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目漱石の[感情転移]——后期三部作を中心として——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xf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近代文学巨擘夏目漱石为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而他的后"三部曲"则集中体现了作家不朽的艺术魅力.该文以精神分析为依据,借鉴土居健郎用"甘え"理论对漱石作品进行的心理分析,旨在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后"三部曲"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尝试性浅祈,对主人公的"移情"行为给以理解并加以批判.文学是作家自身的写照,令人叹为观止的后"三部曲"自然不能脱离夏目漱石作者的生活经历、微妙情感和洞察秋毫的远见卓识;作为读者更不能无视作家与作品之间的不可割舍的情怀.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移情"是一种对患有精神方面的疾病的患者的治疗方法,该文立足于对作品中人物的"移情"行为分析,认为使感情脱离合理正常的轨道,去寻求感情之外的东西来治疗心灵的创伤,这种避重就轻、从个人主义出发的做法非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与初衷背道而驰.众所周知,后"三部曲"是在夏目漱石胃病恶化、几乎不治的危笃状态下诞生的.这种状况使得他能够有宽裕的时间凝视自己的内心世界,细致地回想和体验生与死、惊与安等引发的各种心理反应和各类灵魂感受,在他的作品《春分过后》中,其笔下的须永是一个典型的"移情"者;由于母亲在他出生后不久就撒手人寰,而父亲又在他幼年时染病身亡,这一切都给须永的心灵蒙上了厚重的阴霾;虽然一家人对他的身世讳莫如深,但须永凭直觉怀疑溺爱自己的养母,使他对养母敬而远之.须永下意识地抗拒着母爱,却又把对母爱的渴求转嫁于青梅竹马的千代子,而自身并无婚娶之念;但千代子毕竟不能与"母亲"等同.这种"移情"的结果必然引发与千代子之间的激烈冲突.修善寺大患后的漱石仿佛在借须永之口恸哭自己悲惨的童年,刻画须永的心理的同时,如同触摸自己内心深处尘封己久的伤痛.而《行人》中的一郎则为情所羁,困惑于无法架起与妻子沟通的桥梁、宛如路人般的夫妇关系,竟然做出让其弟二郎试探妻子清白的荒唐之举.一郎和妻子都不肯向对方袒露自己的真情,却把心结吐露给"第三者",结果使原本需要夫妻二人共同解决的情感问题复杂化.陷入感情危机的一郎,虽囿已书室,纵情山水,最终仍然是郁郁寡欢,离妻子的心越来越远.一郎的内心波动折射出漱石作者的心态,这能否视作漱石不幸童年的延续?因为幼年的遭遇虽己成为历史,但情感的空虚、苦闷和惆怅并没有因漱石的婚姻生活的开始而有所转机.由于年龄、性格以及教养的差异,漱石与镜子的关系并不和睦.童年的黯淡铸就了漱石内向的性格,最心爱的孩子的夭折更加重了漱石心灵的疲惫,家人的不理解使漱石心无所依,惟有埋己于书山,致力于学问.病患中的漱石在回顾着自己的童年和成年,笔锋更多地触向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并与他们息息相通. 作品《心》的主题仍然根植于婚姻关系的土壤.主人公先生玩弄骗术,得到爱情却令友人k绝望自杀,于是先生终日怀着负罪感,用酗酒、苦读等方式来压抑、逃避对妻子的正常情感,想方设法"情"移他物以排遣内心的苦楚.这种想得到爱又竭力回避的矛盾使先生心力交瘁,苦苦挣扎于生死之间,也使善良的妻子因难以理解丈夫的行为而痛苦不堪,夫妻之间被蒙上一层无形的阴影.漱石试图找到挽救夫妻关系的有效途径,却不得不亲手"杀"死主人公来结束自己徒劳的探寻. 总之,无论把对母爱的需求强加于异性同龄人的须永,还是用各种方式填补原本正常的夫妻之情的一郎和先生,都不会永久地达到心灵的安宁和快乐.因为"移情"他物的短期效应与母子天性和夫妻之情的永恒性是无法比拟的.任何东西(包括处于母子关系之外、夫妻关系之外的"第三者")都无法取代母与子、夫与妻之间的感情.如果说后"三部曲"中的主人公演绎的故事都是悲剧,那么这也是崇尚艺术的自我表现性的漱石的悲剧.漱石把自身的孤独情感揉进小说中,充满了无奈和感叹、研究和探索,漱石耽于写作,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移情"?其实,能够打开夫妻彼此间心灵之锁的唯有采取积极的行动,才能走进彼此的心灵.也许是漱石的孤独、高做、"个人本位",所处的又是女从属于男的时代,使漱石的思想受限而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吧.但不管怎样,这并不能使后"三部曲的魅力有所逊色. 由于迄今为止鲜有借弗洛伊德的"移情"、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漱石的有关资料和专门著作,因此希望这篇论文能成为一次扣击文学评论之门的成功尝试.
其他文献
功能文体学乃文体学流派之一,以韩礼德等的功能语法为其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兴起至今,已越来越为广大文体学家所重视,成为文体学研究中最有生命力和朝气的
该文旨在对艾丽斯·沃克的小说《紫颜色》从语言形式与主题精神相融合的角度进行文体研究,探讨美国黑人自话与黑人民族性的相互关系.语言在社会中孕育产生并随之发展,作为文
威廉·巴特勒·叶芝,这位伟大的爱尔兰人,被公认为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英语诗人之一,他一生发表诗歌约二十卷,剧本二十多部,并于192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现在评论叶芝及其作品
翻译活动是一种交际行为(communicatiOn),自然必须遵循交际的基本原则一重在成功地沟通.交际目的的差异,决定了判断这种沟通是否成功的标准也不相同.作为营销交际活动(market
《机械工程师》2000年第2期第19页“不找圆心能画同心圆的新型圆规”一文所设计的新型圆规,解决了在盘类、环类或大箱体的轴承孔上划出同心圆并等分的问题,但结构上仍存在着一些不足。
篇章具有其自身的特征,即篇章性。评估篇章共有七个标准:衔接性、连贯性、意图性、可接受性、信息性、情景性和跨篇章性。关于衔接和连贯之间的关系至今已有很多研究。就衔接对
T·R·沙玛评论说"戴维·赫伯特·劳伦斯(1885—1930)是二十世纪第一流的文人之一".这位作家确实配得上这一评价.劳伦斯给世人留下了丰富的遗产,涉及小说、诗歌、文学评论、
目前,国内外有关诗人无意识心理对诗歌变异语言表达的影响的研究,尤其是对诗歌中无意识影响有意识的方式的研究几近空白。本论文基于弗洛伊德的个人无意识理论、荣格的集体无意
传统理论把隐喻仅仅当做一种修辞手段和词汇字面意义的偏离。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能单纯作为语言内部的一种修辞手段,它还和人类的认知过程相联系,因为隐喻能反映语言和
十九世纪的英国文学是小说最辉煌的时期.它造就了一代卓越的小说家,同时也正是这些杰出的小说家使十九世纪的英国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狄更斯对此做出的贡献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