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荧光单引物等温扩增技术检测克罗诺杆菌的研究

来源 :河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sswc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克罗诺杆菌(Cronobacter)是一种普遍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条件致病菌,不但存在于被污染的食品和食品工厂中,还几乎能够从所有的环境中分离得到。感染克罗诺杆菌的高危人群是婴幼儿,死亡率高达20%~50%,幸存下来的婴幼儿也可能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因此,建立一种在婴幼儿奶粉中快速、灵敏、高效、可靠的检测克罗诺杆菌的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实时荧光单引物等温扩增技术(RF-SPIA)是以单引物等温扩增技术(SPIA)为理论依据,将荧光染料与SPIA技术相结合,利用恒温扩增实时荧光检测系统(DEAOUARTⅡ),将实时荧光监测仪与电脑相连,通过荧光信号的积累,实时监测反应进程,可自动判定反应结果的阴性与阳性,并生成反应结果图。  根据克罗诺杆菌在GenBank中16S rRNA基因(HQ880288.1),利用软件PrimerPremier5.0、DNAMAN设计RF-SPIA引物及Blocker,对反应体系中各添加物条件进行优化,确定25μL的RF-SPIA的反应体系:25 mmol/L MgSO40.8μL,10 mmol/LdNTPs2.0μL,10μmol/L引物2.0μL,2×BcaDNA聚合酶缓冲液2.0μL,5×RNaseH缓冲液1.5μL,40 U/μL核糖核酸抑制剂0.6μL,20 mg/mL Bovine Serum Albumin0.9μL,10μmol/L Blocker1.0μL,20 U/μL BcaDNA聚合酶1.0μL,60 U/μL RNaseH0.6μL,模板1.0μL,SYBR GreenⅡ(1∶400)1.0μL,RNase-free Water补足反应体系。RF-SPIA反应程序:扫描频率为60 s一次,反应温度为61℃,反应时间120 min(通过观察反应情况随时停止)。  本研究以15株克罗诺杆菌和29株非克罗诺杆菌作为试验菌株进行RF-SPIA试验的引物特异性验证,发现阳性结果均为克罗诺杆菌株,其余非克罗诺杆菌菌株结果均显示阴性,由此证明试验所设计的引物特异性高,可用于克罗诺杆菌的检测。本试验对克罗诺杆菌纯培养的灵敏度达到1.4×100 CFU/mL,对克罗诺杆菌基因组的灵敏度达到7.5×101 fg/mL,将克罗诺杆菌人工污染婴幼儿配方奶粉,并测定其检出限达到8.1×102 CFU/g。通过离心沉淀及紫外照射,试验结果可用肉眼直接观察。  本研究所建立的实时荧光单引物等温扩增技术检测婴幼儿配方奶粉中克罗诺杆菌的方法特异性强、灵明度高,方便快捷,还可肉眼观察结果。该检测方法不需要繁琐的电泳过程,操作简单,为快速检测食源性致病菌建立了一个技术平台,更利于基层检验检疫机构的应用。
其他文献
膜分离技术具有分离精度高、能耗低、条件温和、易于操作等优点,已成为分离领域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其应用的关键在于膜材料的选用及研发,深入研究膜分离的微观传质过程及机理对开发新型高性能膜材料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课题组实验研究基础上,对渗透汽化汽油脱硫、多孔石墨烯膜分离丙烯丙烷及聚酰胺膜反渗透三种膜分离过程展开分子模拟研究,在分子水平上探究膜材料及膜分离过程。通过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渗透汽化汽油脱硫过
学位
β-甘露聚糖酶和内切β-1,4-葡聚糖酶是重要的工业用酶,广泛的应用于饲料业、造纸业、啤酒工业等领域。为了满足生产的要求,对工业用酶耐热耐酸高活性方面的研究日益增多。本研
学位
双歧杆菌是人体或动物消化道中最重要的一种生理性益生菌,于1899年由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学者Tissier从母乳喂养儿的粪便中分离发现,随着对双歧杆菌的深入研究发现,双歧杆菌能产
钴基纳米材料的催化活性、选择性和晶体的结构、形貌、表面价态、组成、颗粒尺寸等密切相关。结构形貌的不同导致活性位点暴露的不同,从而影响催化活性;金属催化剂表面性质会影响催化剂和反应物之间的吸附作用,从而影响催化活性。对于双金属催化剂,由于两种金属的协同作用,可能在物化性能上具有优于单金属的特性。颗粒尺寸的大小影响其比表面积和负载量的大小,从而影响其催化效果。所以本文从宏观角度出发,通过调控合成方法来
要想构建小学语文的高效课堂,教师首先必须精确把握高效课堂的目标特征和相应的操作要素、原则.在教学实践中,不仅把视线放在课堂上,而且应系统的综合考量教学活动,课堂下和
ZSM-5沸石基催化剂自从被人工合成以来,已经广泛应用于石油炼化催化等工业。对ZSM-5催化剂催化效率的讨论与研究也不断地展开。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对于ZSM-5沸石内部的客体物质的运动无法直观地观测,而提高催化剂效率的研究需要从沸石内的扩散机理寻找理论依据。而分子动力学(Molecular Dynamics,MD)方法是目前较为流行的研究分子传递性质以及体系平衡的手段之一。本论文则运用分子动力学
根瘤菌所产生的结瘤因子是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建立共生固氮体系的信号分子,豆科植物LysM-RLK是识别根瘤菌结瘤因子的受体激酶。在模式豆科植物百脉根中结瘤因子受体激酶被命名为
C-S键作为重要的化学键,存在于药物和生物活性分子中。所以C-S键的有效构建一直是有机合成方法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过渡金属催化的C-S键的有效构建还依靠苛刻的反应条件,所以C-S键构建的方法仍然需要进一步扩展。脂肪羧酸的廉价、性质稳定使得它们常用作有机合成中的起始原料。因此,本论文利用脂肪族羧酸为底物,在银盐的作用下实现脂肪羧酸脱羧的C-S交叉偶联。开始选择以1,4-苯并二烷一2一羧酸和二苯二硫醚
淋巴增强因子-1 (Lymphoid enhancer factor 1, LEF1)是淋巴增强因子/T-细胞因子(LEF/TCF)家族的成员之一,也是Wnt经典通路中的一个核心成分。LEF1通过与β—连环蛋白结合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