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的《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众所公认的一篇杰作。小说写于1921年,作品以辛亥革命前后的绍兴农村未庄为故事背景,塑造了阿Q这样一个深受旧社会迫害的落后农民形象,剖析阿Q身上典型的“精神胜利法”,暴露国民的弱点,揭示半封建半殖民地农村社会的阶级矛盾。《阿Q正传》发表后,立即引起国内外人士的注意。目前,全世界有四十多个国家用六十多种语言文字翻译了鲁迅的作品,其中都包括有《阿Q正传》。《阿Q正传》如此受世界瞩目,使该作品的翻译备受关注。
译学研究源远流长,七十年代末期,更是在国际范围内兴盛,二十世纪末,以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和勒弗维尔(Andrew Lefevere)为代表的文化学派提出了“翻译的文化转向”。可见,翻译作为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必要手段不仅是语言转换方式,更是传递文化信息、记载文化与构建文化的方式。如何翻译《阿Q正传》中的文化信息、把中国文化传达给外国读者,是译者需要考虑的问题。而各国文化各异,两种文化在相互碰撞、相互比较中难免出现文化信息的丢失,与之相关的一种常见现象为文化空缺现象。
《阿Q正传》中含有及其丰富的文化信息,包括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和语言文化。本文拟从文化空缺的角度讨论鲁迅名著《阿Q正传》中文化因素的翻译问题。通过分析《阿Q正传》的三个英译本的文化因素,揭示出文化空缺在译本中的体现和译者应对策略。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简要介绍作品和译本,以及论文结构和分析方法。第二章阐释《阿Q正传》中的文化空缺现象。第三章对比分析三个译本中文化空缺的翻译及其产生的文化障碍。第四章着力描述文化空缺现象中的翻译策略。第五章总结全文,阐述本研究的意义、研究后的发现和对后续研究的展望。
本论文通过比较分析《阿Q正传》的三个英译本,旨在描述文化空缺现象和翻译策略,探究译者采用不同翻译策略及方法的原因和意义,从而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促进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