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静电过滤布的研究

来源 :大连轻工业学院 大连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DM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工业生产的高速发展,过滤材料越来越多地使用在工业生产中。为了安全生产,要求这些过滤织物有较高的抗静电或导电水平。   目前,织物抗静电的方法较多,本文系统研究了嵌织导电长丝、织物表面整理、等离子体处理改善涤纶过滤布的抗静电性能。   通过探讨不同嵌织方式对抗静电性能的影响,阐述了导电丝间距和抗静电性能的关系,分析了影响织物抗静电性的主要因素,应用计算机回归分析优化了最低成本,得出机织过滤布嵌织导电丝间距和抗静电性能之间的回归方程,根据方程可以很方便地设计抗静电织物。确定导电丝采用经向嵌织,理论间距2.94cm。   本文采用壳聚糖在涤纶织物经碱减量处理后进行抗静电整理,利用正交实验分析确定出整理剂对涤纶织物抗静电整理的较优工艺。合适的整理工艺为壳聚糖浓度0.7%,浸渍时间5min,焙烘温度90℃,催化剂醋酸钠的用量0.5%,交联剂柠檬酸的用量0.4%。同时,高效抗静电剂FK-221和抗静电剂FK-302整理涤纶织物改善其抗静电性能也进行研究。对比发现,壳聚糖整理的耐久性要比抗静电剂FK-221和抗静电剂FK-302的好。   应用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处理装置,在不同处理条件下对涤纶过滤布进行表面改性。通过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等方法,研究了处理前后样品表面结构的变化。分别采用空气等离子体处理、预处理接枝处理和有氧液相接枝处理的方法对涤纶过滤布进行抗静电整理。结果表明:空气等离子体处理涤纶织物改善抗静电性能具有时效性,经过30-40天干燥放置后织物表面电荷面密度大于7μC/m2。涤纶织物表面用空气等离子体在不同的处理条件下引发丙烯酸接枝,可以持久提高其抗静电性能。涤纶织物等离子体处理后浸渍丙烯酸溶液较佳的处理条件为:丙烯酸浓度60%、输入电压50V、处理时间30s、温度70℃。浸渍丙烯酸溶液后等离子体处理的较佳的处理条件为:丙烯酸浓度50%、输入电压55V、极板间距2mm、处理时间20s。涤纶织物等离子体处理后浸渍壳聚糖溶液改善抗静电性能效果不明显,浸渍壳聚糖溶液后等离子体处理的较佳处理条件为:壳聚糖浓度取0.3%、输入电压50V、极板间距4mm、处理时间20s,但是该法处理后抗静电性能不耐久。
其他文献
人力资源作为党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党校的发展有积极推动的作用,想要实现行事业政单位持续发展,需要提高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管理效率,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给人力资源人才
煤岩识别是以煤岩特征为识别基础,选取的煤岩差异特征的突出性、有效性和鲁棒性直接决定了该技术识别煤岩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深入研究煤岩的特征属性差异,寻找稳定的有效的煤
现今顶部驱动钻井装备已经发展成为拥有机电液一体化、交流变频等技术的综合设备,开发高效节能且结构简单的新型顶部驱动钻井装置势在必行。采用永磁同步电动机(PMSM)直接驱
本文旨在研究一种锚杆轴力监测装置。锚杆锚固技术在我国的矿井巷道支护、边坡稳定和深基坑维护、岩土工程、隧道及洞体支护、坝基桥基和塔基锚固等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
当人体内血管由于动脉硬化、血管瘤、血栓、血管老化或破损等原因而不能正常工作时,需要进行血管移植。全世界每年需要大量各种类型的人造血管产品,因此世界范围内对人造血管的结构、性能、新型制造技术的研究方兴未艾。我国研究的各种产品尚不能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限制我国人造血管开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严重缺乏对人造血管的生物力学基本性能的研究可能是主要原因之一,因为关于纺织基人造血管性能表征的深入研究,以及关
随着全球化并购进程的加速,纺织服装企业也为了实现规模效应而进行并购,虽然纺织服装企业并购事件在数量上越来越多,但并购的失败率也较高,由于并购失败给并购双方都会带来严重的损失,因此对并购风险的重视以及控制显得尤为重要。纺织服装行业普遍存在的行业特点和特性决定了相关企业普遍处在预警的风险状态下。本文通过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的方法,就纺织服装企业并购各个阶段存在的风险因子进行识别、测评和管理。首先,综合
水利水电工程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工程,作为其主要设施之一的大坝,在发电、防洪、灌溉和航运等方面起着巨大作用。目前在役大坝主要为混凝土坝,其在服役期间由于水的冲刷、
近年来,工商管理人才需求量大、面广、方向多样化.然而,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管理人才的需求市场也处于不平衡状态.企业的初级和中级管理职务,特别是高级管理职务
社会全面发展的今天,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的控制十分重要.其能够使得整体的控制体系得到相应的完善.在进行电气自动化的控制中,同样需要对自动化控制效果进行全面性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日新月异,经济时代下的竞争核心成为了人才的竞争,特别是科研方面的人才,在科研单位中属于核心般的存在,唯有保证科研人才不停的发挥自身的价值,才可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