绞股蓝总皂苷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保护作用的研究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sheng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绞股蓝总皂苷(Gypenoside,GP)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euronalnitricoxidesynthase,nNOS)及核酸的保护作用。 观察GP对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结构、大脑皮层和纹状体韵保护以及海马结构、大脑皮质的即早基因c-jun、c-fos表达的抑制作用。 方法:采用改良的Pulsinelli4-血管阻断(4-VO)方法建立大鼠血管性痴呆模型,用免疫组化法研究GP对大鼠海马nNOS的表达的影响,并用吖啶橙染色法进行GP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的DNA和RNA保护作用的研究。 采用4-血管阻断(4-VO)方法建立大鼠急性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用吖啶橙染色法观察GP对不同脑区DNA和RNA含量变化的影响;用ABC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两种剂量的GP对不同时点、不同脑区JUN、FOS蛋白表达的影响。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CA1区和CA3区NOS阳性神经元数目明显减少;而DNA和RNA吖啶橙染色后的荧光强度(反映DNA和RNA含量)明显减弱,GP给药组海马各亚区的NOS阳性神经元神经细胞数比VD模型组的明显增多。DNA和RNA吖啶橙染色后的荧光强度强于血管性痴呆模型组,与对照组相似。 与对照组比较,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各脑区DNA和RNA吖啶橙染色后的荧光强度(反映DNA和RNA含量)明显减弱;GP给药组各脑区DNA和RNA吖啶橙染色后的荧光强度强于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与对照组相似。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JUN、FOS蛋白表达最高。各组相同脑区的JUN、FOS蛋白表达随着缺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少(再灌注6h>再灌注24h>再灌注72h)。再灌注6h各实验组的JUN、FOS蛋白表达结果是:模型组>GP低剂量给药组>GP高剂量给药组。 结论:GP可明显增强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NOS阳性神经元的表达,使得NOS神经元形态接近正常、数目增多;DNA、RNA荧光反应强度恢复,接近正常,对DNA和RNA有保护作用。 GP可明显减轻缺血再灌注对大鼠海马、大脑皮层、纹状体及齿状回DNA和RNA损伤。 GP可明显减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结构、大脑皮层的JUN蛋白和FOS蛋白表达。 缺血再灌注6h、24h、72h的各实验组的大鼠各脑区的JUN、FOS蛋白表达,呈现逐渐减低趋势(再灌注6h>再灌注24h>再灌注72h)。 GP对急性全脑缺血模型大鼠的脑损伤的预防保护有一定的剂量相关趋势,GP高剂量给药组保护效果好于GP低剂量给药组,尤其是对再灌注6h这一时点的保护作用效果明显。
其他文献
第二十七条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加强对未成年人预防意外伤害等方面的安全知识教育,增强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意识,保护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带领未成年人外
期刊
背景:恶性肿瘤是当前一个全球性问题,是严重威胁人民健康和生命的多发病、常见病,世界各国均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进行肿瘤的研究。 用药物治疗肿瘤有悠久的历史,癌症的化学治疗
癌是机体在各种致癌因素的作用下,局部组织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目前癌症是全世界一个主要的死亡原因。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发现在癌细胞中合成了很多缺氧诱导因子[HIF-1(hy
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邹坞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古就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勤劳智慧的邹坞先民,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谱写了浓郁的古薛文化。
在波涛汹涌的南太平洋西部,距赤道53公里处,静卧着一个人口只有1.3万人(2006年统计),面积只有20多平方公里的小岛,恰似块椭圆形宝石,镶嵌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正像它国旗显示
单说“京剧脸谱”也许并不甚确切,因为有些地方剧种也有勾脸谱的。但无可否认,京剧脸谱发展得更完善,也更讲究,已经形成为一个真正的谱系。谈及脸谱的源起,当然有不同的说法,
安子岭位于邯郸武安市城区西南29公里处,山下是安子岭古村落,山上则是安子岭古山寨。古村落和古山寨自然地融为一体,唇齿相连。
期刊
[目的]本工作分别以体内、体外模型观测异钩藤碱(isorhynchophylline,Isorhy)对血栓形成、血小板聚集、血小板钙离子浓度及cAMP、TXB2、6-keto-PGF1α的影响,并对其作用及作用
朋友“老王”其实不老。他的年龄只比我大5岁,刚刚跨过三十而立的门槛,叫他“老王”是因为他玩收藏的时间长,从13岁收藏烟纸、邮票开始,中间没有间断过。现在他主要收藏一些有些年头的小物件,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家里地方有限,只能收藏一些不怎么占地方的小物件。  朋友老王古道热肠,是县里志愿者协会的会长。他长年资助着一个偏远山区的贫困学生。有一次,他像往常一样去这个学生家送资助的学费和生活费,学生的父亲拿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