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氧化铜在Caco-2细胞模型及鸡肠道中吸收转运机制的研究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米氧化铜是新型纳米微量元素添加剂,具有生物利用率高,提高动物体免疫功能,不拮抗其他微量元素等优点。其在体内吸收转运特点与传统铜源存在差异。本项目旨在通过体内外模型探讨纳米氧化铜在鸡肠道中的吸收转运特点,从分子和细胞水平揭示纳米氧化铜的吸收和转运机制。建立结肠腺癌细胞(colon adenocarcinoma cell line,Caco-2)培养模型,探讨不同浓度纳米氧化铜、微米氧化铜和硫酸铜对细胞生长和LDH、AKP、SOD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硫酸铜、微米氧化铜和纳米氧化铜对Caco-2细胞的生长影响较小(24h),随着铜浓度增加和培养时间延长,细胞出现大量死亡。纳米氧化铜对Caco-2细胞的影响特点与硫酸铜类似。纳米氧化铜组细胞上清液中铜离子浓度介于硫酸铜和微米氧化铜组之间,说明纳米氧化铜在培养液中有部分溶解。通过对纳米氧化铜、微米氧化铜和硫酸铜在Caco-2细胞模型中吸收转运特点对比后发现,微米氧化铜在Caco-2细胞中转运是通过被动扩散方式进行的,且吸收效果较差。硫酸铜和纳米氧化铜在Caco-2细胞中有较好的吸收,并在转运过程中存在主动转运机制。硫酸铜在转运过程中呈浓度依赖型和饱和型。纳米氧化铜在转运过程中呈浓度依赖型,但没有呈现明显的饱和吸收。利用细胞内吞抑制剂研究Caco-2细胞对纳米氧化铜的摄取路径,发现纳米氧化铜颗粒进入细胞是能量依赖性过程,即内吞为其主要入胞方式,而且纳米氧化铜颗粒进入细胞是多种内吞途径共同作用的结果。比较研究在培养基质中添加不同水平硫酸铜、微米氧化铜和纳米氧化铜对Caco-2细胞Ctr1、ATP7A/7B、MT、DMT1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纳米氧化铜对铜转运基因及蛋白的表达均有影响,说明纳米氧化铜在Caco-2细胞中转运吸收时受铜转运蛋白的调控。另外,硫酸铜、微米氧化铜与纳米氧化铜对铜转运蛋白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有较大差异,说明纳米氧化铜在Caco-2细胞的转运方式与硫酸铜和微米氧化铜有所不同。综上所述,纳米氧化铜在细胞培养液中发生部分溶解,以铜离子和纳米粒子两种方式被细胞吸收转运,整个转运过程受到多种铜离子转运蛋白及多条细胞内吞途径的协同调控。动物试验结果显示,添加纳米氧化铜对提高鸡增重效果明显,能显著提高血浆中SOD、CP、CCO的活性。通过对鸡不同饲养日龄和不同肠道部位的铜转运基因表达的研究,发现纳米氧化铜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吸收,同时结合铜离子转运蛋白的变化特点,认为纳米氧化铜在十二指肠中主要以铜离子形式吸收转运,在空肠中主要以纳米粒子形式被机体吸收。
其他文献
绘本是一类具有设计性质的书籍类型,它主要以插图配合文字的形式出现。目前,国内原创绘本越来越多,设计感也日益增加,呈现出了多种画面材质和装帧样式的设计形式。本文旨在简
中国的快速崛起和美国相对实力的下降导致中美在亚太地区的安全竞争加剧,并有走向零和互动的风险。中美两国在亚太地区建构战略均势,这是亚太地区延续稳定发展和繁荣的必要条
目的探讨胶艾汤与四物汤对子宫出血大鼠模型出凝血及性激素的影响。方法选取生理状况相近的90只大鼠,均为雌性,随机将所有大鼠分为四物汤组、宫血宁组、胶艾汤低剂量组、胶艾
浅谈增粘剂胶粘剂粘合剂三者的区别北京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张秋汉增粉剂、胶粘剂、粘合剂三者性能之间是有区别的对它们之间的性能差异,似乎又是人所共知的事,无庸赘述_然而,它们
2002年教育部正式颁布实施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教学方法要讲究个性化和多样化,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助互动,努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
在英汉诗歌中,颜色词并不多,但是诗歌的色彩本质上是诗人的情绪色彩。因此,研究诗歌颜色词的翻译,不可避免的会涉及诗歌的内容,作者及其文化背景。本文仅就中英诗歌中最有代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辨识贫困理论的学术渊源可以更好地对我国今后脱贫工作的开展有一个清晰准确的把握和认识。在总结
108例乐果中毒临床分析广东省阳春市人民医院内科(529600)戴尚谷我院1989年7月至1993年6月共收住院的108例乐果中毒病例,现分析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姓别:男17例,女91例,男:女为1:5.4.年龄:19岁以下4例,22~35岁86例...
新世纪以来,高校流动党员管理日益成为高校党建中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经过近15年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高校流动党员管理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要包括高校流动党员的概
在分析陇东黄花菜的一般生长发育特性基础上,研究了黄花菜在越冬期不同材料覆盖(地膜覆盖、秸秆覆盖)下的生长特性和增温保墒效应。结果表明,采取越冬覆盖措施具有明显的增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