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有机/无机填料表面生物膜形成的微观过程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j731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膜法具有有机负荷高、污染物去除率高、污泥产量低和运行管理方便等优点,是污水处理提标提负荷改造的主流工艺技术。生物膜在填料表面的形成及调控是生物膜法污水处理技术应用的关键瓶颈,其科学问题是对生物膜形成关键节点的精准识别。然而,长期以来,受实验条件及分析方法限制,学界对于污水处理生物膜这一功能性聚集体的微观形成过程的研究较少,亟待突破。本研究以污水二级处理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有机填料)和深度处理反硝化滤池(无机填料)的应用场景为导向,采用库埃特-泰勒反应器,系统研究水力剪切力下有机/无机填料表面生物膜形成的微观过程,并创新性运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电化学工作站、Mi Seq高通量测序等先进检测手段和Derjaguin-Landau-Verwey-Overbeek(DLVO)理论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深入探究生物膜形成中微生物的可逆粘附、先锋物种的定殖和关键物种的演替,揭示生物膜与填料以及生物膜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识别生物膜形成的关键节点,发展了基于总相互作用能二次最小值的生物膜微观形成阶段分区理论。本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在水力剪切力为1.0~2.5 Pa的条件下,以高氨氮废水为处理对象,研究了高密度聚乙烯(HDPE)、聚酰胺(PA)、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聚氯乙烯(PVC)和聚碳酸酯(PC)等5种有机填料表面生物膜形成的微观过程,结果表明:(1)生物膜的厚度、粗糙度以及EPS的分泌均呈现先增加后缓慢降低的现象,反映了生物膜自生长、成熟至老化的历程,出现最大值的时间基本一致。其中,ABS填料表面生物膜可能倾向于在更高的剪切力下形成。(2)率先报道了有机填料表面生物膜形成中细菌可逆粘附的阈值为:5.51±0.24 nm(PA)>5.27±0.21 nm(HDPE)>5.19±0.29 nm(ABS)>5.01±0.16 nm(PC)>3.74±0.20 nm(PVC),不同填料表面电子受体分项之间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3)肠杆菌属(Enterobacteriaceae)、噬菌弧菌属(Bacteriovorax)和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作为生物膜微生物群落中的先锋物种最先定殖,且随水力剪切力和反应器运行时间的增加逐渐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较高的剪切力显著提高了有机填料表面生物膜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4)研究发现胞外聚合物(EPS)对后续微生物的粘附和生物膜的形成具有负反馈作用,特别是对细菌从可逆向不可逆粘附转变过程的影响更大。2.在水力剪切力为1.0~2.5 Pa的条件下,以二级生化尾水为处理对象,研究了无机填料二氧化硅(SiO2)表面生物膜形成的微观过程,结果表明:(1)剪切力的提高在一定范围内(1.5~2.0 Pa)可以加快生物膜的更新,提高生物膜厚度(~1600μm)以及EPS的生成。(2)无机填料表面生物膜形成中细菌可逆粘附距离为3.06±0.48 nm,且受剪切力影响不显著。(3)先锋物种丛毛单胞菌属(Comamonadaceae)、固氮螺菌属(Azospira)、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固氮弓菌属(Azonexus)的丰度随着剪切力增加而下降。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均随着剪切力和反应器运行时间而显著提高(p<0.05)。高剪切力(1.5~2.0 Pa)时大多数关键物种与生物膜活性呈负相关性。关键物种氢噬菌属(Hydrogenophaga)、AKYH767、水单胞菌属(Aquimonas)和Ignavibacterium的相对丰度均随着生物膜的培养和剪切力的提高而增大。AKYH767、水单胞菌属(Aquimonas)、Ignavibacterium的相对丰度在2.5 Pa剪切力下显著增大(p<0.05)。(4)通过溶液电阻和双层电容以及与泄漏电流相关的电荷转移电阻的测定可以大体上可将生物膜的形成分成几个阶段,前10天生物膜处于细菌粘附阶段,第10天到第23天生物膜逐渐成熟,第23~29天,生物膜出现了老化现象,并开始出现生物脱落状态。3.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提出水力剪切力下有机/无机填料表面生物膜形成的微观机制,开发了基于二次最小值的新型生物膜指标量化响应方法,结果表明:(1)本研究对有机和无机填料表面生物膜形成的微观过程进行了回顾,发现总相互作用能中的二次最小值可作为新型指标表征生物膜形成的各个阶段。分别在第6天和第11天时,有机和无机填料表面不可逆粘附明显增强,二次最小值分别为-2368.75 k T和-43479.67 k T,此时生物膜初始粘附阶段向形成阶段转换。分别在第10天和第13天左右,二次最小值分别为-6256.75 k T和-53671.33 k T时,生物膜开始从形成阶段逐步进入老化和脱落阶段。(2)有机填料表面生物膜的蛋白质含量对二次最小值的量化响应最为理想,符合倒数函数关系(R~2=0.373,p=0.009),无机填料表面生物膜的Zeta电位对二次最小值的量化响应最为理想,符合三次函数关系(R~2=0.574,p=0.020)。上述基于水力剪切力的有机/无机填料表面生物膜形成微观过程的研究结果,为发展污水处理生物膜的形成及调控理论、研发基于微界面调控的强化技术提供了重要支撑。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数以万计的化学品在生产生活中使用,并通过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地表径流和土壤渗透等途径大量进入湖泊和河流中,正威胁着水生态安全与健康。值得注意的是,传统有机污染物(多环芳烃、多氯联苯和有机氯农药)因持久性、生物富集性和高毒性早已被列为优控污染物重点管控,但来自水环境自身的内源释放和少部分外源输入导致其在地表水环境中仍广泛检出,对水生生物依然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威胁。此外,地表水环
学位
虽然目前湖泊富营养化已经逐渐得到控制,但仍存在着蓝藻暴发的问题,藻类有机物(AOM)的释放及死亡的藻细胞使水质恶化,危害公众健康,有效消除蓝藻水华是全世界关注的课题。近年来,电化学方法因其操作简单、处理效率高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各种废水的处理。本文研究了不同电化学体系(电氧化/电絮凝/电氧化耦合电絮凝)对含高浓度水华藻类水体的处理,优化了相关电化学参数,提高了藻细胞去除与水质净化的性能,并对不同体系
学位
气候变化对基础设施部门产生重大影响。其中,污水处理部门是重要的环境基础设施,对缓解水资源短缺起到关键作用。同时,该部门也是重要的用能单位和较大的温室气体排放源。但由于污水处理对温度变化比较敏感,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污水处理厂处理效率下降、能耗上升,进而还可能引发温室气体排放量上升。因此,研究气候变化对污水处理部门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对气候的反馈非常重要。本研究评估气候变化对污水处理能耗的影响,以及这些影
学位
塑料垃圾在自然条件下经机械磨损、光氧化和生物降解等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逐渐分解、破碎,形成微塑料(1μm~5 mm,Microplastics,MPs)和纳米塑料(1~100 nm,Nanoplastics,NPs)。因其尺寸小、比表面积大,微/纳塑料易被生物误食,并可与周围的环境污染物发生相互作用,长期存在于环境中难以降解,由此产生的环境污染与毒害问题不容小觑。微/纳塑料研究最早起步于海洋环境
学位
采用同步验证法对某制药企业的产品罗红霉素片的各个工序的产品进行验证,通过验证确认该药企新车间罗红霉素片生产工艺的可行性和可靠性。验证试验表明,连续三批罗红霉素片(150 mg)在粉碎、过筛、制粒、干燥、总混、压片、包衣等工序均符合企业内定标准,所验证的罗红霉素片各批次的各项指标都符合质量标准要求,该工艺在正常条件下可生产出稳定可靠的罗红霉素片。
期刊
空气颗粒物污染不仅影响生态系统和气候,也是危害人体健康的主要全球风险因素之一。空气颗粒物中新出现的污染物对于健康风险评估非常重要,而基于高分辨质谱平台的非靶向分析技术能够在不需要先验信息和标准品的条件下对环境中存在的新型和未知有机污染物进行筛查识别。目前空气颗粒物的非靶向分析主要集中于数据库筛查和仅针对全氟化合物等特定类别未知物的鉴定;且单一色谱系统无法满足对空气中同时存在的极性与非极性有机物的全
学位
自发现以来,石墨烯便凭借其优异的理化性质受到了科学家的广泛关注,已被应用于多个领域。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石墨烯类纳米材料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开始崭露头角。例如,石墨烯可作为植物传感器、基因载体等用于监测植物生物与非生物胁迫,提升植物光合作用等。然而,由于缺乏对石墨烯在复杂生物体内的有效定量手段,目前关于石墨烯在植物组织的积累分布规律等方面的研究较为匮乏,导致石墨烯对组织中的细胞和细胞器功能
学位
近地面臭氧由于其较强的氧化性,会对农业生产造成损害,导致农作物减产。当前有关臭氧胁迫对农作物生产影响的研究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受到方法学和数据方面的限制,在进行历史臭氧减产效应评估时空间尺度不够精细,时间趋势分析不足,在探究未来粮食生产安全影响时对气候变化与大气污染的复杂交互机制考虑不够充分。因此,本研究以提高臭氧对区域农作物产量损失评估的精准性,探究时空变化趋势目标,以期为区域臭氧污染管控与农业生产
学位
磺胺类抗生素(Sulfonamides,SAs)作为一种抗菌药物,在人类医疗、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等领域普遍应用,养殖场污水和污水处理厂出水中经常有高浓度SAs检出。人工湿地作为环境友好且高效低廉的生态处理技术,可实现污废水中SAs的有效去除。已有的研究大多仅关注SAs在人工湿地中的消散,忽视了SAs的降解转化过程以及对湿地系统中植物和微生物的影响,因而SAs的环境风险尚不知晓。因此,深入探究湿地沉
学位
秸秆还田是一项广泛应用的农艺措施,可增加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然而近期研究揭示,秸秆还田可促进汞污染稻田土壤中的无机汞转化为毒性更强的甲基汞,且由于水稻对甲基汞的吸收远大于无机汞,导致秸秆还田后稻米甲基汞浓度显著增加。稻米是我国居民的主食,稻米甲基汞已经成为我国内陆居民甲基汞暴露的主要来源,其占比可达96%。水稻体内的甲基汞主要来源于稻田土壤,因此探究秸秆还田引起的甲基汞风险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