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大众传媒与现代新诗

来源 :四川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y3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图引入现代大众传媒与文学这一跨学科研究视角,在将诗歌研究的领域扩大的同时,也试图提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通过考察大众传媒对现代新诗的影响,重新研究和审视中国现代新诗,探寻新诗的传播媒介对新诗发生、发展以及对诗歌内部规律的渗透,探讨现代大众传媒如何推动新诗文体的形成,以便能够深入拓展现代新诗的研究视野,修正新诗史研究中的偏失,摆脱一些历史盲点和思维惯性的负面影响,对被以往诗歌史、文学史所遮蔽的诗歌创作和现象进行再解读,对曾经在诗歌史、文学史上发生过重大影响的诗歌、诗人进行新的开掘,使得诗歌研究变得更加健全和完善,从而创新诗歌研究的重要环节。  大众传媒的兴起恰恰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最为重要和鲜明的特征。现代报章杂志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更改了诗人们的生存和感受方式,更改了诗歌的传播方式,自然也更改了诗歌的书写方式。现代大众传媒与现代新诗的关系如此,研究新诗从现代大众传媒切入就显得尤为必要。  因此,引用西方传播学、文化学等新理论来研究现代新诗正是为创新现代新诗研究领域所做的努力,本文试图实实在在地将诗歌的传播与接受置放在一个历史的、发展的、多元的文化系统中,进行全景的、立体的研究。  现代主要的大众传媒是报纸和期刊,中国现代前30年其他的媒体如广播影响不大。现代报刊如《新青年》、《每周评论》、《新潮》、《京报》、《大公报》、《申报》、《晨报》、《小说月报》、《创造》、《新月》、《现代》、《水星》、《中国新诗》等上千种报刊,大都活跃着诗人的身影。谁无视现代新诗构成的文学场,就无法真正理解现代新诗。当然,现代报刊等媒介对现代新诗的作用,决不仅仅是被动的发表和承载,它们会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对现代诗歌从外部形态到内部构成等方面都加以影响,这种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放到他们促使中国现代新诗的生成和演变的层面去认识,据此本文认为,作为外部生存条件的现代大众传媒是观察现代新诗的重要窗口,也是进入现代新诗研究的重要入口。因此,本文试图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将话题引向深入,将传媒视野引入到对中国现代新诗的整体观照中,以图正确理解中国现代新诗在现代大众传媒作用下的发生、发展、演变规律。  本论文将突破之前研究者多集中单纯的诗人、诗作个案研究与诗人、诗作的总体概览等方面的研究套路,尝试由此拓展开去,考察现代新诗的发表、传播、接受等诸多环节,注重研究现代大众传媒在现代新诗的发生与衍变中的影响。大众传媒重建了现代新诗的传播空间,从传媒趣味、编辑方针、公共空间、读者意识等方面影响新诗,对现代新诗的现代性、文学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得现代新诗成为一种在现代大众传媒中生存并被大众传媒影响的中国文学和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一种传媒化生存。  在展开论文的具体操作中,始终将研究的焦点放在历史的演变中考察现代新诗与现代大众传媒的关系。在研究的方法上,既注重从现代大众传媒的整体角度去研究现代新诗,又力图将研究落到实处,即选取几种有影响的大众传媒——报刊作为个案,将现代新诗放到具体专题中考察,从中寻绎现代新诗的发生、发展、演变的规律。  论文共分七章,前面冠以绪言,后面缀以结语。第一章,中国现代大众传媒的崛起与现代新诗的发生。主要梳理现代大众传媒的崛起与现代新诗的发生,以考察现代新诗的生成和演变,考察现代大众传媒在现代新诗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文章首先从诗歌传播入手,探讨人类传播的历史跨越对诗歌传播的影响。人类历史至今经历了五次传媒革命,历史进入到现代后,以报刊为主要传播媒介的现代传播成了现代性社会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产生着广泛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从根本上改变了现代文化的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使文学(包括新诗)在真正意义上成为“现代”文学。现代新诗的产生也正是在以《新青年》为代表的现代大众传媒在传播现代文化的同时诞生的,现代大众传媒对现代新诗来说,它不仅为诗歌提供了新的表现空间,使诗歌具有了不同于古典时代的功能,而且还塑造了新诗的表意方式和美学特征。因此,现代大众传媒对新诗来说,它不仅有催生之功,更有赋形之力。第二章,中国现代大众传媒的兴盛与现代新诗的第一次高峰。本章认为现代传媒对现代新诗的大量刊发,对新诗集的经典呈现,丰富着新诗的传播手段,扩张了新诗的传播空间,刺激着新诗的生产和再生产,传播和二次传播,扩张了新诗的生长空间,促使现代新诗从边缘走向中心,迎来了中国新诗的第一次高峰。第三章,中国现代大众传媒的分化与现代新诗流派的形成。论述在历史的行进轨迹中,现代知识分子对现代社会话语权的争夺,导致了现代大众传媒的分化,现代大众传媒的分化,引发的传媒阵地战,导致了各个诗人群的聚集与分化,在长期的聚合与相互攻詌中潜移默化,形成统一风格的各种新诗流派得以风行于世;第四章,中国现代大众传媒的选择与现代新诗文体范式的更替。现代大众传媒长期营造的舆论环境和体现出的传媒趣味既是社会文化品味的象征,又影响和规范着文学言说方式,制约着文学(包括诗歌)的表现形式——文体,而传媒把关人——编辑更在提倡、促成、宣传、推广等方面,促成中国现代新诗文体一步步“赋形”和“界定”;第五章,中国现代大众传媒的受众“取向”与现代新诗的读者意识。在诗歌传播的另一极“读者”方面,由于现代大众传媒面向广大读者的敞开本性和市场制约,大众传媒必然将读者置于重要位置,而体现出受众“取向”,而诗歌作为人类精神文化产品,当它进入市场流通时以及流通前也必然彰显“读者意识”,当传媒的受众取向与新诗的读者意识“重合”,就会产生接受的高峰,当然,这与时代语境也密切相关,有时候强烈的政治要求也会造成这种重合,但如果不是自愿的重合,其后果也是明显的,1950年代的新民歌风并没有造成真正的诗歌高峰即是明证。第六章,中国大众传媒现代转型与新诗的现代性。媒介即信息,媒介即文化,在大众传媒时代,媒介的生产与传播决定着文化的生产与传播,媒介的现代化,必然对人类的文化艺术生产方式发生革命性的变革,与之响应,文学艺术生产在新的传播媒介的带动下,同样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因此,建立现代大众传媒与新诗“现代性”的相互关系研究,有助于更为透彻的理解和把握中国文化及其组成部分---新诗的“现代性”。第七章,中国现代大众传媒的多元发展与现代新诗的前景。对大众传媒与新诗的研究,是一个开放“场域”。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到高度发达的商品和文化产品市场化的消费时代,消费时代的大众传媒呈多元共存态势,现代报刊等印刷媒体仍大行其道,电视、网络等电子传媒却迅速兴起,共同占据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消费时代也成为真正的大众传媒时代,此时的诗歌再也不仅仅是高处不胜寒的文学中“贵族”,开始走向大众,而且由于其本身与生俱来就是人类抒情达意的最佳形态,于是消费时代的新诗终于找到了它的“所在”,网络诗歌、短信诗歌的崛起真实反映了这一点,这也有力的回击了诗歌终结论者的喧嚣。  在对传媒与诗歌的关系梳理中,系统研究和个案分析始终是本文的两把钥匙,有时体现出一定的梳理倾向,但鉴于传媒与新诗关系的复杂性,更倾向于个案专题研究,所以在梳理完新诗的发生和如何兴盛的第一次高峰后,后面的重头戏都是采用个案式的专题分析为重点,并各自体现特色,以流派而论,创造社作家依托《创造季刊》等传媒开创的“浪漫”派“派”性的特征突出;而《新月》诗人在推进诗“体”建设的方面用力不小,也为世所瞩目;中国诗歌会依托《新诗歌》倡导诗歌大众化突出的是对“读者意识”的张扬;《现代》诗歌对文学“现代性”的执着追求始终是其本色。如此种种,不一而足,笔者打算以此来结构论文,从时间观念上说又暗含有诗歌“史”的脉络,理论阐述和诗史建构,共同推进研究的深入。
其他文献
2016年3月2日下午3点,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新闻发布会在人民大会堂一楼新闻发布厅举行,大会新闻发言人王国庆向中外媒体介绍本次大会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作为“两会
关于《现代》杂志以及“现代派”诗歌的研究成果屡见不鲜。在《现代》杂志研究中,研究者或关注于上海独特的城市文化环境对刊物的影响,或集中讨论刊物的编辑群体,或探讨《现代》
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第六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全党始终把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作为全党的一项重大任务抓紧抓好。解放军总政治部、军委纪委联合下发
网络媒体时代的带来改变了社会大众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以及人际交往方式,在此背景下,网络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并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Weight reduction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among ship designers and ship owners.In the present work,based on an improved bi-directional evolutionary structur
美国艺术家迈克尔,利用木材天然纹理和生长走向,经过艺术加工,把艺术性和实用性相结合,创作的木雕餐桌系列作品。 American artist Michael, using the natural wood textur
To get the movement mode and driving mechanism similar to human shoulder joint,a six degrees of freedom (DOF) serial-paralld bionic shoulder joint mechanism dri
莫言(1955-),男,原名管谟业,中国新一辈极具活力的作家之一。自八十年代中期起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早期被归类为“寻根派”作家,由于童年大部分时间在农村度过,莫言自谓一直深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