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钢铁产业具有典型的“高能耗”、“高污染”的特点。受多年来“数量型”扩张模式和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动的影响,中国钢铁产业同样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现象,企业盈利能力和产业利润都受到了影响。在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如何通过有效的环境治理,加快提高钢铁产业的绿色增长水平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基于经济增长及驱动因素理论、绿色增长理论、经济增长的收敛假说、外部性和波特假说,结合钢铁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环境影响,构建起异质性视角下环境规制对中国钢铁产业绿色增长影响机理的分析框架,利用2010-2017年全国大中型钢铁企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第一,构建了基于混合径向Epsilon-based measure(EBM)模型的全局视角下Global-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模型,实现对钢铁产业绿色增长水平的测度。进一步,利用zofio分解分析,对钢铁产业绿色增长驱动因素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钢铁产业的绿色增长水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与好转态势,年均增长率约为0.80%。尽管在2011-2012年和2014-2015年间,全国钢铁产业绿色增长存在一定波动,但是绿色增长指数在近期依然得到了提升。2)绿色增长水平表现出了区域差异。东部地区的绿色增长水平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值得注意的是,西部地区的绿色增长的退步,导致该区域出现了非绿色增长的态势。3)从增长的来源或者说影响因素来看,全国层面钢铁产业的绿色增长主要是依赖于技术进步和规模收益,但是,产业整体的管理无效率和技术规模偏好都对绿色增长产生了一定的抑制和负面的效果。4)东部地区的钢铁产业呈现由管理能力、技术进步和规模经济带来的“红利”。中部和西部地区的钢铁产业其绿色增长主要归因于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以及产业规模的扩张。技术规模偏好在东中西地区都对绿色增长起到了抑制作用。第二,基于收敛假说,构建了钢铁产业绿色增长收敛以及环境规制对绿色增长收敛影响的绝对收敛、条件收敛、随机收敛、核密度检验、关系收敛模型。研究发现:1)全国以及东、中、西部地区,都呈现钢铁产业绿色增长的显著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态势,并且也呈现了区域间钢铁产业绿色增长收敛与追赶特征。区域间和企业间的绿色增长水平的绝对差距是在不断缩小的,并且出现了显著的后发地区向发达地区的追赶态势。但也发现,尽管区域间或者企业间绿色增长水平的绝对差距在减小,但其相对差距的存在是不能在短期内完全消失。2)随机收敛检验在全国和东中西区域都显著存在,表明各地区的钢铁产业绿色增长收敛路径较为稳定一致。3)核密度检验证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钢铁产业的绿色增长差异有缩小的态势。但近年来,也出现了部分高绿色增长企业与低绿色增长企业间绝对差距扩大的现象。4)环境规制对钢铁产业条件收敛的促进作用显著成立,并且不同类型的环境规制(行政命令型、经济激励型和自愿意识型)以及综合环境规制强度都对条件收敛的成立以及钢铁产业绿色增长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5)环境规制与钢铁产业绿色增长的关系收敛检验结果表明,区域间环境规制强度的趋同并未能有效的促进区域间钢铁产业绿色增长差距的缩小,甚至容易导致区域间钢铁产业绿色增长差距的扩大。需要因地制宜地选择环境规制工具和组合。第三,构建了全面的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面板回归模型,通过分组回归考察了异质性环境规制以及其他重要因素对不同区域钢铁产业绿色增长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无论是全国还是分区域的分析结果,行政命令型规制对钢铁产业的绿色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间接表明我国目前所实行的行政命令类环境规制手段和工具趋向成熟,也间接说明现有的正式规制强度尚未达到“拐点”,对大部分地区而言,行政命令型规制的强度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2)以排污费为代表的经济激励型规制,从地区的影响上,只在中部对于钢铁产业绿色增长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在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影响并不显著。间接说明市场型规制手段和工具效果比较有限。3)从全国的层面上看,自愿意识型规制对钢铁产业绿色增长尚未起到显著的提升作用,但已经表现出积极的正向促进作用。尤其是自愿意识型规制在东部和西部地区都出现了对钢铁产业绿色增长的积极效应。4)产品结构升级和优化无论是在全国还是东中西区域,都对钢铁产业的绿色增长起到显著的积极影响。值得指出的是,测算过程中,也发现了部分同预期不甚相符的结果。诸如:禀赋结构的提高促进了东部和西部的钢铁产业绿色增长,但该结论在全国和中部地区上并不显著成立;企业年龄的增长在全国范围以及东部与西部地区,都对钢铁产业的绿色增长起到了抑制的作用;研发能力的改善在全国和中部地区能够有效促进钢铁产业绿色增长,但在东、西部地区的作用程度不够突出;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无论是在全国还是分区域的讨论中,都未能发挥出对钢铁产业绿色增长的积极作用。最后,论文基于上述测算,对东中西部地区存在的异质性现象和不同环境规制所起到的差别性作用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提出了我国钢铁产业绿色治理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