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废渣赤泥路用技术研究

来源 :重庆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_mark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研究工业废渣赤泥作路用材料的相关性质,本文通过对赤泥废渣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分析,研究将赤泥直接作为填料填筑路基,利用水泥对赤泥进行固化后作路面底基层,以及用部分赤泥代替水泥制成水泥赤泥混凝土路缘石,并对其相应强度形成机理进行研究。
  对赤泥的物理化学性质分析结果表明,赤泥的主要化学组成为SiO2和CaO,其次是少量的Al2O3和Fe2O3。赤泥的主要矿物成分为钙霞石、水钙铝榴石、硬水铝石以及镁绿泥石、赤铁矿等,还包括少量的钛矿物等其他矿物。赤泥的颗粒形态不规则,颗粒较细。相对密度略大于一般土,富水性较强,含水率较高,在自然条件下呈硬塑状,性状接近于粉质黏土。
  对赤泥物理力学参数研究表明,原状赤泥的最佳含水率为29.6%,最大干密度为1.48g/cm3。赤泥在最佳含水率、最大击实次数下的CBR值最大,可以达到13左右。回弹模量变化情况与CBR值类似。含水率增大时,赤泥的剪应力变化趋势为先增大后减小,赤泥在最佳含水率状态下的内摩擦角为35.85°,粘聚力为104.33kPa。
  赤泥路基填高由3m增加到10m的过程中,边坡稳定性系数k由13减少到5左右,赤泥路基边坡稳定性系数要高于一般路基填土填筑的路基边坡稳定性系数,说明赤泥作路基填料其边坡稳定性有很好的保证。赤泥路基沉降变形主要发生在填筑完成后的前5年,后期趋于稳定,整体抵抗沉降变形能力优良。
  对水泥稳定赤泥混合料作路面结构层进行研究时,本文所采用的水泥掺量配合比为赤泥干重的4%、6%、8%、10%和12%。研究结果表明,掺加水泥后的赤泥最佳含水率逐渐增大,最大干密度则略有下降;掺加水泥后的赤泥强度显著提高,水泥稳定赤泥混合料的7d浸水强度均在1MPa以上,满足高等级路面对基层的技术规范要求,回弹模量和劈裂强度与抗压强度变化规律一致,完全满足高等级路面对基层的要求。水泥稳定赤泥的抗冻性良好,收缩率也满足要求。当水泥掺量超过10%,其强度增长不明显,故水泥的最佳掺量应控制在8%~10%之间。
  对水泥赤泥混凝土路缘石的应用技术研究得出,水泥赤泥混凝土路缘石的外观及尺寸偏差满足规范要求,且试件整体较为美观。用磨细赤泥代替部分水泥,当细赤泥代替水泥量比较合适时,能获得比较满意的强度,特别是对于路缘石的抗折强度有相当好的效果,混凝土路缘石的吸水率和抗冻性随赤泥掺量的变化略有变化,但整体性能较好,满足规范要求。但是使用赤泥替换水泥比例达到30%时,水泥赤泥混凝土的抗压与抗折性能均会有明显下降,因此为保证水泥赤泥混凝土路缘石各项性能均可达到规范要求,要求赤泥代替水泥的量不得超过30%。
  对水泥赤泥的作用机理进行研究分析发现,水泥稳定赤泥基层使用水泥作为稳定材料,在碾压后形成板体,主要的作用机理有水泥的水化反应,水泥激发赤泥活性,使赤泥参与反应,增强了水化反应程度等。水泥赤泥混凝土的作用机理主要是赤泥的加入,促进了水泥的水化或赤泥也发生了类似于水泥的水硬性胶凝反应。
其他文献
现代纺织中,纺织新材料的研发,特别是纳米纤维素纤维的开发和使用,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纺织材料的概念。细菌纤维素纤维(Bacterial Cellulose,简称“BC”)作为一种优异的天然纳米纤维生物质材料,克服了纳米纤维制备过程复杂、生产成本高等难题,目前已经实现了规模化生产,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前景。尽管已有大量文献报道了基于细菌纤维素纤维的储能材料,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因为
本课题结合湿化学在材料涂覆(或涂层)应用中的特点,采用溶胶一凝胶法制备TiO纳米溶胶,并在芳纶纤维上形成抗紫外光老化涂层,以缓解芳纶的紫外光老化性。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TiO纳米水溶胶制备及TiO性能特征测试和纤维表面的TiO涂层对缓解芳纶纤维在280~320nm紫外波段的光老化降解作用两个方面。全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用钛酸丁酯作前驱物,水作溶剂,盐酸为胶溶剂,冰乙酸为络合剂,制备稳定的TiO水溶
学位
厌氧生物处理技术是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有效手段,UMAR反应器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处理造纸、制糖等工业废水中。固定化的颗粒污泥具有高效的产甲烷活性,废水的组成与浓度对UMAR反应器的性能及厌氧颗粒污泥具有显著影响,因此本论文研究了Ca2+对上流式多级厌氧反应器(UMAR)的影响及产甲烷菌的分离。  (1)采用MHS-GC技术测定了有机负荷和Ca2+对厌氧颗粒污泥产沼气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容积负荷的增
我国幅员辽阔地质情况复杂,中西部地区大多为高原、山岭、丘陵地带,在道路修建过程中必然涉及道路边坡工程。边坡的稳定与否直接决定了道路能否安全运营,因此道路边坡的稳定性研究是十分重要的课题。降雨是导致道路边坡失稳的重要因素,众多研究者聚焦于此,探讨降雨与边坡稳定性的关系。目前相关研究已经有很多,但是大多忽略了孔隙气体的影响。当降雨强度较大时,忽略气体影响可能会高估入渗到边坡内部的雨水总量,进而低估边坡
学位
在地形地貌复杂的西部山地和丘岭地区,为合理规划土地资源以及改善城市空间利用,常采用“挖高填低”的办法,形成大量由开挖所得土石混合料直接回填的深厚填方场地。嵌岩桩因其具备控制地基沉降的优异性能而广泛应用在该种场地工程中,填料的自身固结沉降会对桩基产生可观的负摩阻力,可能造成桩基变形过大、桩身破坏以及桩端地基屈服等问题,而桩-土石混合料体系的相互作用机理也有别于素填土地基和软土地基等桩-土体系,目前针
学位
随着“交通强国”建设的推进,为了构建通达的交通系统,完善我国高速公路网络,越来越多的设计和建设已延伸至以青藏高原为主体的高海拔地区。然而高海拔地区地形地貌差异性较大,气候条件特殊,高海拔低压缺氧环境下车辆的综合性能降低,驾驶者容易产生高原反应,驾驶操作行为迟缓,在高海拔地区进行高速公路的设计时对线形指标值的选取必然与一般平原地区有所区别。然而现有的公路规范和标准是根据一般特征为依据编制的,使设计者
学位
随着现代交通日益高速的发展,在保证我国道路具有流量大、速度快、轴载重等特点的前提下,必须更加注重道路的安全性能。其中,作为道路主体性能之一的抗滑性能直接影响着行车安全。新建道路开放交通后,沥青路面会在车辆轮胎的持续作用下不断受到冲击和磨耗,表面沥青薄膜脱落后,车轮的磨耗作用会把暴露在道路表面的骨料逐渐破坏和磨光,从而导致路面抗滑性能衰减下降。同时,在车辆荷载及气候环境的反复作用下,沥青路面容易出现
学位
近年我国大量锰矿资源被陆续发现,电解锰行业得到长足发展,电解锰产量稳居世界第一。电解锰渣是生产电解锰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工业固废材料,利用率低,堆存处理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资源,且锰渣中残留的可溶性锰(Mn)、氨氮(NH4+-N)等污染物,极易造成土壤、地表水、空气等污染。  本文以锰渣的无害化处理为出发点,通过对锰渣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工程特性进行研究,分析不同固化剂对锰渣的稳定固化效果,结合道路工程技术要
学位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和地质环境复杂,道路边坡失稳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不断增加。其中,降雨作为诱发边坡失稳最活跃的自然因素,了解降雨条件下道路边坡的入渗及稳定性变化规律,对全过程、全时域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者们对不同降雨条件下边坡的入渗及稳定性做了众多研究。但降雨边界条件的设置方式较简单,有较强的特殊性和单一性。实际降雨复杂多变,对于更接近实际降雨情况的边界设置方式还不够完善,即间
随着经济建设的恢复与公路建设的高速发展以及已有交通设施建设处的自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公路边坡与周遭山体的地质灾害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由于抗滑桩施工简便,支挡效果良好,在面对人们的安全及经济有较大影响的大型滑坡,人们一般采用组合式抗滑桩的方式进行治理。但由于被动桩土拱效应无法采用科学仪器进行观测,且影响抗滑桩土拱效应的因素十分繁杂,致使组合式抗滑桩的应用与理论研究不统一,造成对此类支护构造物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