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景区依托型村庄发展质量评价研究——以修武县云台山为例

来源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_4111029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十九大将乡村振兴作为重要的战略部署,规划建设好广大农村,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迫切任务。乡村旅游作为极具发展前景的产业,具有较强的辐射效应,已成为实现振兴乡村的重要途径,而景区依托型村庄因其靠近景区的区位优势、自身独特的景观风貌和文化积淀,已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载体。这些村庄在借助景区旅游外溢效应发展建设的同时,自身的物质空间和社会经济形态都发生了变化,如何高效协调景区依托型村庄的保护与利用关系,平衡居民与游客的权益,确保将村庄发展建设的重心从“增数量”转移到“提质量”,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景区依托型村庄发挥积极作用的关键。因此,对景区依托型村庄发展质量的研究有助于推动该类村庄的高质量发展建设,为景区依托型村庄的振兴提供参考。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梳理,明确了景区依托型村庄的概念维度和研究范围,分析了村庄发展质量的概念和影响因素。通过参考村庄评价的相关研究,分析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逻辑和指标因子,结合景区依托型村庄的特殊性,进行评价指标的初步选择并建立评价体系。通过发放两次专家问卷,进行评价指标的优化调整和权重赋值,形成包括1个目标层、4个准则层、8个要素层和46项具体指标的评价体系,并确定了各指标的评价标准,完成景区依托型村庄发展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选取修武县云台山景区依托型村庄中具有代表性的村庄作为样本进行实证评价,通过实地勘察、村委访谈及问卷调查等方法完成评价指标的数据收集工作,并对各指标进行详细深入的分析,得出评价结果。结果显示:岸上村属于发展质量高的村庄;古洞窑村、沙墙村、韩庄村和宰湾村属于发展质量较高的村庄;大南坡村属于发展质量一般的村庄;一斗水村、方庄村、坡前村和金岭坡村属于发展质量较低的村庄。以各样本村庄发展质量的评价结果为依据,分析各样本村庄的发展特征,并提出相应的村庄发展质量提升策略。本文构建了景区依托型村庄发展质量评价体系,将其运用在修武县云台山景区中并得到相应的提升策略,对其他同类型景区依托型村庄发展质量的提升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产生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在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核心的现实条件下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继承了前人的思想,结合西欧实际,深入剖析了城乡对立的根源与危害,对城乡的发展做出了科学的展望,最终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城乡融合思想。这一思想伴随着共产主义理论一同从萌芽发展到成熟,并为后继者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包含三个层次,即城乡对立
学位
书法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其特定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总会无可避免地留下其独特的时代烙印。南北朝时期,历经了长达170年的“分裂”时间,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都呈现出南北对峙的局面。北方,以游牧文化为代表的拓跋家族登上政治舞台,先统一,后分裂,至北周时期再次统一。期间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相互交流,“汉化”与“胡化”相互斗争,最终形成以汉文化为主体的新型民族文化。人口大量流动也促进了南北艺
学位
从“抗洪精神”到“水利行业精神”再到“新时代水利精神”,水利行业的精神内核不断丰富发展,反映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治水兴水处水初心的演进历程。立足水利类高校探究弘扬新时代水利精神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因此将研究聚焦新时代水利精神,以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试图通过梳理新时代水利精神的生成逻辑,探究出水利类高校弘扬新时代水利精神的动因,并对水利类高校弘扬新时代水利精神的成效、存在不足与成
学位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而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与人们的活动交往密切相关。在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传统村落数目急剧减少,公共空间活力丧失等诸多问题。平顶山市处于豫西山地和淮河平原的过渡地带,地貌类型丰富,不同的地貌条件孕育出不同的传统村落公共空间。为了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建设有地方特色的村落公共空间,本文旨在对平顶山市不同地形下传统村落的公共空
学位
沈从文是近现代著名作家、文物专家和文人学者,不仅在文学创作、文物研究等领域享有盛名,同时作为传统文人,其成长环境和教育经历使他浸润于古典书画,留下了不少书法作品和信札手稿,是民国时期文人书法风格的典型代表。本论文对沈从文的生平事迹和学书历程进行了梳理,通过分析其主要书法作品中的笔墨技法和精神气韵来总结他的书法艺术风格。并将散见在其文学创作、信件、时评中有关书法的观点进行汇总,归纳出沈从文的书法理念
学位
高速城市化进程背景下的标准化生产和信息过剩使人们受到视觉主义和机械性建造方式的裹挟,“千城一面”和对“地标性”建筑的推崇导致了社会环境特色缺失的弊病。以建筑现象学理论探索建筑的介入,构建人、建筑、环境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剥离纷杂的表象,完成场所精神的塑造,达到“诗意的栖居”。本文在现象学理论指导下,为建筑如何与环境和谐共处提供了可行的理论依据和支撑,使建筑达成与环境关系的动态平衡,成就二者的相对独立
学位
近年来,子宫内膜癌新增病例较多且呈年轻化趋势,术后下肢淋巴水肿是最常见却最容易被忽视的长期并发症,其一旦发生,尚无有效根治方法,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是亟待解决的临床难题。国外对肿瘤术后淋巴水肿防治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国内在该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且主要集中于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等。因此,本文对子宫内膜癌术后下肢淋巴水肿的预防、治疗、长期管理进行综述,以期为医护人员进行子宫内膜癌术后下肢淋巴水肿
期刊
黄河流域水资源严重短缺,对地表水面积(Surface Water Area,SWA)开展动态监测有助于明晰地表水资源时空变化规律及其驱动机制。本文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技术,综合利用混合指数规则集、线性斜率、多元线性回归和偏微分分解等方法,揭示了黄河流域地表水面积的年际变化及其空间分异规律,厘定了降雨(Pre)、温度(Temp)、植被叶面积指数(LAI)、前一年地表水面积
学位
“双碳”目标的提出是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的承诺。“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锚定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进入后半程,“绣花针”式的城市微细更新将成为未来城市提升品质的主要手段。面临城市“双碳”目标以及存量更新发展的背景下,城市发展亟需通过更新建设,向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转型。既有校园在城市空间
学位
在目前多规合一尚未完成,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逐渐建立的背景下,进行规划用地类别的冲突检测和协调,对于促进国土空间从“增量”向“存量”转变以及城市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冲突检测和协调上已有大量研究,但检测结果中往往包含了同一地物因在不同规划中范围不同而形成的冲突图斑,在制定协调策略时,对未来的用地情况及潜在冲突考虑较少。因此,本研究利用FME识别不同规划中的同一地物,并形成规划差异检测流程;结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