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恶性腹水是恶性肿瘤发展至腹腔或全身时所引起的腹腔脏壁层腹膜发生弥漫性病变所致的异常聚积的腹膜腔积液,是一种较难控制的恶性肿瘤并发症。本研究通过临床随机对照,从恶性腹水病机出发,对当归芍药散加味治疗恶性腹水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评述。通过观察中医方剂当归芍药散加味治疗恶性腹水的效果,为中医治疗恶性腹水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思路,同时为进一步治疗恶性腹水积累临床经验以及开发运用经方当归芍药散提供临床证据,以期提高治疗恶性腹水的疗效,最终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方法:实验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简单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与对照组(B组)。分别为治疗组(中药+腹腔灌注组)和对照组(腹腔灌注组)。治疗组治疗方法:进行腹腔穿刺置管术后引流出腹水2000m1,以顺铂60毫克+香菇多糖4毫克腹腔灌注(每周一次)共3次;并口服中药(当归芍药散加味),药物组成:白芍30g,当归10g,川芎10g,泽泻15g,白术10g,茯苓10g,惹苡仁15g,每日一剂,每剂药煎2次,每次以水500ml煎至150m1,2次药液混匀,1日内分2次口服,连续口服3周后观察疗效。对照组治疗方法:进行腹腔穿刺置管术后引流出腹水2000m1,以顺铂60毫克+香菇多糖4毫克腹腔灌注(每周一次);共进行放液及灌注3次。同时记录腹水各项疗效观察指标以及不良反应等,最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9人,部分缓解16人,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完全缓解4人,部分缓解13人,总有效率为56.7%。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相比较,经X2检验,X2=5.079,p=0.024<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对治疗恶性腹水的总有疗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通过B超测量腹水最大液平直径,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液平直径对比及治疗后组间平直径差对比经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种治疗方法均能减少腹水量,且治疗组减少量多于对照组。在治疗前后所测量的腹围比较中,治疗组治疗前后均数对比,经t检验,t=4.648,P<0.001,故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均数对比,经t检验,t=2.519,0.01<P<0.02,故P<0.05;治疗前后评分差经t检验,t=2.799,0.005<P<0.01,故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组间腹围平均值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后两组患者腹围平均减少值对比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提示两组通过治疗均能减少腹围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卡氏评分前后比较中,治疗组、对照组组内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对照组均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前后两组卡氏评分差值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在临床症状改善率对比方面,治疗后两组病人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表现为腹胀减轻,排气增多,纳食增加,小便增多,组间对比经卡方检验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治疗组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在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两组患者均部分出现不通程度的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及乏力等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及骨髓抑制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经检验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尚不能认为治疗组胃肠道反应及骨髓抑制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小于对照组;乏力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经检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表明治疗组相对于对照组乏力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少。结论:口服当归芍药散汤剂是治疗肝脾血瘀型恶性腹水的有效方法,中药加腹腔灌注可增强疗效,并能提高恶性腹水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不良反应。患者的性别与该型恶性腹水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而患者的年龄与该型恶性腹水的发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口服当归芍药散组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临床症状的缓解方面更具有优势,与对照组相比较,未明显增加毒副反应,并且在乏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表明口服当归芍药散无明显不良反应,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西医常规治疗所致的毒副反应,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当归芍药散口服治疗简单方便,成本低,易于接受,安全可靠,且可操作性强,值得进一步推广。因此可作为中医临床治疗恶性腹水的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