯VSD组胎儿检出率为5.5%(4/73),VSD合并其他结构异常组胎儿检出率为11.3%(8/71),后者比前者检出率稍高,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2)。
  5.共有121例病例的超声报告对室间隔缺损的部位进行了详细描述,其中膜周部VSD致病性CNVs的检出率为12.6%(11/87),肌部VSD致病性CNVs的检出率为2.9%(1/34),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5)。
  6.在检出的致病性CNVs中,有10例为已知的微缺失/微重复综合征,包括22q11.2微缺失综合征4例,4q末端缺失综合征、Smith-Magenis综合征、1p36微缺失综合征、1q21.1微重复综合征、Miller-Dieker综合征以及9q端粒缺失综合征各1例,以及3例包含DECIPHER及ISCA数据库内片段或包含导致心脏发育异常的致病基因的片段,其中TBX1,SKI,GJA5,EHMT1,NOTCH1为已报道的VSD致病基因,LZTR1,FAT1,AKAP10,ERCC4,YWHAE,以及ULK1基因可能为VSD的疾病候选基因。
  7.对144例胎儿染色体核型正常且接受CMA检测的孕妇的妊娠结局及产后情况进行随访中,其中35例(24.3%)因检出致病性CNVs或合并其他结构畸形选择终止妊娠,8例(5.6%)失访,其余101例(70.1%)均正常分娩,随访成功率为94.4%。
  8.共有101例孕妇选择分娩,1例患儿于新生儿期死亡,其余分娩的100例病例中,51例(51%)在出生后1年内自然闭合;35例(35%)行手术闭合,14例(14%)未行手术,因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正常而处于观察中。
  9.在出生后一年内自然闭合的VSD患儿中,膜周部VSD自然闭合率为29.8%(17/57),肌部VSD自然闭合率为86.7%(26/3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0.按室间隔缺损大小分组,小于3.0mm组在出生后一年内的自然闭合率为75.4%,明显高于3.1~5.0mm组(14.7%)和大于5mm组(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室间隔缺损为3.1~5.0mm组与大于5mm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5)。
  结论
  1.胎儿室间隔缺损与染色体异常关系密切,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率为24.2%,VSD合并其他结构异常胎儿的染色体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VSD胎儿。
  2.对于核型分析提示染色体不平衡畸变的患者可进一步行CMA检测,以明确异常片段来源、大小和性质。
  3.CMA在室间隔缺损且核型正常的胎儿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致病性CNVs的检出率为8.3%。
  4.单纯VSD组与VSD合并其他结构异常组间的致病性CNVs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膜周部VSD胎儿与肌部VSD胎儿间的致病性CNVs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5.CMA可检出与VSD相关的微缺失/微重复综合征,并可识别疾病候选基因。对于产前超声提示室间隔缺损且核型正常的病例,推荐进一步行CMA检查。
  6.排除染色体异常和严重的结构畸形后,孕妇更有信心继续妊娠,分娩的VSD患儿预后较好,VSD的自然闭合率与其位置和大小相关。
其他文献
卵巢癌是女性生殖系统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在妇科恶性肿瘤中死亡率最高。多数卵巢癌患者初次就诊时已经是Ⅲ期或者Ⅳ期,手术后辅助紫杉醇等静脉化疗,能暂时得到缓解,但很快复发。其中微小病灶残留腹腔是术后肿瘤复发的主要原因,腹腔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Intraoperative Chemotherapy,HIPEC)为这些微小残留病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在
学位
研究背景  胆红素脑病(Bilirubin encephalopathy)和胆红素脑损伤(bilirubin-induced brain injury)是因血清胆红素透过血脑屏障并在基底节、海马等部位沉积而引起的急性中毒性脑损伤,是临床上导致新生儿残疾的重要原因之一,严重者50%~75%死于胆红素脑病急性期,存活的患儿中75%~90%遗留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包括精细运动障碍、运动发育延迟、
第一部分磁性纳米颗粒载siRNA靶向乳腺癌耐药基因BCRP/ABCG2逆转阿霉素耐药的实验研究  乳腺癌是女性发病率及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化疗在乳腺癌综合治疗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多药耐药的产生是影响乳腺癌患者化疗疗效及生存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ABCG2)是介导多药耐药的主要蛋白之一,BCRP/ABCG2的表达水平与化疗效果密切相关。siRNA可以高效特异的干扰目的基因的
学位
目的:  根据我们先前的研究发现,再障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CD3+CD4+T细胞重建有其独特规律,移植后1个月时的CD3+CD4+T细胞的重建迟于恶性血液病的患者,且CMV、EBV的感染发生率较高。但是,对于再障移植后CD3+CD4+T细胞重建与病毒感染的系统研究罕见报道,因此,我们进行了回顾性研究,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方法:  选取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内科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
研究背景  一、在中国10.8%的患者罹患慢性肾脏病(CKD),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加速,CKD人群预计会激增。老年人合并CKD导致心血管事件以及进展为终末期肾脏病需肾替代治疗的风险加大。二、老年人群CKD诊断标准存在争议。目前KDOQI的指南认为,肾小球滤过率(GFR)小于60mL/min/1.73m2并持续3个月就可以诊断为CKD。该定义无法区分“年龄相关性GFR下降”(生理性)和“进展性CKD
背景  在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干细胞(Neuralstemcells ,NSCs)是一类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的神经前体细胞(Neuralprecursor cells,NPCs),并能分化为具有功能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神经干细胞是重要的多能干细胞,NSCs使得再生医学拥有巨大的潜能,NSCs可以直接或间接替代已坏死的神经元,这种替代疗法是基于受损的神经元被新生
背景与目的  肝细胞癌是死亡率居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隐匿、放化疗不敏感且极易复发转移,临床首选手术治疗,但术后5年生存率极低,预后差。研究表明大部分肝癌为典型的炎性相关性恶性肿瘤,其发生发展过程中伴随着从炎症微环境到肿瘤免疫微环境的转变,免疫微环境中的各类因子在肿瘤的演进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寻找免疫微环境中影响肝癌发生发展的分子、遴选特异性治疗靶标是当前关注的热点。  CHD1L基因位于染色体
学位
目的  筛选孕20周前子痫前期患者单个核细胞的环状(circular RNA )标志物;探索has-circPAPP-A系统在正常孕妇胎盘组织、子痫前期患者单个核细胞和血浆中的表达规律;为进一步建立基于has-circPAPP-A系统的子痫前期预警模型及其调控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方法  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3年4月至2015年6月在本院产检和分娩的孕妇人口学、病历资料和外周血,所有纳
学位
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 HSCR),又称肠无神经细胞症,是典型的肠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导致的多基因遗传性疾病,是引起小儿肠梗阻的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平均发生率为1/5000,其发病有明显的性别偏好,男女发病率之比为4:1。先天性巨结肠主要由于肠管肌层及粘膜下肌层神经节细胞缺失、肠管不规则蠕动和强直收缩,引起近端肠管代偿性扩张,最终导致功能性肠梗阻、便秘和小肠结肠炎等
目的  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 BA)是引起小儿肝脏纤维化的常见疾病,预后差,病死率高,发病机制仍未明了,缺乏有效的诊疗方式,亟需合适的动物模型进行研究,但现有动物模型存在诸多缺陷,主要表现为只能模拟BA急性炎症反应,而缺乏慢性纤维化的病理过程,这对BA肝纤维化诊断治疗方面的应用价值有限。前期在对髓源抑制性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