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古:朝鲜时代的山水画家与中国

来源 :中国美术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yo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仿古”是中国传统中一种重要的趣味取向,它对朝鲜时代的绘画也产生了巨大影响。正是因为和中国存在着强烈的纽带,朝鲜时代以至今日韩国的研究者,在讨论“仿古”问题时,同时都意味着“仿中国”;而谈到历史上的“仿作”时,常常指的就是“仿中国的画作”。本文在韩正熙、金弘大、尹美香、李基元、许英桓等学者的研究基础上,以山水画为例对朝鲜各时期绘画的仿古特征和仿中国的画作进行了分析,考察了作为创作趣味,它在早期就有可能进入了朝鲜。而当以《顾氏画谱》等为代表的中国画谱传入朝鲜后,仿作也成为朝鲜绘画传习的最常见的手段。19世纪的金正喜对仿古的论述,留下了宝贵的史料,从中可见他所采取的复古主义美学取向,完全是明末董其昌及清初四王以来,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画论调门。金正喜致力学习元末四大家的绘画思潮,以北学派带给他的经验和他们直接从中国带回的画集为基础,最后形成了朝鲜末期以金正喜为首的“仿古”思想,成为朝鲜画坛一股重要的力量。“仿古”不是一个固定的僵化概念。从朝鲜时代后期开始,“仿古”不再等同于“仿中国”,这一时期出现了朝鲜画家仿朝鲜作品的情况。同时,朝鲜画家从本土真景山水中汲取画题,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真景山水画,连同朝鲜南宗画的出现,标志着本土画家在文化上的独立与成熟。即便是仿中国的画作,也开始具备朝鲜特有的绘画方法。朝鲜画家在“仿古”的名义下,发展出独特的民族绘画。所有这些情况,都丰富着我们对“仿古”的理解。“仿古”既是一个趣味概念,也是一种绘画传习的手段。“仿古”在特定的历史上下文中有具体的含义,但从整个趣味史上看,它是一个开放的概念,各个时代都往这个概念中注入自己的新内容。今天,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韩国,“仿”仍旧是学习绘画的基本手段,正是它的开放性,使得它在学习前人与自我创新之间保持着平衡,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再执着与“古与今”、“传统与创新”这类二元对立式的论争。
其他文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及职业院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诸多文件,都为中职院校的音乐教学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中职院校素质教育拓展的重点课程,音乐教学对学生的素质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笔者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艺术学科教师,一直从事与音乐相关的教学工作,在长期的音乐教学实践中,大胆并深入地对我校的音乐教学进行研究实践,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对本校的音乐教学开展具有实际意义和指导价值,同时也希望能够为
学位
中国传统的艺术文化绚丽多彩,源远流长,是我们中国中华民族的瑰宝。而每个地区都有属于自己的传统艺术文化,且各具传承价值。戏曲,更是传统艺术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河北梆子是我们河北地区的传统艺术文化,也是我国戏曲艺术中的一个著名剧种,是河北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的智慧的结晶。其丰富多彩的戏曲剧目,高亢激越的唱腔及独具风格又自成一派的表演,使其在传统艺术文化中屹立不倒,影响深远。而笔者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河北人,
学位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是西方古典乐派的奠基人之一。他所创作的《C大调大提琴协奏曲》不仅是世界音乐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经典之作,更是一部被职业演奏家及乐迷朋友所厚爱的“常青藤”式曲目。罗斯特罗波维奇、马友友、杜普雷等大提琴演奏家都已躬亲示范了《C大调大提琴协奏曲》的演奏要领,作为普通大提琴教习者也应当通过自己的艺术实践来亲身探索、感受这首作品的“真知”。有鉴于此,本文将在分析《C大调大提琴协奏曲》各种音乐
学位
当下,世界上的国家都被卷入到国际潮流--现代化之中。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但民族主义不是我们坚持的。特别是在今天全球化浪潮无法阻挡的形势下。对于中国来说,现代化是绕不开的话题,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有这么一次文化上的运动,受到西方现代主义影响,在刚刚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掀起了艺术领域的暴风雨。这一浪潮对中国文化发展有着巨大的进步意义,留下宝贵的文化价值,对80年代美术运动的研究也是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
学位
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国经历巨大的社会转型和变革,传统的乡村与城市二元对立局面转向农村城镇化、城市化的转变,其中这个过程对立产生的矛盾及一方向另一方转化所趋达到的融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同时伴随着出现了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特殊怪异的景象,随之吸引到许多当代画家表现此类现实题材,呈现越来越多的新以“城乡结合部”为主题的绘画作品。本文以文
学位
阿洛伊斯·李格尔作为维也纳艺术史学派的代表人物以及“艺术科学”的积极建构者,发现并开启了一种新的艺术史书写方式。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伴随英美国家对德国艺术史学思想的挖掘,李格尔多部著作被相继翻译成英语。《荷兰团体肖像画》就是其中的一部。在这本著作中,李格尔试图构建一个新的艺术史模型——内外部一致性的注意力模型,同时提出了对当代艺术理论具有重要影响的观者问题。目前,国外学者对李格尔此书的研究相对
“窗子”的形象经常出现在国内外的许多画作中,这些窗图像或以画面的部分形象,或以画面的主体形象甚至以画面的独立形象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之中。在西方艺术史上,窗户常常代表一种以客观和理性的眼光看待自然的方式,它同时也建构起一种人为的观看秩序。“窗”同时也是一个经久不衰的绘画主题,许多杰出的绘画大师热衷于在他们的作品中体现“窗户”的意象,形成“画中画”等画面效果。马蒂斯一生中以“窗”为主要元素创作了大量的作
20世纪下半叶,伴随计算机的出现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数字化信息时代。纵观世界艺术史,艺术创作中对新技术、新媒介的吸收运用一直在发生,这些探索和实验在不断地拓展艺术的表现领域和艺术观念。数字技术介入雕塑创作之后,形式的、观念的、文化的、审美的碰撞与颠覆都随之而来。数字技术不仅只是可以改变雕塑创作流程的手段和工具,作为具有内在美学品质的艺术媒介,它还改变了艺术家创作的思维逻辑和观念诉求,改变
学位
西画对中国花鸟画产生明显影响,是从清代西方传教士画家在中国宫廷的绘画实践开始的,然而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意大利传教士画家郎世宁。从西洋画家郎世宁的绘画艺术中,探索郎世宁本人及其同时代花鸟画家的绘画艺术,并从中解析清代宫廷花鸟画以及西方艺术对中国花鸟画的冲击和碰撞。郎世宁是近现代中西方美术交流史上的重要人物。郎世宁在中国画史上身份的特殊性(西方传教士),绘画艺术的特殊性(中西合璧),同时又作为清代宫
学位
江南园林石刻造像既有江南园林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观念,又有石刻造像造型呈现和审美表达,它不同于北方石窟造像的宏大,是具有江南园林意蕴的窟龛造像。其中杭州灵隐飞来峰石刻造像最具有代表性。本文以飞来峰石刻造像为研究对象,结合江南园林的艺术特色,总结出江南地区所特有的江南园林式的石刻造像的审美特征。  本文的研究方法是通过对江南园林和杭州灵隐寺飞来峰石刻造像各自的艺术特点以及美学特征的分析,总结归纳提炼出两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