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介质刻蚀机理研究及其在深亚微米集成电路制造中的应用

来源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_ai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介质等离子体干法刻蚀是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中最关键的工艺之一。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朝着更高集成度,更小关键尺寸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在深亚微米的尺寸条件下,对工艺的精度和可重复性要求越来越高,对电介质刻蚀机理的深入理解也变得非常必要。本论文利用上海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先进的8英寸集成电路制造设备,把论文研究和生产实践相结合。   本论文首先对SiO2的刻蚀机理做了深入的研究。实验证明了在高能离子的轰击作用下,CF2是刻蚀SiO2的刻蚀剂。其机理是在离子轰击的帮助下,聚合物会解析出F原子,并用于SiO2的刻蚀。本论文首先对SiO2的刻蚀机理做了深入的研究。实验证明了在高能离子的轰击作用下,聚合物会解析出F原子,因此CF2是刻蚀SiO2的刻蚀剂。   其次论文还对具有选择性Si3N4刻蚀的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Si3N4对SiO2的选择比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Si-N的键能比Si-O的键能低,因此在刻蚀过程中打断Si-N键所需的的能量就越低,因此Si3N4比较容易被刻蚀。另一个原因是H在Si3N4刻蚀过程中的作用。在Si3N4刻蚀过程中,H会和C,N反应生产HCN,一方面和C结合减少在Si3N4表面淀积的聚合物,一方面有利于N原子脱离Si3N4表面,从而促进Si3N4的刻蚀。   刻蚀腔条件的变化是导致工艺漂移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对附着在刻蚀腔内壁上的聚合物的量和等离子光谱的监测发现刻蚀腔上聚合物数量的变化是导致等离子体变化和刻蚀工艺漂移的主要成因。最后我们提出使用等离子体光学发射光谱对蚀刻腔上聚合物和刻蚀的特性进行监控,从而保证了在大量量产的情况下工艺的可重复性和产品的稳定性。   通过本论文对电介质材料刻蚀机理的研究,一方面加深了对电介质刻蚀机理的理解和掌握,一方面也为生产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定性指导。
其他文献
氧化锌(ZnO)纳米材料作为一种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具有场发射材料所需要的许多性质。氧化锌纳米材料已经成为场发射材料的研究热点。虽然有关氧化锌纳米材料的研究已经很多,但是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种以脂质堆积为特征的进行性慢性炎症反应,是造成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虽然近年来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的改善,以及医疗条件的进步(如降
学位
InGaN合金材料由于其禁带宽度范围几乎覆盖了整个太阳光谱,而且其禁带宽度可以通过In组分的变化连续可调,使之成为设计和制备与太阳光谱匹配的全光谱高效光伏电池的理想材料,这
学位
NG2胶质细胞作为少突胶质细胞的前体细胞,在成年哺乳动物的大脑内大量存在并广泛分布。这类细胞可以直接接受神经元的谷氨酸能(glutamatergic)和γ-氨基丁酸能(GABAergic)的突
超辐射发光二级管因其大输出功率、较宽光谱、短相干度等优良特性,广泛应用于光纤陀螺、光纤光栅传感器、光学层析成像系统、波分复用系统及光处理系统中。超辐射发光二级管的
学位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为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高精度加速度计关键加工工艺中的硅-硅直接键合工艺及四甲基氢氧化铵(TMAH)深腐蚀工艺。   本文以硅-硅直接键合工艺中的亲水键合
硅基光电子集成回路与标准的微电子集成回路工艺兼容,能有效地解决电互连芯片内部串扰、带宽和能耗等问题,并充分利用现有成熟的集成电路工艺实现大规模生产,具有广阔的实用前景
学位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NoC(片上网络)是一种全新的集成电路(IC)体系结构,其核心思想是将计算机网络技术移植到芯片设计中来,试图从体系结构上彻底解决片上通信的瓶颈问题。相对于传统总线通信架构,N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