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和山羊无形体msp2蛋白的原核表达和交叉反应性研究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us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uman anaplasmosis,HA)是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naplasmaphagocytophilum,以下简称AP)经蜱虫传播的一种新发人兽共患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不适、发热、肌痛和头痛等,并伴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症和转氨酶升高。它可以引起人感染粒细胞无形体病和反刍动物蜱传热。1994年美国的威斯康辛州首次报道该病例。HA的临床早期症状和体征是非特异性的,通常与病毒性疾病相似,容易误诊,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2015年在中国发现了一种新型无形体:山羊无形体(Anaplasmacapra,以下简称AC),且从病人身上成功分离出该病原体。此外,在山东胶南地区的长角血蜱中检测出了AC。随后的研究中,我国在多个省份的山羊和绵羊中检测出AC无形体,患病率为13.7%,在其检测的12个省份中有7个省份的AC检测结果阳性,还有研究报道称山羊的发病率高于绵羊的发病率,综上说明该新型无形体在我国广泛分布。在国外的研究报道中,韩国在牛(0.4%)和其本地山羊体(17.9%)内均检测出了AC。Anaplasmacapra可以在人类细胞系中进行培养(HL-60,THP-1)。尽管所有的无形体种类都能感染来自骨髓前体的外周血细胞,由于AC与其他无形体物种在基因上来说是不同的,它似乎与那些感染哺乳动物红细胞的物种关系更加密切。
  目前诊断这两种人畜共患病原体的方法主要依据PCR技术和间接免疫荧光实验(IFA)等方法,但是这些方法成本、技术和实验条件要求都高,且免疫荧光存在主观性强和结果不可靠等缺点。本研究旨在构建AC和AP两种无形体msp2抗原基因进行原核表达和纯化,经Westernblot验证蛋白的免疫反应性和两种无形体蛋白之间的交叉反应性,为进一步研制出无形体病早期快速检测、简便特异临床诊断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目的:
  通过原核表达系统,对AC和AP两种无形体MSP2蛋白表达和纯化,研究两种无形体MSP2蛋白的免疫反应性和两个无形体蛋白之间的交叉反应性,为两种人兽共患无形体病的快速检测、减少疾病误诊等方面提供一定的科学和技术依据。
  方法:
  1.AC和APmsp2基因扩增
  我们提取APMRK株的DNA,以其为模板扩增AP的msp2基因;从本实验室收集的AC阳性的两个长角血蜱提取的DNA,以它们作为模板扩增AC的msp2基因。
  2.AC和APMSP2蛋白表达及纯化
  对AC和AP的msp2基因的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在去除信号肽的基础上,选取两种无形体msp2富含抗原表位区的序列进行克隆、表达和蛋白纯化。
  3.AC和APMSP2蛋白免疫反应性及蛋白之间的交叉反应性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利用标准试剂盒筛选APIgG抗体阳性人血清和阴性血清,将筛选血清作为一抗,同时设置GST标签蛋白作为对照组,Westernblot鉴定AC和APMSP2融合蛋白的免疫反应性以及蛋白之间的交叉反应性。
  结果:
  1.成功构建AC-1、AC-2和APMSP2蛋白的重组原核表达质粒pGEX-KG-AC-1-FLAG、pGEX-KG-AC-2-FLAG和pGEX-KG-AP-HA;用GST亲和柱成功纯化了E.coli表达重组MSP2蛋白。
  2.APIgG抗体阴性人血清与APMSP2蛋白和GST标签蛋白均不发生反应;APIgG抗体阳性人血清与APMSP2蛋白发生特异性反应,与对照GST标签蛋白不反应。
  3.AC-1和AC-2MSP2蛋白能与APIgG抗体阳性人血清发生交叉反应。
  结论:
  我们成功表达和纯化了AC-1、AC-2和APMSP2蛋白;经Westernblot验证蛋白具有免疫反应性;AP重组蛋白可以与APIgG抗体阳性人血清发生特异反应,AC重组蛋白亦可以与APIgG抗体阳性人血清发生交叉反应,说明MSP2蛋白可以诊断AC和AP感染,但不能分类诊断。
其他文献
尖晶石LiMnO材料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由于锰元素的溶解、晶格发生Jahn-Teller变形和电解液的氧化分解,使得容量衰减较快,至今未能商业化.该文以掺杂F和Co元素的方式改善材料性能.掺杂LiMnO材料采用溶胶-凝胶-络合法合成,以柠檬酸为络合剂,首先形成了柠檬酸前驱体,再干燥除水,并将前驱体在电阻炉中以300℃进行预处理,除去有机物,再将其粉末在不同温度下焙烧形成所需材料.通过DSC、XRD、
该论文在对制备纳米ZnO及纳米TiO的研究基础上,利用三种新工艺对纳米ZnO-TiO复合粉体的制备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其以后的性能研究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基础. ·利用尿素加压共沉淀法制备纳米ZnO-TiO复合粉体:首先以尿素与硝酸锌及硫酸钛为原料确定了利用尿素加压法制备纳米ZnO及纳米TiO的可行性,并通过条件实验确定复合制备的基本条件之一即最佳反应温度.在此基础上对纳米ZnO-TiO复合粉体的制备进
该实验采用单柱动态评价装置对吸附剂在N-CO混合气中的CO吸附性能进行评价.实验主要以吸附剂的可逆吸附量、解吸成本和吸附量压力弹性作为评价指标,对CO在改性后的13X分子筛、丝光沸石、煤基活性炭、果壳基活性炭和颗粒状的活性炭纤维的吸附性能进行研究.该实验采用水热交换法对13X分子筛和丝光沸石进行离子交换.采用浸渍法对煤基活性炭和果壳基活性炭进行改性.采用酚醛树脂和丙烯酸树脂作黏合剂对活性炭纤维进行
第一部分用萃取体系负载有机相预分散法制备ZrO介孔材料.利用TOPO-煤油/盐酸-Zr(Ⅳ)体系的负载有机相为油相,制各出了稳定的胶质液态泡沫.冷冻条件下,利用萃取体系负载有机相预分散水解法制备了孔径约3nm的ZrO介孔材料.采用TG-DTA,TEM,XRD,氮气吸附-脱附等方法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600℃煅烧后的材料均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存在不规则的中孔孔道;增大初始Zr(Ⅳ)的浓度会使样品的
纳米TiO是一种多性能的半导体材料,白色粉末,分为三种晶型:板钛矿型、锐钛矿型、金红石型.广泛应用于涂料、颜料、化妆品、填料以及光催化剂等领域.目前,制备TiO的方法有:液相沉淀法、溶胶凝胶法、微乳液法,但至今还没有出现用高分子网络凝胶法制备纳米TiO的相关文献报道.该文将采用高分子网络凝胶法制备超细TiO粉体,详细探讨了制备的最佳条件,通过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
锂离子电池是一种新型二次电池,在二十世纪90年代初,由日本SONY公司率先研制成功,并推向市场.锂离子电池具有工作电压高、比能量高、循环寿命长、安全性能好以及使用温度范围宽等特点.在锂离子电池众多的正极活性材料中,尖晶石型LiMnO化合物,由干其原材料资源丰富,价格低,环境污染小,合成工艺简单,成为最有希望取代LiCoO的材料.本文对小批量制备尖晶石型LiMnO材料的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原
TiO光催化氧化是近30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高级氧化技术.由于该项技术可以将许多其他方法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氧化分解为、CO、HO等无毒、无害的小分子物质,因此日益成为广大环保工作者的研究热点.目前对该项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反应机理、反应动力学、高活性催化剂的制备及高效大型光催化反应器的设计等方面.该论文旨在为TiO光催化反应体系机理方面的研究作一些基础性的工作,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1.悬浮体系光催化
学位
富营养化水源水夏秋季节频繁爆发蓝藻水华,蓝藻水华产生的有毒微囊藻毒素用传统水处理工艺无法有效去除,必须采取有效的预处理或深度处理措施.该课题主要考察了生物活性炭(Biologial Activated Carbon,简称BAC)及紫外—微臭氧(UV-microO)两类深度水处理工艺对藻毒素的降解效果.关于BAC工艺,该试验考察了水力停留时间(Hydraulic Retention Time,简称H
学位
目的:糖尿病是21世纪世界面临的最大流行病之一,而中国糖尿病发病、患病、死亡的长期趋势仍然未知。本研究旨在评估中国糖尿病发病、患病、死亡率的变化百分比,并评估其净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为临床糖尿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理论指导。  方法:从全球疾病负担(GBD)2017研究中收集1990年至2017年中国糖尿病的年龄别发病率、患病率及死亡率数据。通过Joinpoint泊松回归分析估算糖尿病发病率、患病率
学位
研究背景:  1984年在日本首次发现日本斑点热患者,随后在中国,韩国,菲律宾,泰国等亚洲国家相继报道发现日本斑点热。日本斑点热由日本立克次体引起,通过蜱叮咬传播。日本立克次体是一种严格的胞内寄生,革兰染色阴性细菌。日本斑点热的主要症状为发热、皮疹、皮屑和淋巴结肿大等。日本立克次体临床症状不典型,缺乏特异性,易与其他发热性疾病相混淆而造成误诊和漏诊,延误治疗时机。因此,快速而准确的诊断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