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的城市生态化分析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fei741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中村是我国特殊体制下城市化过程中的阶段性产物,一经产生就与城市的功能和生态相矛盾相冲突,从而影响、制约着城市的发展。至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大量涌现的时候,已成为中国城市化过程中诸多城市问题中的突出问题,成为城市发展的障碍和桎梏。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城市生态化的进程,城中村的改造成为一种必然。“城中村”作为我国特殊的城市问题,折射着我国经济、社会、环境等方方面面。因此,对城中村问题的研究也林林总总,视角多样。不少学者从经济学、社会学、规划学、管理学、政策、建筑景观等角度展开了研究。从广义的城市生态的内涵上看,这些研究都具有城市生态的意义。   从普遍联系和系统论的思想看,城中村是一个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正从农村形态向城市形态变化着的动态系统。作为一个发展变化的系统,不论是其形成、现状、改造和未来的发展都是其内外各要素相互作用、交互影响的结果。研究和分析这些影响因子构成、交互作用和规律,对于深刻了解城中村的形成机理,破解城中村的难题,是非常有意义的。   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以系统论、城市生态理论为基本理论,并跨界采纳了博弈论方法、层次分析法和营力系统分析法等技术,对城中村进行研究,分析城中村的形成、概念和特征,城中村改造的生态化理念,城中村改造的生态化路径,城中村改造的时空规定性,构建城中村改造内容的生态评价指标体系,以期对城中村的改造,对我国的城市生态化建设建言献策。这是本文研究的背景、主要目的和方法。   为此,论文首先借助力学分析,建立了城中村营力系统分析模型,解析城中村内外营力子系统的构成及其交互关系。经分析得出:城市化与城市生态化是城中村的外驱动力:城中村自身改造发展的需求和其自身的资源(主要是土地等资源及其区位优势)等因子构成城中村营力系统中的内驱动力,是城中村改造的积极因子;二元体制是城中村形成的制度层面的深刻原因,是城中村改造的阻滞力,也是城中村改造需要克服的症结;城市功能和城市生态及其量化水平,是城中村改造的物质条件;政策及其所决定的改造模式和路径,是城中村改造的主观因子;城中村落后的功能和恶化的生态水平等因子构成是城中村改造消极因子。   根据城中村营力系统的模型及其表征出来的制约因子的交互关系,进而展开了城中村的形成、概念、特征、改造的理念和价值取向、改造的模式和路径、改造的时间规定性、空间规定性等问题的研究,并构建城中村改造内容的评价指标体系。这是论文的基本结构。   一、城中村的形成因子分析城中村是在城市化的驱动力推动下,由农村形态向城市形态转变过程中,由于受到二元体制等阻滞力的制约还未完成其转变或艰难转变中的阶段性产物,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是城中村形成的主要外驱动力;二元体制是城中村形成的制度层面的深刻原因;城市功能低下以及城市生态水平不高,是城中村形成的物质基础动因;政策和调控的滞后是城中村形成的主观原因;农民追求租金收益最大化是城中村形成的内部动因。   二、城中村的内涵和特征分析城中村是指在空间上已进入城市功能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但在社会、经济、环境三方面都没有完成城市化与城市生态化质变的“都市村庄”。城非城,村非村,或亦城亦村,特殊的地理区位以及恶化的生态是城中村的主要特征。   三、城中村改造的生态化理念分析目前我国城中村改造的普遍提法是城中村的城市化改造。将城市化和城市生态化相统一的理念作为城中村改造的价值取向是本文研究城中村问题的视角和特点。   城市化和城市生态化是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二者表述的都是城市发展,如果以生态城市为目标进行城市化,那么生态化应该是城市化的当代内容,或者说城市生态化是当代城市化的应有内涵。   四、城中村改造的路径(模式)生态化分析在我国城中村问题的研究中,不乏改造模式的研究,但以城市化和城市生态化相统一的理念对此进行研究和甄别,并筛选出普适性和生态价值的改造模式,是本文的特点之一。   城中村的改造本身是一个过程,不仅要求其结果达到城市生态化,还要求其改造过程也是生态化的。这种过程的生态化更多体现在城中村改造的路径(即模式)上。   纵观我国各个城市的城中村改造模式,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的特点,概括主要有七种:(1)政府主导;(2)村民自治;(3)市场开发;(4)开发商与村民共同参与;(5)政府与村民共同参与;(6)政府与开发商共同参与;(7)政府、村民和开发商共同参与。前三种模式为典型模式,后四种为混合模式。   从生态化的角度来讲,每一种模式都表现出了一定的生态特征,但混合模式更具有普适性,特别是改造模式(4)更符合我国的一般国情,相对而言最具普适性和生态价值。   五、城中村改造时空规定性分析近年来,随着城中村问题的凸显,其理论研究逐渐越来越多,且视角多样,成果颇丰。但鲜见城中村改造时空规定性的研究。以哲学的时空观和系统论为方法论和理论基础,研究城中村改造的时空规定性,不仅对城中村的改造而且对我国的城市化和城市生态化建设具有实践和理论的意义。   (一)城中村改造时间规定性分析城中村作为我国城市化的阶段性产物,有一个从产生、变化、发展、改造到最后消亡的过程。   1.改造的拐点分析城中村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态问题,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进程,有一个客观的先增长和恶化的过程。但在一些城市,随着人均收入增长达到一定的水平,城中村确实出现了增长后下降态势,这和环境库茨涅茨曲线揭示的规律是一致的。说明城中村这种特殊的生态问题,也和其他城市生态问题一样,同人均收入存在着倒“U”形的变化关系,本文称之为“城中村的库茨涅茨曲线”。   城中村的库茨涅茨曲线说明城中村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态问题,是有拐点的,经过改造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城中村的库茨涅茨曲线并不意味着城中村问题会随着经济发展自动越过峰值,城中村的改造拐点除了有客观的因素还有主观能动性方面的理念、政策等方面的因子作用。国民人均收入并不是城中村先增后减的充分条件,而是必要条件,是许多因子交互作用共同影响、决定拐点的量化表征。以人均收入为参照点,每个城市的城中村改造的拐点是不一致的,不在同一水平线上。   2.改造的顺序分析城中村改造的顺序是指一个城市启动了城中村改造工程后,根据城市自身的实力和每个城中村的条件、改造的难易程度等对城中村改造先后的排序。城中村改造的排序问题,其实质是评估和考量每一个具体城中村改造条件(即制约因子)的成就度,而城中村改造制约因子之间又具有一定的关联度,用公式表示:Y=y1·y2·y3/y4·y5,Y城中村改造的排序,y1-城中村的支撑力,y2-城中村改造的模式、政策,y3-城中村的实力与城中村政造排序反正比关系,y4-城中村改造的理念和价值取向,y-城中村改造的阻滞力与城中村改造排序成反比关系。   3.改造的阶段分析城市生态化的理念及其所决定的城中村改造的目标,决定了城中村改造的长期性和不同阶段性。目前我国城中村的改造还处在初始和探索阶段。首先,城中村的改造还只是在一些省会级的大城市展开,大量的中小城市,特别是一些小城镇的城中村还处在自发和不断的滋生状态。就是在一些大城市的城中村改造,目前主要是在主城区展开,城市边缘区的城中村还更多的处在自发和滋生状态。这种边改边生的状态仍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存在。其次,即使在一些大城市展开的城中村的改造也还更多的是硬件方面的改造,如身份、土地性质、经济形式、社区形式、村湾的改造及其福利改社保等方面。在软件方面改造,如改制后的经济组织如何进行产业升级和更新,有机融入城市的经济结构和功能中?变了身份的新市民如何提高他们的教育、理念、生产和生活的技能等使之有机融入城市?改制后的社区的民主建设,公平、正义、和谐的实现等方面的改造和构建将是更为长期艰巨复杂的过程。这决定了我国城中村改造的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和阶段性。城中村现象及其改造伴随着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以及二元体制将会走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由此,本文把目前各大城市开展的城中村改造理解为“硬件改造阶段”、“前期改造阶段”、“改造的初级阶段”,将此后的时期理解为“软件升级阶段”、“后期改造阶段”,即“城中村的后改造时期”。   (二)城中村改造的空间规定性分析城中村作为城市的局部,其改造的目标功能必须着眼于城市功能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来构建和设计。以城市化和城市生态化相统一的理念为价值取向,结合城市的整体功能要求,特别是所在城市功能区的功能要求,对城中村的经济、社会、环境的改造目标功能进行系统性要求和设计,实现城中村改造的因地制宜,有机同化,从而使经过改造的城中村作为有机要素找到其在城市这个巨系统中的坐标点和生态位。   六、城中村改什么和怎样该的问题是城中村改造的重中之重,它具体体现城市生态化的理论价值取向。本文以城市化和城市生态化相统一的理念为指导,参考生态城市的相关指标设计城中村改造内容的指标体系,并以层次分析法为技术手段,构建城中村改造内容的指标评价模型,为城中村改造实现城市生态化提供定性和定量的参考。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城中村作为我国特定的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城市问题,其决定于并折射着我国该历史时期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理念、制度、政策等方面甚至更深层次的问题,制约着我国城市化和城市生态化的历史进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看,对城中村的城市生态化分析,对我国的城市化和城市生态化进程具有现实和理论意义。城中村问题是中国城市化迅猛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只要我们坚持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这个问题一定能够逐步得到解决。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城市生活垃圾数量急剧增加,其中餐厨垃圾约占城市生活垃圾的30%~40%。城市垃圾的处置方法通常有焚烧和填埋。由于餐厨垃圾的水分含量高达80%,满足不了垃圾
土壤吸附是控制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和转化的关键过程。由于天然土壤具有高度的异质性,由多种不同的组分构成,因此深入研究土壤各组分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机制十分重要。  
期刊
基准/风险研究是环境管理的重要科学依据。我国基准风险研究起步较晚,因地制宜的基准风险研究仍有待大力发展。典型化合物的选择,基准推导所需慢性数据不足,实际区域水化学因子
本文在已有的埋弧堆焊用金属粉型药芯焊丝的基础上,研究了一类自保护药芯焊丝。这类药芯焊丝的研制克服了用埋弧堆焊滚筒带来的不方便,比如焊剂的添加,焊后的层间去渣等。文章首
碳纳米管具有优异的物理、化学、机械性能和独特的结构,碳纳米管基复合材料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金纳米粒子在纳米电子学、金催化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在生物医学领域可用于生
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有害蓝藻的大量暴发,有害蓝藻会产生藻毒素,藻毒素不仅对水生生态系统产生影响,而且会对饮用水的安全构成影响。藻毒素β-甲氨基-L-丙氨酸(BMAA)和L-α,γ-二氨基丁酸(DAB)属于神经毒素,它们化学性质稳定,分布广泛,而且具有明显的生物积累和放大效应。神经毒素BMAA和DAB的污染情况备受关注,全球各个国家均有在自然水体中检测到BMAA和DAB,尤其是BMAA。本文研究BMAA
环境科学方法创新是环境科学发展的前提,流域与区域水资源问题是目前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流域生态环境需水方法研究对环境科学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文献调查
家居会展行业发展至今早已不再是单纯地提供一个交易平台,而是为大众提供全套的家居生活消费方案。在打造“大家纺大家居”的服务理念中,众多企业更加注重整体效益,并演变出
黄土丘陵区由于植被破坏所导致的土壤质量退化问题,已严重威胁着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改善土壤质量、加快植被恢复成为目前黄土丘陵区生态恢复建设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