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氧化还原水合凝胶聚合物膜/金属界面的微纳米加工研究

来源 :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indavi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满足对纳米精度的大面积平坦化和批量加工复杂三维纳米结构的需求,本论文从原理创新发展了一种电化学纳米加工方法,其核心在于利用氧化还原水合凝胶聚合物的特性,即:软质水合物和电子仅能在电化学活性基团间慢速跳迁传导。新方法源自于田昭武院士提出的约束刻蚀剂层技术,但不需要高精度的距离控制设备和捕捉剂。  技术方案和纳米精度的距离敏感的加工原理简介如下:1)采用含有电活性基团的水合凝胶聚合物薄膜作为中间层,隔开叠放于电解池底部的模板电极(超平滑或微纳米图案化表面)和工件;2)依靠电极自重和水合聚合物膜的软质特性就能高精度地达到和保持模板电极和工件表面间的平行度和间距;3)调控模板电极电位,电化学氧化锚定在聚合膜中的电活性基团,由其化学氧化与之接触的工件表面,随后聚合物膜按最短途径将电子慢速传导至模板电极,使刻蚀持续进行;4)因膜中电子传导是整个刻蚀过程的决速步,工件表面各点的刻蚀速度反比于各点到模板电极的最短距离;随着工件表面刻蚀,工件表面各点到模板电极最短距离将逐渐达等同,工件刻面形成与模板电极表面互补的结构。  论文第三章研究了碳膜电极的制备工艺。通过优化光刻胶的碳化条件,制得了大面积表面超平滑(Φ:50mm,Ra:0.47 nm,PV:0.53μm)碳膜电极,可用作大面积铜工件表面平坦化的模板电极。  第四章分析了电化学纳米加工新方案的基础理论,并以铜互连层平坦化加工为例,验证了可行性和纳米量级精度的距离敏感性,着重调查了影响高质表面形成的各种关键条件。实验采用玻碳电极(Φ:6 mm,Ra:12.48 nm)为模板电极,以旋涂方法将合成的氧化还原水合凝胶聚合物([Ru(bpy)2Cl(PVP)5]Cl)薄膜固定在玻碳电极表面;刻蚀实验分别在0.1mol·dm-3 CH3COOH+0.2 mol·dm-3 Na2SO4(pH3.0)和0.1 mol·dm-3CH3COOH+0.2 mol·dm-3 H2SO4两种工作溶液中进行。结果表明:1)刻蚀加工具有典型的电化学-化学反应过程;2)电子在膜中的传导速度慢(电子扩散系数:6.80×10-11~2.86×10-10 cm2·s-1);3)当调控电位使膜中的钌吡啶基团全部处于氧化态时,刻蚀电流反比于膜厚;4)采用循环伏安、阶跃电位或恒电位等方法,能以1.0~1.6 nm·min-1的材料去除率在铜工件表面刻蚀出与玻碳电极表面结构互补的圆坑状图案(Φ:6 mm,Ra:1.66nm)。另采用大面积表面超平滑碳膜电极作为模板电极,初步探讨大面积铜工件表面平坦化的加工条件,在铜工件表面Φ50 mm加工区域内,PV由加工前的3.95μm减至1.92μm, Ra由加工前的2.62 nm减为2.28 nm。  在第五章,利用水合凝胶聚合物/金属界面另发展了一种可对水合凝胶聚合物膜表面进行微图案化加工的新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在硫酸溶液中,电化学氧化被聚合物膜完全包覆的金属铜电极,其表面将生成一层性质独特的铜盐层,可以引发自由基反应使聚合物链发生分解,同时铜盐层被还原至金属;采用表面具有微米尺度图案的金属铜模板电极,可在Nafion膜表面加工出与模板电极表面互补的微图案。
其他文献
导热复合材料作为填充于热源与散热器之间用于热传输的材料,对电子元器件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寿命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具有高热导率的导热复合材料的制备成为导热领域的重要研究课
电化学电容器也称作超级电容器,因具有高功率密度、高能量密度和长使用寿命等特性在许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满足现代市场各种多功能的便携式电子器件的需求,发展集超
铁基材料由于丰富的原料来源、无环境污染、安全性好、电化学性能较优等优良的性能得到研究者的重视。Fe2O3及铁基氧化物/石墨烯复合材料具有优越的光学、电学、磁学性质,在
该论文方要是围绕1,2-二氮杂丙二烯正离子与腈发生环加重排反应而展开的.1,2-二氮杂丙二烯正离子能与腈发生[3+2]环加反应,加成的产物随之发生烷基向六隅中心氮的1,2-迁移重
非水系锂空气电池的理论能量密度是现有锂离子电池的5到10倍,可与汽油相媲美,因此近几年来锂空气电池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锂空气电池主要由三部分组成:负极金属锂,电解液和空气催化电极。锂空气电池的储能原理是基于金属锂与氧气的反应。然而由于锂空气电池体系中所发生的反应是气液固三相参与的反应,因此影响锂空气电池的电池性能的因素有很多。本论文以开发高性能的锂空气电池为目标,对锂空气电池的主要组成进行了研究
该论文由两部分既独立又相联系的研究工作组成.在这两方面的工作中,我们发现了烯胺和烯丙型叔胺在与C反应时所表现出的新的化学性质,研究了这些反应在C的化学修饰中的应用,合
该论文合成了十种新的单核或双核配合物,并用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循环伏安法、电子顺磁共振(EPR)等手段进行了表征.而且,用单晶X-射线衍射法测得
“精细化、专用化和绿色化”已经成为世界磷化工发展的主旋律。在高分子中引入少量的磷可以改善高分子材料的阻燃性、金属黏结性、生物降解性和血液相容性等。因此,将磷引入高
选择毛细管液相色谱/高效电泳微分离方法为该论文的主攻方向.系统深入地探索了毛细管高效液相色谱(HPLC)-毛细管电泳(CE)二维分离方法,以及相关的柱制备新技术,快速胶束电动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