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杀虫蛋白和转基因抗虫棉花对棉铃虫及其天敌中红侧沟茧蜂的影响

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ygu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转Bt杀虫蛋白(ICP)基因抗虫棉的广泛种植有效控制了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ubner)的危害,但转基因抗虫作物并非为自然界天然存在的物种,这些作物的培育和大面积种植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农田生态系统中其它有益生物。本论文以棉铃虫为寄主,在实验室系统研究了Bt ICP(CrylAc)和转基因抗虫棉对中红侧沟茧蜂(Microplitis mediator Haliday)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主要结果如下: 1、中红侧沟茧蜂成蜂产卵行为对寄主大小有显著的选择性。成功寄生率随寄主体重的增加而降低,大于14mg的棉铃虫幼虫不适宜该寄生蜂产卵。寄主体重与中红侧沟茧蜂茧重、茧重与成蜂重以及成蜂重与成蜂寿命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而寄主体重与中红侧沟茧蜂的卵和幼虫期存在负相关,茧期不受寄主大小的影响。棉铃虫取食含CrylAc的饲料时,幼虫发育历期延长,化蛹率和蛹重降低,适合中红侧沟茧蜂寄生的时间段延长。 2、以室内多年饲养和田间棉铃虫品系为寄主,研究亚致死浓度的Bt CrylAc杀虫蛋白对两个品系棉铃虫和中红侧沟茧蜂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Bt CrylAc杀虫蛋白能有效抑制两个棉铃虫品系幼虫的生长,显著降低棉铃虫蛹重;两个品系棉铃虫均对转crylA+CpTI抗虫棉高度敏感;当寄主一直取食,或者在被寄生前12小时开始取食含Bt CrylAc杀虫蛋白的饲料时,与对照相比,中红侧沟茧蜂的卵-幼虫历期延长,茧重和成虫体重降低,成虫寿命缩短,但对茧期没有显著影响。 3、从感染了Bt CrylAc杀虫蛋白的寄主体内繁殖的F1代寄生蜂能够寄生健康棉铃虫,F2代寄生蜂的生物学特性与对照相比没有显著差异。被中红侧沟茧蜂寄生后,寄主血淋巴黑化反应被抑制,酚氧化酶活性和血细胞浓度降低:Bt CrylAc杀虫蛋白对棉铃虫血淋巴黑化反应没有影响:Bt CrylAc杀虫蛋白对棉铃虫酚氧化酶活性、血细胞浓度的影响随Bt处理时间不同而不一致;通过ELISA测定,在棉铃虫体内和棉铃虫血淋巴内检测到了Bt CrylAc杀虫蛋白,但在中红侧沟茧蜂幼虫体内没有检测到Bt CrylAc杀虫蛋白。 4、新羽化的中红侧沟茧蜂成虫取食含Bt CrylAc杀虫蛋白的蜂蜜水后,与对照相比,寄生蜂的雌蜂和雄峰寿命均没有被影响;取食含Bt CrylAc杀虫蛋白蜂蜜水的中红侧沟茧蜂,能够产卵寄生健康棉铃虫,子代寄生蜂的卵-幼虫历期、茧期、茧重和成虫体重、成虫寿命均没有被影响。
其他文献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选择1日龄健康东北白鹅720只,按平均体重随机分成4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重复30只鹅(公母各半),对照组A在日粮中不添加肉桂醛,B、C、D组在对照组的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100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为研究常速音乐、快速音乐、慢速音乐对奶牛血液激素水平和产奶量的影响。2014年9月—2015年3月在新疆伊犁中洲巴彦岱牛场选取年龄、胎次、产奶量接近,以及饲养管理水平完全
目的利用精细化监管的手段,确保铁路运营食品安全。方法分析铁路食品安全监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借助精细化管理,将国家食品安全法规精准地落实到铁路运营食品安全的服务过程
目的 制订三黄消肿软膏的质量标准并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 从性状、鉴别、检查等方面控制药品质量,观察符合适应症的病例1998例,每日用药1次,1周后观察疗效.结果 所用检查方法
石化企业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我国发生安全事故频率较高的企业,因此,安全工作对石化企业的正常运行有着直接的关系,而这其中消防安全成为石化企业正常运营
滑坡灾害的发生往往与水密切相关,水位上升可造成土体饱和度增加,抗剪强度降低,最终导致坡体稳定性降低。为了定量研究蓄水过程中滑坡体的应力应变特性,以某库岸滑坡体为研究
市场经济下受众需求成为重要的内容生产标准,新闻注入市场化元素,催生着新闻娱乐化的潮流。本文旨在运用内容分析法来梳理法制新闻娱乐化的表现形式,并以南方都市报官微中203
稻瘟病是水稻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病原菌为Magnaporthe grisea。本研究首先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采自广西、桂州、浙江、安徽、福建、江苏、广东省不同地区的53个稻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