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汉关系词研究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ie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韩汉关系词牵涉到韩语的形成、发展以及汉语古音系统的重构,所以,一直是国际韩学界和汉学界研究的中心,深受韩中两国学者乃至其他国家学者的重视。自二十世纪以来,在韩汉关系词方面,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研究成果。中国学术界将韩汉关系词作为研究汉语古音系统的旁证材料,曾做了一定的研究。韩国学术界则是从韩汉关系词传入的时间、性质以及由此引发的韩语系属等方面做了详细的探讨。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再做一些探讨。本文研究在潘悟云教授的具体指导下,并采用他的语言学思想和郑张-潘的古音系统,以韩汉关系词为研究对象,分析它的历史来源、结构分布、历时发展及其系统变异,揭示关系词及其语音系统演变的历史层次,为重建韩语和汉语关系史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同时也为汉语上古音的构拟提供一些材料。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章理论依据与目的: 从韩中文化的交往历史、汉字对韩汉关系词发展的影响、韩汉关系词中的古音叠置、信息处理系统对关系词研究的作用等方面阐明了韩汉关系词研究的理论依据,在论述韩汉关系词学术价值的基础上分析了韩中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以及尚待解决的问题,介绍了本项研究所采取的材料和方法,为后面的研究提供一个较为科学的方法论。 第二章语音参照系:几种相关的共时系统: 分别介绍了现代韩语语音、汉语中古音、汉语上古音等几种语音系统,为韩汉关系词历史层次的研究提供一个参照系。在汉语古音系统方面,本文主要采用了当代比较有影响的郑张-潘系统。 第三章韩汉中古关系词研究(上编): 详细地整理了韩中学术界对汉字词及其音系的一般认识,从声母系统和韵母系统等方面比较了汉字音系统与汉语中古音系统之间的关系,归纳了汉字音的声母特点和韵母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汉字音传入时代进行了初步拟测。 第四章韩汉中古关系词研究(下编): 本章在上编研究的基础上,对汉字音中所见的汉语中古音重纽及相关问题、汉字音遇摄字读音特点及其历史层次、匣母喻三与群母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做了专题讨论,为汉字音传入时代的拟测作补充。 第五章韩语固有词与汉语上古音系统: 详细地介绍了韩中学术界对韩语固有词研究的新动向,从固有词与上古汉语、固有核心词与汉语古音系统等方面讨论了韩中音韵学界所关心的复辅音声母等问题。 第六章结论: 本部分对汉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特点、汉字音所反映的历史层次、韩语汉字音传入时代、韩语固有词与汉语古音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做了概括性的归纳,并提出了本项研究在以后阶段所应该注意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后还附了两种材料,附录一是“韩中文化交流史简表”,附录二是“汉字音与中古汉语常用字比较音表”,为人们以后研究韩汉关系词提供材料。
其他文献
雇评论人文艺心理学视角重新观照《文心雕龙》的心物关系,借用“心理距离”说等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依次在“神思”(创作论)、“知音”(鉴赏论)、“文道”(文学史论与文学本质论)等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国土开发和生态文明建设面临重大挑战,需要贯彻落实十八大报告关于推进生态文明、
在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90年代文学是一个重要而特殊的阶段,较之80年代的文学创作,90年代文学为我们建立了一种新的文学关系,并且形成了新的文学审美方式和表达方式。由于90年代
李峤是初唐武后中宗时期较有影响的人物,生于唐太宗贞观年间,成长于名门望族赵郡李氏家族,其家族代传儒学,其先世代为著姓。有着良好的家世,深厚的家学渊源。他十五通《五经
在变动的话语中,中国当代文学批评陷入了如下的普遍危机与困境:或背离文学与审美,或背景创作实际,或背离社会现实,与作者、读者断裂,甚至批评家之间也相互断裂.在批评走向选择
随着测绘技术体系的逐渐完善,以及在地籍测量中得到的实际应用,可以得出结论: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正发挥着非常重大的作用;同时,也使地籍测量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
隐喻在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人们的言语交流活动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隐喻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的对象。不可否认,众多学科中的隐喻研究存在着优势与不足。我们在分析隐喻研究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高层建筑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与此同时,人们对高层建筑工程的质量要求也越开严格.在高层建筑的施工过程中,主体结构施工对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性有着极大
瓦格纳的“整体戏剧”或日“总体戏剧”的“综合”命题已经拷问世界达一个半世纪之久,似乎依然没有一家给出圆满的答案。瓦格纳对于中国话剧的拷问与诱惑也是巨大的。他的“综
亨利·詹姆斯(1843-1916)是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小说家、文体学家和文学评论家之一。在欧美文学史上,尤其是在小说从19世纪的现实主义传统向20世纪的现代主义过渡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