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广蜡蝉属和广翅蜡蝉属翅的几何形态学研究(半翅目:蜡蝉总科:广蜡蝉科)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ny6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宽广蜡蝉属Pochazia Amyot&Serville,1843和广翅蜡蝉属Ricania Germar,1818是蜡蝉总科Fulgoroidea广蜡蝉科Ricaniidae中最大的两个属,该二属现有种类之和超过广蜡蝉科拥有种类总数的1/4;其中很多种类是重要的农业害虫,通过刺吸、产卵,以及传播植物病原菌,导致植株枯萎甚至死亡,部分种类还远距离扩散至他国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这两个属的主要鉴别依据在于前翅特征,但目前该二属的鉴别特征不清,属间缺乏明显的异质性,是世界广蜡蝉科分类中的瓶颈问题。这不仅给种的合理归属带来很大障碍,还给广蜡蝉科系统发育研究带来困难,更限制了该二属内一些重要农林业害虫的综合治理等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急需对这两个近缘属展开深入研究。因此,本研究首次基于几何形态学方法,对这两个属10个代表种的翅展开研究,探讨翅的特征在近缘属及种类划分上的价值。研究结果如下:1)宽广蜡蝉属Pochazia前翅质心值大于广翅蜡蝉属Ricania,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性;前翅种间质心大小为眼斑宽广蜡蝉>阔带宽广蜡蝉>山东宽广蜡蝉>圆纹宽广蜡蝉>八点广翅蜡蝉>电光宽广蜡蝉>鼎点宽广蜡蝉>毕娜广翅蜡蝉>钩纹广翅蜡蝉>暗带广翅蜡蝉;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大多数种类两两之间翅形大小存在显著性差异;主成分分析与薄版样条分析表明两属前翅翅形变异主要集中在RA脉分叉点(LM2)、MP1+2脉分叉点(LM5)、MP3+4脉分叉点(LM6)、Cu A脉分叉点(LM7)和Cu A2脉分叉点(LM8)的位置,翅前缘端部(LM27-LM32)、翅外缘中部(LM42-LM46)和翅后缘端部(LM54-LM56)的延伸度;典型变量分析和翅形差异性分析显示2属间和10个代表种间前翅翅形差异显著(P<0.01),说明前翅可以作为2个近缘属属间和其种间的分类依据。2)对这两个属种类后翅的几何形态学进行研究,显示宽广蜡蝉属Pochazia后翅质心值大于广翅蜡蝉属Ricania,且两者之间差异达到显著性;种间质心大小为眼斑宽广蜡蝉>山东宽广蜡蝉>阔带宽广蜡蝉>圆纹宽广蜡蝉>八点广翅蜡蝉>电光宽广蜡蝉>鼎点宽广蜡蝉>钩纹广翅蜡蝉>毕娜广翅蜡蝉>暗带广翅蜡蝉。在10个种间前、后翅翅形大小的排序中,结果并不总是一致。两属后翅翅形变异主要集中在MP脉端部分叉点(LM4)、Cu A脉分叉点(LM6)和Cu A1脉分叉点(LM7)的位置,翅前缘端部(LM29-LM34)和外缘中下部(LM54-LM57)的延伸度;后翅典型变量分析和翅形差异性分析也显示该2属间和10个代表种间形态差异显著(P<0.01)。证明后翅也可以用作2个近缘属属间和其种间的分类依据。进一步肯定了翅形作为这两个近缘属分类依据的重要价值。3)结合筛选出的宽广蜡蝉属Pochazia和广翅蜡蝉属Ricania前翅变异度最大的19个地标点进行几何形态学分析,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曲广蜡蝉属Ricanula和疏广蜡蝉属Euricania亲缘关系较近,类广蜡蝉属Ricanoides、宽广蜡蝉属Pochazia和广翅蜡蝉属Ricania聚在一支,其中宽广蜡蝉属Pochazia和广翅蜡蝉属Ricania亲缘关系更近。基于前翅19个变异度最大的地标点、后翅13个变异度最大的地标点,本文还对宽广蜡蝉属Pochazia和广翅蜡蝉属Ricania 10个代表种分别进行进一步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这2个属均非单系群。产生该结果的原因可能在于本研究选择的种类过少;此外,采用几何形态学证据来探讨系统发育关系可能存在有局限性。后期需要进一步增加研究种类,并结合其他证据,对这两个属的单系性展开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八氢番茄红素脱氢酶(PDS)和ζ-胡萝卜素脱氢酶(ZDS)是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其活性受到抑制可导致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受阻,植物出现白化现象,并最终死亡。N-(4-氟苄基)-6-甲基吡啶酰胺(编号:ZI-22)是本课题组通过随机合成筛选出的一个作用于PDS和ZDS的6-甲基吡啶酰胺类专利化合物,具有较好的除草活性和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潜力。本论文研究了ZI-22的室内除草活性及混配增效
学位
胆固醇是昆虫不可或缺的营养成分,具有组成细胞膜、作为蜕皮激素的合成前体以及参与细胞间的信号传递的功能。然而昆虫不能自主合成胆固醇,必须从食物中获取。胆固醇在植物体中的含量极低,无法满足植食性昆虫生长发育所需,因此植食性昆虫需要将植物固醇转化为胆固醇加以利用。但不是所有的植物固醇都可以转化为胆固醇,并且昆虫对不同固醇的吸收利用效率不同。然而关于昆虫固醇吸收利用的基因研究较少。在棉铃虫Helicove
学位
本研究提供一种林间生物防治光肩星天牛的新技术:利用个体微小、活动能力强的摩泽蒲螨(Pyemotes moseri)作为媒介生物,靶向性传播昆虫病原真菌孢子至光肩星天牛幼虫危害部位,使光肩星天牛幼虫感染真菌死亡。试验筛选摩泽蒲螨的替代寄主;测试摩泽蒲螨携带真菌孢子的能力;评价摩泽蒲螨作为媒介生物防治天牛幼虫的潜力;室外模拟防治光肩星天牛;于林区进行林间防治光肩星天牛试验;改进优化带孢蒲螨的简易释放装
学位
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严重危害豆科植物和牧草,是农林业生产中的重要防治对象。利用天敌和病原微生物的生物防治技术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深入了解豌豆蚜抵御病原物侵染的免疫防御机制是对其进行生物防治的前提。豌豆蚜缺失大量免疫相关的基因,但其体内micro RNA(mi RNA)的合成和作用通路是完整的,Dicer-1是mi RNA合成过程中行使切割作用的内切酶,对mi RNA的合
学位
斑蝥素(Cantharidin)是芫菁科等昆虫体内的防御性毒素,具有高效的杀虫、抑菌、除草以及抗病毒和抑癌等活性。近年来,斑蝥素的生物合成途径已成为研究热点。本课题组一直在从事中华豆芫菁(Epicauta chinensis)体内斑蝥素合成途径已经并取得了明显进展,但基因组数据的缺乏限制了进一步的深入研究。鉴于此,本研究开展了中华豆芫菁的全基因组测序,通过比较基因组学分析,获得了芫菁科特有并在中华
学位
茶叶PPO能催化合成与红茶汤色、滋味等感官品质关系密切的茶黄素,而茶黄素的总含量也与国际上红茶的估价关系密切。勐库大叶种茶树是中国适制红茶最好的茶树原料之一,其内含的PPO对红茶品质及茶黄素合成应该有重要影响,但针对勐库大叶种茶树PPO的研究却很少,尤其是PPO同工酶。本试验以勐库大叶种茶树鲜叶(一芽二叶)为原料,经匀浆浸提、硫酸铵沉淀后得到PPO粗酶Ⅱ,再通过离子交换层析(琼脂糖凝胶)后得到PP
学位
植物病害的发生是寄主植物—病原物—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环境因素可以影响植物—病原的相互作用。为了探明空气湿度、土壤湿度和光质对灰霉菌侵染番茄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为设施内番茄灰霉病的环境调控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以‘金棚14-6’番茄为材料,分别通过空气湿度、空气湿度与土壤湿度耦合及空气湿度与光选择性网耦合三部分试验,观察分析了环境因子对灰霉菌侵染番茄叶片表型变化、细胞学差异、组织结构变化、抗氧化
学位
根结线虫病是一种严重的土传性植物病害,给全世界各国的农业生产造成了很严重的损失。利用微生物资源进行生物防治,寻找对环境更友好的生物杀虫剂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在前期的工作中,我们发现海洋菌株枝芽胞杆菌1A00493在防治根结线虫方面有很大潜力,其具有较好的体外杀线虫活性和温室防治效果。一方面,1A00493菌株培养基为海洋微生物培养基2216e,其成分复杂,含盐量大,产芽胞需要的时间长,不适宜用于大规
学位
白蚁高效的木质纤维素分解潜力与其肠道微生物密切相关,在畜牧生产中可利用白蚁肠道微生物及其微生物来源的木质纤维素降解酶基因,将白蚁高效的降解能力用来提高粗饲料的降解率。本研究基于白蚁对槐树和柏树的消化降解效果,利用X射线衍射(XRD)、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技术测定白蚁消化降解前后纤维素结晶度指数,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以及表面特征差异,通过16S r R
学位
非生物胁迫影响植物的形态表型、生理生化和基因表达,根系是植物汲取营养的主要器官,植物可以通过调节根系营养吸收以适应环境。氮素是“生命元素”,氮素吸收利用是植物体重要的生命活动之一,对植物的逆境适应性和衰老进程有重要影响。国槐(Sophora japonica L.)树形优美、抗性强,是我国北方城乡绿化的重要树种;树龄可达千年以上,在我国古树资源中占据重大比例。国槐是少数不能形成根瘤的豆科树种之一,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