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义”与言说——《逻辑哲学论》中的“无意义”问题研究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ihaiyida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意义的伪命题可以进行有意义地言说吗?在《逻辑哲学论》的结尾部分,维特根斯坦抛给了读者这样一个用无意义的伪命题进行阐释的言说悖论。为此,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正统派的代表人物哈克认为,即使是严格无意义的伪命题也可以起到一种“启发性”的作用。TLP中的无意义的伪命题正是这种命题,它们可以向读者传达一些不可言说的真理;新维特根斯坦派认为,无意义就是无意义,没有实质的无意义概念。因而,TLP中的无意义伪命题什么也没有传达,不过它们可以作为一种阐释的语言,来治疗人们所囿于的哲学幻象。孰是孰非,《逻辑哲学论》中的“无意义”究竟意指什么?无意义的伪命题真的能够言说某物吗?如果它们果真能够言说,那么无意义的命题如何进行言说?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这些问题进行考察。
   第一章考察“无意义”的前提问题。首先,维特根斯坦在TLP中对“无意义”做了特殊的规定,它有别于“缺乏意义”,有其特有的产生因为。其次,“无意义”是相对于“意义”而言的。在维特根斯坦看来,只有命题具有意义,因而考察“无意义”问题,必须先对命题的本质与命题如何具有意义进行考察。命题是实在的图像,命题的意义是其所表象的事实。由于只有基本命题才能严格地称之为实在的图像,所以对命题意义的考察必须最终还原为对基本命题的考察,同样,对命题无意义性的分析也必须限于对基本命题的分析。
   第二章考察“无意义”是什么。实证主义者与正统派都认为,无意义产生于对句法规则的违背。在他们看来,在符号语言中,有一套先天的逻辑句法规则,语词指号的使用必须符合这套规则。与此相反,新派认为,没有先天的逻辑句法规则,句法规则必须在命题的语境中才能加以确定。如果一个命题是无意义的,那么它就毫无逻辑特征,只是一些杂凑的语词组合。因而命题的无意义不是由于违背了逻辑句法,而是由于命题的构成部分的意谓的缺乏。本文认同新派的观点,并且试图通过分析命题具有意义的必要条件,以及命题的语境原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第三章考察“无意义”言说了什么,或者说TLP的哲学主旨是什么。本文认为,维特根斯坦通过TLP中的无意义命题,既不是要传达一些不可言说的真理,也不是仅用来消除人们所囿于的哲学幻象,而是要阐释命题的本质。维特根斯坦在著述TLP时,对语言的本质持一种先验的独断论。在他看来,哲学问题的产生是由于人们不清楚命题的本质,因而他的工作是将命题的本质揭示出来,使人们能够清楚地看待语言,从而消解哲学问题。
   第四章考察“无意义”的命题如何对语言的本质进行揭示。TLP中的命题是一种阐释性的命题。在TLP中“阐释”是否具有特定的内涵引发了各种争议。本文认为,“阐释”具有特定的内涵,在TLP中维特根斯坦对它的使用是一以贯之的。维特根斯坦对“阐释”概念的使用来源于弗雷格。不同的是弗雷格用“阐释”性的方法来说明不可用定义进行说明的逻辑初始元素,从而向人们传达其关于这些初始元素的思想;而维特根斯坦用阐释性的方法来澄清命题的本质,将语言原本就有的东西清楚地呈现出来。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最终他们所使用的阐释性语言在达到目的后,都要被当做无意义的命题抛弃掉。
其他文献
本文对王阳明哲学的天理思想进行了一个初步探讨,但探讨方式并不仅仅是对“理”范畴本身进行分析与讨论,而是试图在理、物、心的概念框架之内来把握王阳明的天理思想。  本文首先认为宋明理学实际上对天理进行了三个层次的讨论:本体论与宇宙论层面;人生论(心性论)层面;修养论层面。且在不同的层面探讨天理有不同的概念框架和理论目的:本体论与宇宙论层面,主要是在理、气的架构中,确立天理之为世界的本体、本原以及最高原
学位
20世纪初以来儒学的现代困境和儒学的发展前景一直是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在目前学界研究的基础上,对儒学的现代困境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尝试说明民间儒学作为儒学未来发展方向的正确性。  首先,通过对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儒学“困境观”的分析和梳理,试图说明儒学现代困境的实质和根源。列文森的儒学“博物馆化”说认为儒学不仅仅失去了对现实生活的作用,在思想理论上也失去了创造力;余英时的儒学“游魂说”则仅仅针
学位
儒家思想中,最有价值的无疑是关于心性的学说。胡宏(1105--1161)作为南宋初年的著名理学家、湖湘学统的开创者,在其代表作《知言》中对心性进行了深入的发掘和精微的研究,形成了一个包容宏富而又具特色的心性学说体系。而以朱熹为代表的东南三贤也正是围绕心、性等对《知言》展开讨论,并最终形成讨论稿《知言疑义》。朱熹对《知言》的疑义,“大端有八:性无善恶,心为已发,仁以用言,心以用尽。不事涵养,先务知识
学位
“价值”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社会科学中的价值问题是围绕着“价值中立”展开的。马克斯.韦伯是19世纪末26世纪初的一位伟大的社会学家,他被认为是西方社会近百年来历史发展中同马克思相提并论的思想家。在他的思想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就是“价值中立”思想。韦伯“价值中立"是在事实与价值关系的具体论战的背景下提出的,他从实证主义那里汲取客观性、价值中立性,又从新康德主义那里继承并改造了“价值关联
学位
宗教和市民社会都是学术界进行马克思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但真正探讨二者相容关系的研究却不多见.本文试图立足于马克思关于宗教与市民社会关系的论述.去发现二者的契合之处。  马克思一切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实现人类的解放.其终极目标在于达成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从宗教批判出发.逐步过渡到对法和政治的批判.再到对市民社会的批判.马克思最终谋求的是人类的彻底解放。正是在这样的批判历程中.马克思把对天国的批判
学位
恩斯特·卡西尔是“当代哲学巾最德高望重的人物之一,现今思想界具有百科全书知识的一位学者。”他的《象征形式哲学》被哈贝马斯誉为20世纪20年代世界范围内最伟大的哲学著作之一,与它共享这一殊荣的是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杜威的《确定性的寻求》等。《象征形式哲学》集中表达了卡西尔的文化哲学,当卡西尔说“象征形式哲学”是“文化批判”时,他的目的是把康德的理性批判扩展到人的整个
学位
在拉康的精神分析学中,语言不仅是其进行研究的途径,也是其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构建。在主体三界中的象征界里,主体被界定为是语言的象征性构造物,从而被断定为一个空无。基于这样的空无主体理论,齐泽克对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的论断做出了否定性判断。本文就着意从对拉康理论的核心要件--语言--入手,通过剖析拉康的语言理论,并以在历史唯物主义语境中马克思的语言理论作为参照,来考察由语言生发出来的指向马克思的相关理论
学位
本文以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的阶级分层理沦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其对文化在社会结构再生产中的巫术效应所进行的“解魅”,进行阐述与分析。布迪厄的阶级理论是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本文主要阐述了他对马克思和韦伯的阶级/阶层理论的吸收和改造,再以他自己独特的视角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批判性的等级结构理论。  文化资本是布迪厄文化社会学的核心概念之一,通过这一视角--“作为资本的文化”,我们够够获得揭示
学位
社会科学自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着一个“社会科学何以可能?”的问题,在社会科学的发展历史之中,遵循不同研究传统、范式的人,对这一问题提供了不同的答案,由此也就决定了他们在对社会科学之一些基本问题的研究中,会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路径。通过对社会科学中实证主义的历史发展谱系的梳理,追寻实证主义思想在整体与个体、因果关系、真理性与确定性、事实与价值、定性与定量研究等社会科学基本论题中的体现,找寻实证主义思想
学位
生态政治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狭义的生态政治仅指针对生态议题的政治活动。广义的生态政治则指使用生态学的理念、观点和方法研究政治现象、处理政治事务,从而形成的政治实践和政治理论。广义的生态政治包括两个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生态政治尝试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局面。  本文研究广义的生态政治,聚焦于生态政治的哲学理念、生态政治运动、生态政治组织、生态政治战略与政策四个核心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