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阶段的中国正经历着迅速的城市化,城市化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带来各种问题,尤其体现在城乡结合的郊区。就业的非农化是郊区城市化的重要特征,非农就业转移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过程。传统的郊区就业研究缺乏对于性别差异的重视,忽视社会经济的变革对于郊区女性就业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女性主义地理学的发展对于传统人文地理学带来巨大冲击,关注女性独特的地理认知和生活经验。女性主义地理学对于女性就业的研究,强调性别差异和女性内部差异在就业中的影响,本文关注的是,在北京郊区城市高速化发展的宏观经济背景下,郊区女性这一社会群体的就业情况,从性别分析的角度重新审视郊区城市化进程人口就业的非农转移过程。本文引入女性主义地理学的视角,在对北京郊区的观音景园、西河滩村和东红寺村进行的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运用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结合的方法,探讨北京郊区女性在非农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研究表明在郊区就业的非农化过程中,存在着非农就业的性别差异,与男性相比,女性在非农转移中滞后,转移的规模小而且速度慢;郊区女性的就业非正规化,就业层次普遍较低;郊区女性在就业中面临着行业和职业的性别隔离,女性聚集的职业通常是低技术、低收入的传统服务性职业。家庭责任的制约、女性劳动力资本薄弱以及社会文化观念的制约是影响郊区女性就业的重要因素。郊区女性群体的内部由于年龄、文化程度和所处区域的城市化水平和就业政策的差异,存在着就业的个人差异,年龄较大、文化水平低、位于远郊的女性在非农就业转移中的速度较慢。详细分析影响郊区女性就业的各种因素之后,本文提出社会化家务劳动、加强对女性的人力资本投资、转变传统的性别意识观念等建议,以促进郊区女性的非农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