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接触润滑膜测量技术及仿生滑液润滑特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imei521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体动压润滑是摩擦副的基本润滑机制,承载量和摩擦力是其中的两个重要参数,被用来评价润滑性能。本课题基于面接触润滑膜光学测量系统,开发了承载量和摩擦力的测量技术,并将测量技术应用于生物润滑液的润滑学实验研究。完成的主要工作包括:(1)提出了一种润滑膜承载量测量的新方法。该方法应用光干涉技术在面接触流体润滑条件下测量得到膜厚-速度曲线,通过无量纲转换,得到承载量特性曲线(无量纲承载量-收敛比)。该方法避免了不同收敛比的人工调节和流体总压力的测量,有较高的测量效率。实测表明提出的方法可用于估算流体动压润滑薄膜承载能力;测量曲线同经典理论曲线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更为重要的是,实验表明承载量的大小不仅仅依赖于收敛比的大小,经典的理论有待修正。针对高膜厚测量中级次丢失的现象,采用光干涉阶梯速度测量方法,实现了高膜厚的准确测量。设计了摩擦力测量系统,提出了测量值的修正方法,以实现流体动压润滑条件下较小摩擦力的精确测量。对测得的膜厚-速度进行变换,获得摩擦系数和收敛比的实验测量曲线。该曲线与同经典理论曲线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但同时表明无量纲的摩擦系数并不如经典理论所预测的唯一由收敛比决定,而是受倾角及载荷等因素的影响。(2)对水基透明质酸溶液的流体润滑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透明质酸水溶液有良好的润滑成膜特性和承载能力。在低速下,小间隙倾角对应高膜厚,这对于人工关节直径间隙的设计有参考意义。同时通过膜厚测量证实了透明质酸水溶液具有剪切稀化特性。为评价全膜润滑条件下透明质酸水溶液流变特性,提出了相对黏度的测量方法定量评价剪切稀化的水平。(3)利用面接触测量系统对蛋白质水溶液润滑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光干涉图像对蛋白质表面吸附进行了在线观察。使用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及表面形貌仪对滑块表面进行了分析,发现在流体润滑条件下蛋白质在钢块表面形成两种类型的吸附,一为连续的薄膜层,二为离散的蛋白质凝聚团簇。基于光学膜厚的计算,提出了一种双介质光干涉方法对蛋白质的吸附膜厚度进行估算,结果表明,吸附层的形成受润滑膜剪应变率和压力的影响,高的剪应变率和低的载荷有利于吸附膜的增长。实验同时证实了钢块表面微观腐蚀的存在。微腐蚀先在入口区发生并向出口区扩展,该腐蚀促进吸附膜的增长,实验表明微腐蚀的发生受速度、载荷及倾角等的影响。对多组分仿生滑液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过程中发现微腐蚀及蛋白质吸附层的存在,吸附层的形成具有位置选择性。本课题以现有的光干涉面接触润滑膜测量系统为基础,开发了承载量和摩擦力的测量技术,利用改进的面接触测量系统实现了测量;对仿生滑液润滑特性的研究表明,该面接触润滑膜测量系统适用于生物滑液润滑特性的实验研究,为生物摩擦学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板栗种子发育期矿质元素含量的动态变化、相关性和累积水平。[方法]研究了新选育出的6个板栗品种(优系)种子发育期N、P、K、Ca、Zn、Fe、Mn、Cu8种矿质元素含量的
本文主要针对目前云南广播电视传媒集团在最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在战略上面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同时出现的新媒体行业对其的冲击和影响,以此来分析YGO广播电视传媒业在以后战
深部地壳包括中地壳和下地壳,对它的研究可以从正演与反演两个角度进行。正演深部地壳的方法包括对直接来源于深部地壳的典型剖面和捕虏体的研究,而反演的方法则包括地球物理
在经典等温分子动力学框架下,采用位移控制加载方式,准静态数值模拟常温金属纳米线单向拉伸,研究了面心立方晶格(FCC)单晶金属铜纳米线的弹塑性力学性能.研究发现<100>,<110>
符号是人类在实践中为指称对象创造的一种被赋予某种意义的抽象物:是人类思维突破时空间隔描述、认知自然和人类自身的最丰富多彩的特殊产品;是保存和传递人类所获信息和知识的
文章运用社会学、传播学等相关理论,以云南电台为例,采用深度访谈、文本分析等方法对广播房地产广告中蕴含的广告权力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剖析了其来源、关系结构及施行途
我国的治安形势日趋严峻,犯罪手段朝智能化方向发展。客观形势要求公安必须着手提升公安信息化水平。信息化建设对于推动公安工作正规化发展,实现科技强警之路,提升效能有着极其
垂向输导体系主控下的热流体活动是莺歌海盆地重要的地质特征之一,在地震剖面和岩石薄片中留下了一系列宏观和微观地质现象。前人对莺歌海盆地流体垂向输导体系的研究主要集
[目的]研究卷烟烟气中氰化氢释放量与卷烟中主要含氮化合物的相互关系。[方法]通过在卷烟烟支中添加特定含氮化合物,捕集并测定卷烟烟气中的氰化氢含量,分别研究了6类不同含
在新形势下,我国人口流动正呈现出与计划经济时代截然不同的许多新特点,以往旧的流动人口管理观念、体制、模式和方法早已不能适应现状。能否寻找出对流动人口进行有效管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