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完整自我的追求——解读冯至《十四行集》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en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探讨《十四行集》中诗人所塑造的自我形象,指出其在中国新诗史上独特性及重要意义。在详细的诗歌文本分析基础上,本文指出——诗人冯至在《十四行集》中塑造了一位沉思者的自我形象,这一形象原自冯至个人经验的诗艺转化,存活于诗人成熟、朴素,富有哲理的诗歌语言之中,与诗人保持了一定的距离,但同时又是诗人自身的写照。冯至正是通过沉思者的塑造来尝试完成自我塑造的。 本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于《十四行集》写作背景的梳理,分析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国新诗的特点。第二部分简略分析了冯至从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诗歌创作历程,二十年代冯至的诗歌创作以抒情诗歌和叙事诗为主,充满了青春的浪漫、忧郁;四十年代的《十四行集》主要是哲理诗歌,是沉思的诗歌。第三部分是对《十四行集》详细的文本分析,冯至是在里尔克的诗歌理念影响下,尝试以个人日常经验来塑造一个独立、完整的自我形象的。第四部分将《十四行集》中的自我形象与中国新诗史上代表性的作品中的自我形象比较,以凸显其独特性。第五部分总结了冯至《十四行集》中自我形象在抗战文学中以及在整个新诗史上的特殊意义,指出其独立性,反思性,是“五四”启蒙思想的延续。
其他文献
互动性是任务型语言教学的首要原则。任务型语言教学不但体现互动而且促进互动。互动对于语言教学和学习具有重要意义。互动不仅能够增加可理解输入和输出,促使学生注意到语言
很多学者在论著中指出,述结式和述趋式可以在述语和补语中间插入“得/不”扩展为可能式,但是,我们发现,并不是所有的述结式、述趋式都可以插入“得/不”进行扩展。而有关述结式、
De Beaugrande和Dressler将语篇性界定为衔接、连贯、意图性、可接受性、信息性、情景性和互文性等七个属性。本文以泰国小学生汉语教学的教学语篇为研究对象研究语篇的情境
本文以《哈克·芬》中的国王和公爵形象为研究对象。第一部分从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典型幽默技法等方面明晰了这两个形象与美国文学传统的承接关系,并进一步分析了作家赋予这
本文共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就本文的选题意义和论述原则进行简单的描述。我国古代文学的发生、发展及其特质,都与史学乃至经学有密切的联系。《左传》和《史记》的
介绍了各种不同活性端基、不同主链结构的液体橡胶对环氧树脂的增韧改性的机理;探讨了活性端基种类、液体橡胶用量、相对分子质量等因素与环氧树脂增韧改性效果的关系;并论述
本文主要以20世纪50年代革命历史小说中被称为具有“传奇性”特质的作品为研究对象,并将此类作品命名为“类传奇叙事”。在对作品的细读中,主要分析了它与民族传统叙事的密切关
采用金相手段研究了2.25Cr1Mo 0.25V钢在不同保温温度和不同保温时间下的奥氏体晶粒长大规律,并建立了晶粒长大模型。结果显示:该钢的粗化温度为1 100℃,当温度达到1 250℃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