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上市公众公司股票交易法律制度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injun09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非上市公众公司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浪潮的特定历史背景和独特的运行机制下产生发展的,其成因颇为复杂。由于非上市公众公司自身具有一定程度的公众性特征,其股权流转的需求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法律法规对非上市公众公司股票交易规范的缺失,导致了非上市公众公司股票流通不畅、非法证券交易层出不穷,投资者权益受到极大损害。摸清当前我国非上市公众公司现状,发现非上市公众公司特殊需求和存在问题,尽快建立起规范非上市公众公司股票交易的法律制度,使非上市公众公司股票交易有法可依,无论对于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促进非上市公众公司这一类型公司的健康发展,还是完善我国公司法律和证券法律体系,建立我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都有重要意义。本文的论述思路如下:首先从一个案例引出“非上市公众公司”这一话题,初步探讨我国非上市公众公司现状和存在问题,以及当前学界对我国非上市公众公司的研究状况。然后从以下三个部分具体展开对非上市公众公司股票交易法律制度构建的探讨。第一部分,对非上市公众公司股票交易法律制度作一般性的分析。首先从“公众公司”切入,考察国外法律界对非上市公众公司法律概念的界定,并结合我国证券法关于公开发行的规定,明确我国非上市公众公司的法律定义。接着对我国非上市公众公司的产生历史、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揭示和解读。然后提出非上市公众公司股票交易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为下文介绍国外相关制度和完善我国非上市公众公司股票交易制度做一个铺垫。最后从必要性和可行性两个方面来阐述完善我国非上市公众公司股票交易法律制度意义。第二部分,着重考察美国和我国台湾地区非上市公众公司股票交易法律制度。本章通过介绍美国和我国台湾地区非上市公众公司最重要的股票交易市场——OTCBB市场和兴柜市场的发展历史和基本现状,比较各自市场中非上市公众公司股票交易制度的具体内容,以探求非上市公众公司股票交易制度建设的一般性要求。这些基本要求和原则包括建立统一监管的场外交易市场,引入做市商制度、制定适宜的挂牌标准、信息披露和转板、退市制度等,为下文我国非上市公众公司股票交易法律制度的完善提供参考和借鉴。第三部分,具体探讨如何完善我国非上市公众公司股票交易法律制度。首先,提出应当改造现有的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和地方产权交易中心,建立起统一监管和统一法律规范的“1+N”模式的非上市公众公司场外交易市场。其次,应注意降低非上市公众公司到该市场挂牌的门槛,逐步引入做市商交易方式,作为集合竞价交易的补充,以帮助解决提高现有场外市场中股票流动性不足的问题。在信息披露方面,宜适用“弹性原则”和“重要性原则”。最后,加强非上市公众公司场外交易市场与主板市场、创业板市场、中小板市场的衔接,完善转板和退市制度。
其他文献
主持人: 我1979年参军,1983年因伤残退伍。部队按伤残程度评为二等甲级,但我考虑到今后婚姻和工作安排方面原因,请求被评为三等。随着年龄的增长,1997年起,头部旧伤严重发作
政府媒介形象指的是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在公众心目中的反映。良好的政府媒介形象,可以增强政府的权威性、公信力、凝聚力和号召力。大众传媒是影响政府媒介形象的重要
儒家思想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儒家思想的形成从孔子算起已经发展承传了两千多年,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统治、影响了中国社会两千多年之久。儒家思想以其对生活和生命的深刻认
生态效率可以度量城镇化过程中的资源环境成本,因此城镇化、经济发展、资源环境3者关系可转变为城镇化率与生态效率之间的关系。在国家层面、区域层面对中国城镇化水平和生态
我国社会不断转型,全球政治民主化、经济一体化,在这样的双重语境下,人们的利益诉求、价值观也不断分化,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此基础上,人们的舆论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以现实为
著名经济学家、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斯蒂格利茨认为,中国的城市化和以美国为首的新技术革命将是影响21世纪人类进程的两大关键性因素。由此可知,城市发展将成为中国21世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DNA(MP-DNA)与炎性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在小儿支原体肺炎中的相关性及其对小儿支原体肺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住院治疗的支原
刑事拘留期限作为专门机关在紧急情况下限制公民人身自由所必须遵守的法定时间界限对于确保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到案、防止其继续犯罪、收集和保存证据继而实现惩罚犯罪的目的
缺席判决是指在一方当事人无正当理由拒绝参加庭审,或者庭审尚未结束而中途退庭的情况下,法院继续案件的审理并依法做出判决。缺席判决制度是民事诉讼理论和实践领域中必不可少
通常情况下,当目睹与自己有亲密关系的人遭受严重损害时,“旁观者”的精神会受到严重打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旁观者”精神损害案件被诉至法院,由于没有相应的法律规定,受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