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实现国家富强的现代化过程中,中国的农民、农业和农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和牺牲,导致日益严重的“三农”问题出现。改革三十多年来,中央加大了对农村的投入,实施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并在2003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将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同时,在国家“致富”政策的导向下,经济理性主导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并带来了一系列制约农村发展的新问题。本研究即运用社会生态模式来研究中国农村社会,从城乡互动关系的角度分析城镇化这一国家发展战略对农村社会生态环境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全面研究农村经济生态环境、农村政治生态环境和农村文化生态环境,从实践的效果中分析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实际效用。
本研究在认真参阅大量关于城镇化和“三农”问题研究研究资料和文献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法、访谈法和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对位于华北平原的河北省LZ村进行了个案研究,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来对农村社会生态环境进行历时性的动态研究,分析和研究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问题,使本研究更加科学,结论更加全面和有代表性。
本研究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
结论一,在国家旨在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政策推动下,农民的收入得到提高,农业也持续多年丰收,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是由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仍然需要农村来提供粮食、建设用地、廉价的劳动力和广阔的内需市场,农村的耕地保护面临严峻挑战、农民的种粮积极需要增强、农民的外出务工工资仍然被压低、农村的资金也在国家家电下乡的过程中加速流失。因此,中国只是宣称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城乡统筹新时代。
结论二,在国家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后,为了维护国家稳定和社会秩序,政府将会通过优惠政策收买、加大基层矛盾解决力度等手段进一步加强对农村的控制,而文化素质和民主意识都有很大提高的农民必然会进行更加激烈的反控制。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根本出路在于政府建立起有效的机制,来畅通农民利益表达的渠道,更好地实现和维护农民的利益,实现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结论三,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给农民提供了与城市人一起分享文化发展成果的条件,电视、电影、广播、手机等先进的现代传媒丰富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但是,这些现代传媒也将强势的城市文化和理念传给了他们,尤其是消费主义文化,彻底地将农民从传统文化的土壤里连根拔起,然而现实却没有给他们提供应有的机会和条件。只有尊重农村的传统文化,才能让农民分享现代化成果的同时获得自身的生活意义和价值。
结论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当真正地以农民为主体,“少取、多予、放活”,维护农民的权益,创造城乡之间平等对话的平台,实现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