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地区慢性乙肝患者感染自然史中乙肝表面抗原与前S1抗原水平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ajdofaie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最常见的人类致病体,HBV感染及其相关疾病是全球最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了解患者血清中HBV-DNA水平对于指导抗病毒治疗、评价药物的疗效至关重要,然而由于HBV-DNA的检测步骤复杂、费用较高,至今还没有广泛应用。近年来有学者研究发现患者其血清中HBsAg水平可以评价药物疗效,然而我们对慢性乙肝感染自然史中HBsAg水平的分布情况还不是太了解,这方面的研究目前还比较少,国外有相关报道,国内至今还没有这方面的报道。我们的研究目的是了解闽南地区慢性乙肝患者感染自然史不同分期中HBsAg和PreS1水平及基因型和变异体的分布情况。   本研究共分析402例HBV感染者(排除其它病毒的感染者、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及代谢性肝病),按EASL慢性乙肝临床管理指南的建议,将其分为6个感染时期:HBeAg阳性的免疫耐受期(IT,n=53),免疫清除期(IC,n=93),低复制期(LR,n=65),HBeAg阴性的肝炎期(ENH,n=74),肝硬化(LC,n=53)和肝癌(HCC,n=64)。随后对患者血清中HBsAg和PreS1水平进行定量检测,同时定量检测血清中HBV-DNA水平,分析不同分期中HBsAg和PreS1水平,并分析HBsAg和PreS1水平与HBV-DNA水平的相关性,此外本研究还分析了这些患者血清中的HBV全基因序列,以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慢性乙肝感染自然历史进展过程中的病毒进化特征。   本研究发现HBsAg和PreS1水平在慢性肝炎的各个分期中有明显的差异,无论HBsAg或PreS1均在IT组最高,在LR组最低,其他组介于两者之间;B基因型和C基因型患者的HBsAg和PreS1水平总体无显著差异,但在LR组C型患者有更高的HBsAg水平,IT组C型感染者有更高的PreS1水平,HCC组的B型感染者有更高的PreS1水平。无论HBsAg或PreS1,在IC,ENH及LC组与HBV DNA水平呈正相关,且基因B基因型患者的这种相关性更好。在所有6个组中,HBsAg与PreS1水平总是呈正相关。本地区HBV基因型分布在慢性肝炎组与终末期肝病(LC&HCC)组中有显著的差异,终末期肝病(LC&HCC)患者中HBV C基因型的频率显著高于单纯慢乙肝患者(IT、IC、LR、ENH)。在所获得HBV全基因组中发现23份基因插入和51份preS基因缺失,C基因型HBV preS基因缺失率要显著高于B基因型。   本研究的结果为了解闽南地区慢性乙肝患者感染自然史不同分期中HBsAg与PreS1水平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同时发现HBsAg与PreS1定量检测在HBV抗病毒治疗疗效的监测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人民政协报》2001年2月24日第一版“新闻快报”栏里刊登了新华社一条电讯,其文说:“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全国工商机关查获假冒伪劣农资价值3.87亿多元。”其中“价值”一词
目的脑卒中是严重威胁中老年人群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疾病之一,患者多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偏瘫症状尤为突出,严重影响其运动功能。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期刊
目的:探讨前降支心肌桥-壁冠状动脉、左冠脉动脉左主干分叉处相关角度与左前降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和分布的关系。   方法:收集我院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检查患者,回顾
目的:   本研究采用多因素分析的方法探讨伴或不伴心脏结构与功能异常的中老年人高血压患者的血浆B型钠尿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SP)浓度的变化及其可能的影响因
随着中国广播影视集团这艘传媒航母的启航,我国的广电事业进入了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在这样的时刻,我们应怎样深入领会、全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思想内涵,解放好“三个代表”
2001年7月3日《文汇报》第7版有一篇《被害人,你报案了吗》的文章,在叙述12起案件的案情时,用了四个不同的词语:案件一等4起用“被骗”,案件二等6起用“被……骗取”,案件三
《信息参考报》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金华日报社主管和主办的一张报纸。其“收藏专刊”专版创办于1995年,是国内报刊中较早开辟有关收藏投资的专版。“收藏专刊”重
目的通过对降低饮食盐摄入对慢性肾脏病进展影响的相关文章进行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得出限盐对慢性肾脏病进展的影响,以期为临床饮食干预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系统检索Coch
Neuropilins(NRPs)是一个新型的多功能受体,通过与3型semaphorins的结合,能够介导神经系统的发育,同时,通过与VEGF(vascular endothelialgrowth factor)家族的结合,介导血管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