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飞宇小说的“创伤”书写研究

来源 :黑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ghuasong0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毕飞宇自登文坛以来,以其内涵丰富的文学作品在中国当代文坛占有了一席之地,从早期对历史叙事的关注,到如今对社会现实的介入,直至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度描摹,其中贯穿了作者对“创伤”主题的反复言说。“创伤”在这些不同系列的小说中都有着不同的呈现方式和表达效果,因此,本论文将从“创伤”视角出发,深度挖掘毕飞宇小说创伤主题的独特性,探索其“创伤”书写的现实意义。基于以上思路,本论文将从四部分展开论述:
  本篇论文第一部分将从作家的生平经历、作家的文学创作观、作品中人物“创伤”之源探析三个方面分析毕飞宇小说“创伤”书写的缘起。论文第二部分从权力、焦虑、欲望三组关键词出发剖析毕飞宇小说“创伤”书写的文本呈现方式,并对文本中人物的精神创伤进行深入剖析。首先,从极权政治、日常权力、男权文化三个层面阐释权力对人们精神世界的规训;其次,从情感危机、身份焦虑、软暴力围攻下的心理创伤论述城乡背景下人们的精神创伤;最后,以欲望为切入点来论述物欲冲击下的人性之殇。论文第三部分将从理论出发分析毕飞宇小说“创伤”书写的艺术特色。本章主要从主题意象的“创伤”隐喻、自白式的心理描写、创伤叙事的视角选取三方面切入其文本,力求在理论与文本的结合中把握好作品的艺术特色。论文第四部分则是对毕飞宇小说的现实意义进行阐述。第一,从对“人在人上”的“鬼文化”的批判、对现代化弊端的深刻反思两方面论述创伤书写的深层意旨;第二,从对复杂人性的多维透视、作家内部创作的重复性比较两个维度出发阐释其“创伤”书写的独特性;第三,对毕飞宇“创伤”书写的宽度与限度进行了探讨与反思。由此观之,毕飞宇的小说格外关注个体的心理创伤,并通过反思创伤的根源,试图为现代人寻找到心灵救赎的出路。
其他文献
清末民初时期(1840-1919年)是汉语词汇史上外来词引入的一大高潮时期,由于外来词的来源和译借方式的不同,此期产生了大量词形相异但是指称或表义相同的异形外来词。在学术界对异形外来词的研究成果中,对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异形外来词进行系统研究的较少,本文的研究特色即为断代研究:以清末民初时期这一特殊的历史时代作为时间标段,以词汇学理论为指导,采用解释与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这一时期大量涌入汉语的异形
本文从篇章角度研究汉英新闻中的因果复句,运用了语体学、系统功能语言学和篇章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在第一个部分对新闻语体和因果复句的特点以及将它们联系起来分析的合理性进行论述后,在接下来的三章从小到大,分别从词(连词)、小句和篇章的角度对汉英新闻中的因果复句进行了基于语料调查的对比分析。在研究过程中,本文发现,汉英两种语言的新闻中的因果复句存在着许多差异:首先,汉语新闻中的因果复句较少
学位
本文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华正音》中的语气副词从句法、语义、语用的角度进行详细描写和分析,力求完整、全面地展示《中华正音》语气副词所呈现出来的时代、地域特点。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曹瑞炯(2014)对《原本老乞大》语气副词的研究成果和蒋家乐(2017)对《官场现形记》语气副词的研究成果,将《中华正音》的语气副词与二者进行对比,从而发现《中华正音》所代表的清朝末年北方汉语与《原本老乞大》所
明末清初,学术思潮逐渐转变为“复古解放”,朴学大兴,受此影响,清代的史学虽不如宋明时期的蓬勃勇锐,但在考据古史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为前代文献的整理研究作出了很大贡献。马骕《绎史》就是这方面的代表史书,于文献的校勘、辑佚、辨伪均有所为,影响了有清一代的经史考订之学。马骕少习六艺之文,犹好《左氏春秋》,据此依事立篇,以纪事本末体著成《左传事纬》。此后,马骕积极参与学术交游,为他创作《绎史》打下了
学位
《诗经图史合考》是晚明时期考订《诗经》名物制度的博物学著作,内容博洽,体例新奇,征引驳杂,具有可贵的文献价值。随着《诗经》学研究走向深入,明代《诗经》学中的考据因素获得积极评价,但学界对《诗经图史合考》的关注不够深入,对其作者考辨、博物考据、文献辑佚与保存《诗经》图像等缺乏全面的分析,在整理与研究方面尚有拓展的空间。通过梳理钟惺的生平履历、结合《诗经图史合考》的成书背景,对拥万堂书坊及刻书内容进行
富裕县三家子村作为当今世界上活态满语保存最好的村屯受到学术界乃至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从文化模式的角度出发,将三家子满族文化作为一个文化有机整体进行研究,发现自清朝建村伊始,三家子村就形成了以满族文化为主导的,有浓厚渔猎民族特色的地域性文化模式。这种以传统满族文化为主导的文化体系,以清朝灭亡为分界,逐渐开始缓慢的发生局部文化变迁,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汉族人民大量迁入,彻底打破了这种长期相对稳定的生活模式。
学位
田同之作为清初中期过渡时期一个诗词兼擅的文学家,他的诗词理论及作品不仅代表着他文学创作的艺术价值,还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诗坛、词坛以及诗风、词风演进的微妙变化。本文除了将田同之的诗词进行系统的研究找到田同之诗词呈现出的相同的审美旨趣之外,也会结合大的时代背景以及文学演进的趋势探究他的诗词在文学发展过程中起到的过渡作用。本文正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通过对田同之的家世生平、性情特征、交游情况的梳理,
学位
曹溶是由明入清的贰臣,并曾位居高官,善诗词,交友广泛,在明末清初的文坛上享有较高的声望,且受到不少选家的推重,有《静惕堂诗集》存世。但目前,当代学者对他的研究比较薄弱,本文以曹溶的诗歌创作为研究对象,并结合相关的文献,力图对其生平与诗作进行阐述,希望可以抛砖引玉,引起更多学者对他的关注。文章包括绪论、正文、结语这三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梳理曹溶诗歌的研究现状,阐述选题的目的以及意义。正文部分共有四个
学位
本文以晚明小说家王兆云的笔记小说为研究对象,拟对其小说创作进行综合研究。王兆云小说著作颇丰,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文章首先从王兆云的生平家世着手,既而对其小说作品、小说观展开分析,力求全面把握王兆云小说的文学特征。第一章是王兆云的生平、交游及著作述略,主要是对王兆云的家庭背景进行勾勒,概述其交游情况,对王兆云的主要文学著作进行梳理,以此为基础,展开对王兆云小说的深入研究。第二章从王兆云的小说观着手,
学位
新世纪以来,亦舒共创作了长篇小说近百部,多方面地展现了女性更为严峻的生存状态,本文从亦舒新世纪以来的小说入手,通过分析女性的生存状态、精神困境来总结女性的成长模式,结合叙事学理论深入剖析亦舒女性书写的特质,运用女性主义理论挖掘亦舒女性书写的价值内涵与局限性。本论文的研究试图对亦舒新世纪小说的女性书写做一个较为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补充和完善。首先,本篇论文选取了亦舒新世纪小说中“边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