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和意义:
采用Osstell谐振频率分析仪初步评估Branemark和Replace种植系统传统修复初期稳定性及后期稳定性的差异,筛选出影响种植体稳定性的相关因素,分析不同种植体外形设计对稳定性的影响;评价骨挤压术对Branemark和Replace种植体稳定性的影响,探讨不同外科技术在提高种植体成功率中的作用;进一步评估Replace种植系统用于即刻修复的稳定性变化趋势,以期为即刻修复等种植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
材料和方法:
1.谐振频率法分析种植体稳定性的初步应用:选取2005年7月~2006年9月种植修复患者,根据Lekholm与Zarb骨质分类方法进行分层后,按植入种植体系统分为Replace种植系统组和Branemark种植系统组,分别植入种植体。应用Osstell谐振频率分析仪测定种植体稳定性,记录每个种植体的初期和后期稳定性(ISQ值)以及所对应的种植体系统类型、直径、长度、植入最终扭矩和临床骨质分级。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筛选出对ISQ值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变量,比较各影响因素与ISQ值之间的相互关系。
2.谐振频率法分析骨挤压术对种植体初期稳定性的影响:选取上颌后牙Ⅳ类骨质的牙列缺损患者,按照Noblebiocare标准守则,分别采用骨挤压术和传统备洞技术植入Replace和Branemark种植系统共计48颗种植体,其规格均为φ5.0×L10.0mm。记录种植体系统类型、植入最终扭矩和Osstell皆振频率分析仪测定的初期稳定性ISQ值,对观察结果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传统种植与骨挤压术两种方法以及Replace和Branemark两种系统种植体之间初期稳定性的差别。
3.谐振频率法分析即刻修复对种植体稳定性的影响:选取单个上前牙缺失患者26例,按同等骨质分级条件形成配对,植入Replace种植体各13颗后分别采用传统修复和即刻修复方法进行后期修复,记录Osstell谐振频率分析仪测定的种植体初期稳定性ISQ值。传统修复组常规愈合,6个月后Ⅱ期暴露,测量ISQ值;即刻修复组完成即刻无功能负荷修复,在种植体植入3个月和6个月后再次测量ISQ值。对观察结果采用配对样本的f检验比较传统修复与即刻修复两种方法所对应的。Replace种植体稳定性的差别,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即刻修复的Replace系统植入初、3个月和6个月的种植体稳定性。
结果:
1.种植体稳定性(ISQ值)的影响因素:
应用谐振频率法测定ISQ值,其范围介于52~87之间;多重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影响ISQ值的因素包括种植体系统类型、骨质分级及植入扭矩(p<0.05),而种植体直径和长度与ISQ值之间的联系未获得统计学检验的支持(p>0.05)。
不同种植体设计间,Replace种植体的初期与后期稳定性ISQ值均较Branemark种植体高(p<0.05);不同骨质分级问,Ⅰ类与Ⅱ类骨间初期及后期稳定性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分级之间,骨质分级越高,其种植体稳定性越低(p<0.05);植入扭矩与初期稳定性间存在正向的线性回归关系,植入扭矩越大,种植体稳定性ISQ值越高(p<0.05)。
2.谐振频率法分析外科技术及种植体设计对种植体初期稳定性的影响
应用谐振频率法测定ISQ值,骨挤压术较传统备洞技术所获得的种植体稳定性高(p<0.05);Replace和Branemark两种系统的种植体稳定性之间也存在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Replace种植系统的初期稳定性较Branemark系统大(p<0.05)。3.谐振频率法分析即刻修复术对种植体稳定性的影响
单个上前牙缺失植入Replace种植体,并分别采用传统修复和即刻修复后,应用谐振频率法测定其ISQ值,两种修复方法初期和后期稳定性分别居于相同的水平(p>0.05)。即刻修复组植入3个月、 6个月后均比植入初有更高的稳定性(p<0.05),而植入3个月和植入6个月之间种植体稳定性已维持在同一水平(p>0.05)。
结论:
1.谐振频率法是一种能定量分析并有效连续测量种植体稳定性的可靠方法。
2.采用谐振频率法测定ISQ值,分析结果表明骨质条件、植入扭矩及种植体类型与种植体稳定性之间有线性回归关系,种植体直径、长度则与种植体稳定性ISQ之间的联系无统计学意义;骨密度越大、植入扭矩越大,其种植体稳定性越高;Replace种植系统的稳定性较Branemark系统大。
3.在上颌后牙Ⅳ类骨区,应用谐振频率法能初步定量反映出骨挤压术后种植体稳定性的变化,与传统备洞技术相比较,采用骨挤压术可获得较高的种植体初期稳定性。
4.应用谐振频率法分析,单个上前牙缺失采用Replace种植体即刻修复后3个月已具有较高稳定性,与传统修复方法相比较,其愈合期稳定性无统计学差异,提示在一定条件下可适当缩短愈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