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催化烯烃选择性聚合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使用稀土催化剂在有机硼盐[Ph3C][B(C6F5)4]与烷基铝AliBu3的活化下,催化生物质来源共轭双烯烃、极性烯烃(共)聚合,制备出一系列新型高分子材料。系统研究了催化剂结构及其聚合工艺对聚合活性、立体选择性、区域选择性、分子量、极性单体插入率、序列分布等的影响规律,并利用DFT计算揭示相应的聚合机制。此外,对含反应基团的聚合物进行后功能化反应,制备一系列功能化立构规整聚合物,并对聚合物物理力学性能进行初步研究。本论文主要使用以下17种稀土催化剂进行研究:不对称胺基膦亚胺稀土配合物1a-1c;胺基膦亚胺稀土配合物2a-2b;吡啶-亚甲基-芴基稀土配合物3a-3c;吡啶-亚甲基-2,7-二叔丁基芴基稀土配合物4a-4c;β-亚胺钇配合物5;苯基双亚胺钳型钆配合物6;双(二苯基膦)咔唑基钇配合物7;PNP型钳形钇配合物8;苯基-亚甲基-芴基钪配合物9;苯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钪配合物10;三甲基硅-芴基稀土配合物11a-11c;三嗪钪配合物12;甲基-氮杂环卡宾-芴基钪配合物13;异丙基-氮杂环卡宾-芴基钪配合物14;2,4,6-三甲基苯基-氮杂环卡宾-芴基钪配合物15;双苯并茚基稀土配合物16a-16f;双茚稀土配合物17a-17f。具体内容如下:(1)通过Wittig反应将生物基肉桂醛转化为共轭双烯单体1-苯基-1,3-丁二烯(1PB),将稀土配合物 1b、2a、3a-3c、4a-4c、5、6、7、8 与[Ph3C][B(C6F5)4]和AliBu3组成的催化体系,应用于1PB配位聚合行为研究。发现,配合物1b和2a可以催化1PB高3,4选择性聚合(3,4-选择性>96.6%),得到无规立构3,4-聚(1PB),而配合物3a-3b和4a-4b可以催化1PB高3,4(3,4-选择性>97.7%)、高间规选择性(rrrr>95.3%)聚合。对异戊二烯(IP)均聚合具有很高选择性的配合物3c、4c和配合物5-7对1PB没有聚合活性。对IP聚合高顺-1,4选择性配合物8催化1PB聚合时,却表现出高3,4-选择性(3,4-选择性>99%)、高间规选择性(rrrr>96.1%)。该催化剂催化1PB和IP一锅法共聚合,得到窄分子量分布(PDI=1.58)、3,4-间规聚1PB与顺-1,4聚IP的两嵌段共聚物。在氢化试剂甲苯磺酰肼作用下,间规3,4-聚(1PB)被转化成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7℃的软塑料。酸催化3,4-聚(1PB)的侧链双键阳离子环化反应,制得高玻璃化转变温度(327℃)、具有优异耐热性能的梯形高分子材料。通过DFT理论计算模拟,揭示了稀土催化剂3b、3c、7、8催化1PB立构选择性聚合的机理。(2)在Wittig试剂的作用下,生物质来源的柠檬醛被转化为共轭双烯单体(E)-4,8-二甲基-1,3,7-壬三烯(DMNT)。系统研究了不同结构的稀土配合物(1a-1c、2a-2b、3a、5、7和9),在助催化剂有机硼盐和烷基铝作用下,催化DMNT的聚合行为。配合物3a和9催化DMNT聚合制得1,2-聚(DMNT)(1,2-选择性>99%)。配合物1a-1c将DMNT转化为完美的反-1,4(>99%)聚(DMNT)。配合物5和7对DMNT无催化活性。反-1,4聚(DMNT)通过氢化和环氧化反应,被转化为Tg为-10℃的橡胶材料和侧链双键部分环氧化、主链碳碳双键保持不变的环氧化产物。该环氧产物的拉伸强度为1.33 MPa,断裂伸长率为1970%。此外,稀土配合物1c催化DMNT与异戊二烯(IP)一锅法共聚合,制得了反-1,4聚(DMNT)和3,4-聚异戊二烯构成的两嵌段共聚物。(3)设计合成了一系列C2对称的双苯并茚基稀土配合物16a-16f和双茚稀土配合物17a-17f。该单烷基稀土配合物不借助于任何助催化剂,可高活性催化对-甲氧基苯乙烯聚合,活性最高达8.97 × 10105 g molLn-1 h-1,制得具有完美等规度(mmmm>99%)的聚合物。即使在120℃高温下(工业适用温度),该稀土配合物仍然保持较高的催化活性和全同立构选择性。其中,活性最高的配合物16b还能够催化间-甲氧基苯乙烯、3,5-二甲氧基苯乙烯,对-甲硫基苯乙烯和对-二甲基硅基苯乙烯高活性聚合,制得等规度大于99%的极性聚苯乙烯。配合物16b还可催化对-甲氧基苯乙烯或间-甲氧基苯乙烯与苯乙烯高活性共聚合,分别得到梯度或序列无规共聚物,且共聚单体插入率可以由单体投料比任意调控。全同极性聚苯乙烯可以被定量地转化为具有高TgS的羟基或甲磺酰基聚苯乙烯,大大提高了材料的亲水性能。DFT计算揭示了其全同选择性聚合机理。(4)研究了不同空间位阻稀土配合物3a、9、10、15,在[Ph3C][B(C6F5)4)]和AliBu3活化下,对乙烯(E)和6-苯氧基-1-己烯(POH)的共聚合行为。发现大空间位阻的稀土配合物15和3a对E与POH共聚活性不高,且只能插入较低比例的POH单体。而配合物9、10却可以高活性催化E/POH共聚,得到极性单体插入率最高可达16%的共聚物。通过后功能化处理,我们制备了含有咪唑阳离子和吡啶阳离子的离聚物。该离聚物在室温下为热塑性弹性体,其拉伸强度最高为23.5 MPa,断裂伸长率为835%。其优异的力学性能来自离子聚集形成的非共价的离子交联结构。DFT理论计算揭示了配合物9和10催化E/POH共聚遵循了“极性基团自活化”机理。(5)有机硼盐[Ph3C][B(C6F5)4]活化的茂基稀土配合物3a-3b、9、14可以高活性(≤1.50 × 106 g molsc-1 h-1)地催化乙烯基乙醚聚合。而非茂稀土配合物1b、5、7却对乙烯基乙醚没有催化活性。此外,单组分配合物9、AliBu3、双组份配合物9/AliBu3也无法引发乙烯基乙醚均聚合。而单组分硼盐和双组份硼盐/AliBu3却可以催化乙烯基乙醚聚合,但得到宽分布、低分子量聚合物。配合物9与[Ph3C][B(C6F5)4]构成的二元体系催化乙烯基乙醚聚合时,随着聚合温度从25℃降到-45℃,聚合物的分子量从1.37 × 104 g/mol随之增加到19.3 × 104 g/mol。在上述二元体系中加入AliBu3,可以制备高分子量的聚乙烯基乙醚(32.5 × 104 g/mol)。通过增加单体投料比,可以得到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基乙醚(107.3 × 104 g/mol),但聚合活性大幅度降低。在引发体系中加入两当量的[Ph3C][B(C6F5)4]可以在保持聚合活性的同时制备超高分子量的聚乙烯基乙醚。(6)使用 11a/[Ph3C][B(C6F5)4]和 11b/[Ph3C][B(C6F5)4]组成的催化体系,实现了异丁烯高活性聚合。在相同聚合条件下,配合物11c,10,3a和13催化异丁烯聚合活性低,而配合物12和17f对异丁烯聚合无活性。当聚合温度从20℃降到-50℃,11a/[Ph3C][B(C6F5)4]引发体系,制得聚异丁烯的分子量从2.45 × 104 g/mol增加到27.7× 104g/mol。将异丁烯与11a的投料比从3000:1增加到30000:1,聚异丁烯分子量几乎稳定在20.0-25.0 × 104 g/mol范围内。稀土阳离子对11a/[Ph3C][B(C6F5)4]并非异丁烯与异戊二烯共聚高效的引发剂,但如果稀土阳离子11a/[Ph3C][B(C6F5)4]先与微量异丁烯反应或在引发体系中加两倍[Ph3C][B(C6F5)4],就制得高活性异丁烯和异戊二烯共聚合引发体系。
其他文献
肿瘤诱导的免疫抑制是其逃避免疫监视和攻击的重要原因。尽管近年来靶向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等的免疫治疗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逆转肿瘤诱导的免疫抑制并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目前响应率还很低,因此需要进一步阐明肿瘤诱导免疫抑制的细胞和分子机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神经系统在肿瘤生长和免疫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神经内分泌系统是神经系统的重
学位
恶性肿瘤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人们已经开发了各种各样的方法用于肿瘤治疗。其中肿瘤微环境是肿瘤存在的细胞环境,在肿瘤进展、转移和免疫逃逸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它除恶性细胞外,还包括细胞外基质、血管和不同类型的基质细胞。由于癌细胞的代谢不同于正常细胞的代谢,肿瘤微环境出现了缺氧、血管生成、酸中毒、过度代谢、升高的氧化还原态等一系列典型特征。探索肿瘤微环境的特性及其在肿瘤发育中的作用,对于
学位
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LED)表现出颜色可调、光谱窄等优势,在新一代超高清和广色域显示方面具有应用前景。目前,高性能的QLED器件主要采用掺杂ZnO纳米晶作为无机电子传输层,但存在电子迁移率过高导致电荷传输不平衡,以及缺陷态较多导致非辐射Auger复合等制约瓶颈。有别于无机电子传输层,本论文围绕基于有机电子传输层的红光量子点发光二极管作为研究主题,筛选出具有较深最低未占据分子轨道(LUMO)能级的三
学位
在反应堆冷却剂系统中,自然循环是一种重要的热工水力现象,因此常基于它进行比例模化研究。动态系统比例模化(DSS)方法是一种最新的比例模化方法,它基于两参数仿射法导出相似准则,且有潜力获得整个动态过程中的失真。然而目前基于DSS方法的自然循环相似准则尚未建立和应用能力发掘有限,因此本文围绕自然循环DSS方法开展研究。首先进行单相和两相自然循环DSS分析研究。针对单相自然循环,建立一个典型的单相热工水
学位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常规商业化锂离子电池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可燃有机电解液泄漏、燃烧、爆炸等一系列安全问题,研究者们提出利用不可燃无机固态电解质替代有机电解液来设计新型全固态锂电池。此外,全固态锂电池还有望突破商业化锂离子电池面临的能量密度瓶颈。然而,全固态锂电池的实际工业化应用在电解质和电极材料方面还存在诸多挑战。例如,电解质材料方面: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固态电解质可以同时满足工业化的所有需求,即高
学位
人体当中存在着许多对物理信号敏感的组织和器官,比如骨骼,皮肤,血管和神经等。受其启发,物理信号,如机械信号、磁信号、电信号、热信号、光信号和声信号,由于其比生物和化学信号具有更高的安全性、更低的成本和可调的局部特性,已经逐步开始应用于组织工程领域。但如何通过生物材料构建适宜的物理信号调控组织修复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论文主要围绕电,力,磁等不同物理信号设计制备了不同结构和性质的纳米生物材料,并对所
学位
上世纪末,Maurice Brookhart教授开创性地报道了一类阳离子α-二亚胺Ni(Ⅱ)/Pd(Ⅱ)催化剂,这也是后过渡金属配合物催化烯烃聚合领域的里程碑事件。近三十年来,为了提升α-二亚胺体系的催化性能,研究者们发展了诸多类型的配体修饰手段并取得了空前的效果,但仍然有一些关键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例如:1)极性官能团与聚合物分子量之间的矛盾关系没有得到良好解决,高附加值的极性功能化超高分子
学位
近年来,随着等离子体参数的提高,环形聚变装置上的三维现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反场箍缩(Reversed field pinch,RFP)装置上,三维准单螺旋(Quasi-single helicity,QSH)态下的等离子体约束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其形成机制和控制技术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本论文基于RFP磁约束聚变实验装置科大一环(Keda Torus eXperiment,KTX)的参数进行
学位
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发展,由旋翼无人机和机械臂组成的复合机器人系统逐渐成为目前机器人领域的一个热点研究对象。通过对机械臂的控制可以赋予无人机更多的功能从而执行更多元的任务。然而,由于旋翼无人机系统本身的欠驱动性及非线性,在引入机械臂之后,还需要解决两个机器人系统之间因耦合效应而带来的复杂协同控制问题,这在原本控制器设计的基础上又大大增加了难度。本文主要是研究旋翼飞行机械臂复合机器人系统的控制问题。考虑
学位
深度卷积神经网络(Deep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DCNN)是一类令人瞩目的深度学习算法模型,在诸多实时计算机视觉任务和图像处理任务中取得了巨大成功。然而,包括ResNet和VGG网络在内的许多先进的DCNN模型往往含有数十亿个学习权重,且其推理需经历数十亿次浮点运算(FloatingPoint Operations,FLOPs),这对有限的内存资源来说是一个严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