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察体制改革背景下非党员村干部监管研究——以陕南Y镇为例

来源 :长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iyiyang97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完善权力的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实现党内监督、国家机关的监督、党的纪律检查和国家监察的有机统一已经成为了提升社会管理的重心。在《决定》中明确的提出了对于村干部的监督,让村干部不能有权又任性。村干部作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的重要执行者,对于农村干部的选择一般都是以党员为主,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还有很多村干部不是党员,这一部分非党员村干部不受到党纪党规的约束,而新出台的监察法虽然将村干部纳入监管对象,但对于既无行政编制又无党员身份的非党员村干部来说,除非有重大违法犯罪行为可以依法处理,在日常监管中没有针对非党员村干部的处理条例,因此,这样就会导致对于非党员村干部的监督缺位,不利于维护农村的管理工作。一旦非党员干部出现了违规行为,在查处过程中缺少必要的规定,也会遇到由于缺少法律支持处罚不力的情况。所以,为了要进一步提升对于非党员村干部的监督,在监察体制改革后,完善非党员村干部的监督就成为了重要的社会管理工作。国家在监察体制改革中,从制度上填补了对于农村非党员监督的盲区,填补了农村基层管理问责制度的空白,这样将有效地提升对于非党员村干部的监督水平,促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国家在基层农村的管理中发挥出指导的作用。
  本文结合当下非党员村干部管理的实际情况,从监察体制改革的角度入手,在监察体制改革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升对于非党员村干部的监督管理工作提供支持。本文采取了案例法和调查法的方式,从基层农村地区非党员干部的相关理论研究入手,通过村监委会、群众、村负责人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探析,结合非党员村干部监管难的原因,对应提出了解决措施,为进一步提升对于非党员村干部的监督水平与质量提供支持。本文的研究丰富了当下对于非党员村干部监察质量的理论探讨,进一步优化了农村的管理工作,也为指导农村的管理工作提供支持,优化农村地区的管理工作,指导农村地区的管理工作和经济发展工作健康发展,促进农村地区的和谐社会建设。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国家一直坚持“教育兴国”的理念,注重下一代的教育,他们直接关系到祖国未来的发展。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深,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相对来说,城市的收入水平要比农村高,他们渴望通过在城市打工来改善家庭的生活条件。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农民工随迁子女这一群体,他们的教育问题也受到了各界的重视和关注。“两为主”等政策出台后,赋予了我国所有儿童在城市办理入学的基本权利。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工随迁子
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以来,老年人口占全人口比例不断提升,高龄化和失能化的老年现象越来越突出。面对日益严峻的养老问题,构建既能满足老年人家庭养老又能使得市场社会参与的新型养老服务已是形势所需。2019年4月国务院明确提出推动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的融合发展,将社会力量参与到互助养老中来,发展以社区为平台的互助养老服务模式,建立志愿服务记录,发展“时间银行”。基于此,作为新型社会化养老模式的时间银行,
学位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民办高校发展迅猛,并逐步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发挥着重要角色。陕西省民办高校经过多年探索及发展,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模,而且各民办高校办学特色鲜明,均树立了不错的口碑,院校发展也相对稳定。然而,在民办高校的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教师频繁流失,师资队伍结构不稳定,学校管理制度不健全等,这些问题对于民办高校的进一步发展极为不利,急需引起重视。而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
学位
自古以来,如何有效解决贫困都是治世理政的大事。消除穷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始终把解决贫困群众最迫切的需要当做头等大事,持续向贫困宣战,在此期间,我国的扶贫工作经历了从输血救济式到大规模开发式再到精准造血决战攻坚式的跨越。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全面实现脱贫,如期全面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