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与“现代派”诗潮研究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ji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现代》杂志以及“现代派”诗歌的研究成果屡见不鲜。在《现代》杂志研究中,研究者或关注于上海独特的城市文化环境对刊物的影响,或集中讨论刊物的编辑群体,或探讨《现代》与现代派文学的关系。即使论及“现代派”诗歌,也往往将其作为该刊物现代主义文学实践的一大实绩,来证明《现代》译介并推动现代主义文学发展作出的贡献。《现代》杂志中的诗歌究竟受了那些外来影响?呈现什么样的样貌?《现代》杂志究竟为“现代派”诗歌提供了怎样的生存土壤等诸多问题并未得到细致的探讨。而在“现代派”诗歌研究中,《现代》杂志常常被视为现代主义诗潮发生发展的重镇,研究者大多着重对近十年的现代主义诗潮进行历史的考察。因此,《现代》这一仅仅存在两年半的刊物难免被一笔带过。“现代派”诗是如何生长、传播、扩大影响的?它在传播的过程中又是如何不断调整的?调整的原因又是什么?种种问题有必要回归到“现代派”诗歌的物质载体——《现代》杂志上进行梳理。  在通读三十一期《现代》杂志及相关研究后,我对论文进行了如下设想:将研究视角收束在《现代》杂志内部,从具体材料入手,重点探讨该刊物为现代主义诗潮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怎样的环境,以及《现代》中的“现代派”诗人的自我定位等问题。  本文的第一章将重点关注《无轨列车》、《新文艺》。这两个刊物作为《现代》的“前身”,不仅为《现代》准备了作者资源,更为“现代派”诗人群的“现代主义”兴趣提供实践的载体。此部分主要考察两个刊物的诗歌译作及创作基本情况。此外,这一部分将以戴望舒的早期创作为例,讨论“现代派”诗萌芽期与左翼诗歌的“合流”,并以此考察“现代派”诗人在早期对“现代主义”的理解。  第二章将讨论《现代》与“现代派”诗潮的发展。与当时的其他期刊相比,《现代》杂志比其他文学期刊的视野更加世界化,因此刊物中所刊载的西方诗歌、诗论对于“现代派”诗潮起了重要的作用。除此以外,《现代》的编者力图使刊物“成为中国作家的大集合”,在刊物中刊载了大量对新文学第一个十年诗坛状况进行梳理的文章。本章最后一节将主要探讨“现代派”诗学理论的构建。  第三章将结合本雅明的“漫游者”概念,分析“现代派”诗人的心态变化。本雅明认为漫游者虽然身处于都市文明与拥挤人群,却又能以抽离者的姿态旁观世事;而漫游者就是在其漫游的过程之中不断地体会,思考与验证。“漫游者”可以理解为诗人对自我形象的指涉。本章还将考察“现代派”诗歌对上海这座城市的塑造。  最后,本文的“结语”部分将《现代》置于现代文学史  叙述中加以讨论,以梳理不同时代对这份刊物的认识。
其他文献
在中学语文课程中的文学教育的相关研究中,针对1956年汉语、文学分科的研究比较少见,目前的研究几乎都是从语文课程教育的角度分析这次分科实验的利弊得失以及其对语文教学的启
本文依据大量的水文数据和暴雨洪水调查资料,对2007年7月大洪水期间淮河正阳关以上河段行蓄洪区运用,给沿淮各水文控制站造成的水文效应进行了分析,为客观科学评价这场洪水提
水文站网是水文工作的基础。本文在总结安徽省“十五”期间水文站网建设的基础上,以满足未来安徽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目标,提出水文站网发展的思路和重点内容,为确保安徽防洪
In order to modify the rail pre-grinding profile smoothly,non-uniform rational B-spline (NURBS)curve with veight factors is used to establish a parameterized mo
继2004年4月出台干部人事制度改革“5+1”法规文件之后,中央今年又集中出台了5部法规文件。尤其是最近新华社受权发布的三个法规文件,分别对干部任期,任期内或满的干部调动、
汉赋最重要的作家当属司马相如,他不仅是汉赋的集大成者,其个人形象也集中体现着古代文人的诸多本质特征。从文学创作来说,司马相如赋作典型地体现着艺术追求与政治要求的矛盾;
现代汉语副词“就”表义多样,用法复杂。结合已有研究,本文将“就”的表义分为七类:就1表前后相承或紧承;就2表承接上文引出结论或结果;就3表说话人认为时间短或动作很快发生;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课已经在大部分初中学校得到普及。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重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由于信息技术课起
2016年3月2日下午3点,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新闻发布会在人民大会堂一楼新闻发布厅举行,大会新闻发言人王国庆向中外媒体介绍本次大会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作为“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