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亲和性和F1代适合度评价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向野生大豆的基因漂移风险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worsebe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Glycine max,2n=40)商业化种植在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生态风险,其中重要的风险之一就是抗性基因通过花粉漂移到近缘种野生大豆(Glycine soya,2n=40)中。外源转基因一旦漂移到野生大豆,可能会提高野生大豆的适合度,给生态环境造成威胁,还会污染野生大豆资源。为了系统地分析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向我国不同地理来源的野生大豆种群基因漂移的风险,采用南京农业大学国家大豆改良中心提供的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T14R1251-70作为父本,全国13个不同地理来源的野生大豆种群作为母本,评价了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和不同种群野生大豆的亲和性;对其中4个野生大豆的F1代与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的回交亲和性进行了检测;同时对这4种F1代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合度进行了系统研究。测定了全国不同野生大豆种群对草甘膦的耐性,并探究了耐性不同的野生大豆种群在施用草甘膦后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差异,提出了利用叶绿素荧光参数快速测定野生大豆对草甘膦耐性的方法,为后期研究草甘膦耐性不同的野生大豆接受抗性基因的差异奠定了试验基础。主要结果如下:
  1.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T14R1251-70与13个种群野生大豆的杂交亲和性
  利用人工杂交的方法对父本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T14R1251-70与黑龙江巴彦-21(BY-21)、黑龙江巴彦-19(BY-19)、吉林白城-1(BC-1)、吉林白城-2(BC-2)、辽宁铁岭(TL)、辽宁沈阳(SY)、河北邯郸(HD)、河北保定(BD)、山东东营(DY)、JT(JT)、安徽安庆(AQ)、浙江海宁(HN)、湖南郴州(CZ)13个野生大豆种群的亲和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3个不同野生大豆种群与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人工杂交的成英率介于4.9%~18%,除BY-21、BC-1、CZ种群由于结英数量过少没有统计外,结实率介于8.6%~37.2%,都显著低于相应野生大豆自交的结果,与自交的成英率相差80%~94.1%,结实率相差29%-78%。
  2.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T14R1251-70与4种F1代的回交亲和性
  利用人工杂交的方法以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T14R1251-70作父本,4种F1代(BY-21F1、BC-1F1、TL F1、JT F1)作母本进行回交。结果表明:4种F1代与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回交的成荚率介于5.4%~7.4%,结实率介于16.67~30.56%,都显著低于相应F1代自交的结果,与F1自交的成英率相差86.6%-90%,结实率相差11.8%~60.7%。
  3.无竞争条件下4种F1代的适合度
  在无竞争条件下研究了F1代(BY-21F1、BC-1F1、TLF1、JTF1)与其母本(野生大豆种群BY-21、BC-1、TL、JT)、父本(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T14R1251-70)及受体大豆南农NJR44-1的营养生长及生殖生长适合度。结果表明:4种F1代的出苗率介于29.65%之间,显著低于其野生大豆和转基因大豆及受体大豆,但出苗的F1代都能完成生活史。营养生长性状中,4种F1代的株高(3个复叶期)都显著低于其野生大豆、转基因大豆及受体大豆;BY-21F1和JT F1的地上部干生物量与其野生大豆相似。但BC-1F1和TL F1代的地上部干生物量显著低于其野生大豆。生殖生长性状中,4种F1代的单株结英数、单株英重、单株种子重量、单株饱满种子重量、单株饱粒数、每荚饱粒数都显著低于其野生大豆。4种F1代单株英重、单株种子重量、单株饱粒数、每英饱粒数和结实率都显著低于转基因大豆和受体大豆,但4种F1的单株结荚数显著高于或相当于转基因大豆和受体大豆。尽管如此,但4种F1代单株能产生73.405粒饱满种子。因此在无竞争条件下,4种F1代具有较高的生存和繁殖能力。
  4.与杂草竞争下BC-1F1与其父本、母本、及受体大豆的适合度
  在与杂草竞争条件下研究了F1代(BC-1F1)与其父本(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T14R1251-70)、母本(野生大豆种群BC-1)、及受体大豆南农NJR44-1四种材料的营养生长及生殖生长适合度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BC-1F1的营养性状中英宽与母本野生大豆无显著差异、每美粒数与父本转基因大豆及受体大豆无显著差异、种子长度厚度与母本无显著差异,其余适合度性状F1代都显著低于亲本及受体大豆。比较无竞争条件及与杂草有竞争条件下的适合度差异,发现在与杂草与杂草竞争下,BC-1F1单株种子重、单株饱粒重、每英粒数、种子大小、百粒重显著低于无竞争条件下的结果。说明竞争条件下,BC-1F1的适合度下降。尽管如此,在竞争条件下,BC-1F1单株平均能产生60粒饱满种子,因此也具有生存定植的可能性。
  5.野生大豆对草甘膦的耐性筛选及施用草甘膦后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
  在温室条件下测定了17个不同地理位置种群野生大豆幼苗对草甘膦的耐性,从中筛选出了对草甘膦耐性最高、较高、较低以及最低的种群,测定了这4个种群在喷施草甘膦后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根据ED50值,湖南郴州(CZ)种群耐性最低,TL(TL)种群耐性较低,安徽舒城(SC)种群耐性较高,JT(JT)种群耐性最高,耐性指数为分别为1、1.78、2.17、3.17。在施用不同剂量草甘膦后两天,4个种群的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实际光合效率(Y(Ⅱ))、表观电子传递效率(ETR)、光化学荧光淬灭系数(qP)总体上均随着草甘膦剂量的增加而降低。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JT种群NPQ随着草甘膦剂量的增加而逐渐升高,SC、TL及CZ种群则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总体上耐性越高的种群Fv/Fm、Y(Ⅱ)、ETR、qP在草甘膦处理后下降幅度越小,NPQ越能够维持稳定上升。在施用1.2~2.4、O.6、O.6~1.8、0.6~1.2kg·hm-2有效剂量草甘膦后,JT种群Fv/Fm、Y(Ⅱ)、ETR、qP分别显著高于其它种群。
其他文献
中华锯齿新米虾(Neocaridina denticulata sinensis),俗称樱花虾,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壳纲(Crustacea)、十足目(Decapoda)、匙指虾科(Atyidae)、新米虾属(Neocaridina)。由于中华锯齿新米虾具有生长迅速,生命力顽强,发育周期短,容易饲养,繁殖力强等特点,因此是一种理想的的实验材料。由于个体小巧,经过人工培育已获得
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今各国政府和学术界。乃至普通民众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青藏高原作为全球海拔最高的巨型构造地貌单元,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其气候变化与全球环境变化密切相关,被誉为全球气候变化的驱动机与放大器。青海湖流域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流域最低处的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位于青藏高原高寒区、西北干旱区和东部季风区三大自然区的交汇处,是青藏高原东北部重要的水汽源,是
学位
全球有超过50%的有机碳储存在30cm以下的深层土壤中,虽然深层土壤CO2排放相对表层土壤较低,但是由于较大的有机碳储量,其碳库的微小变化可能会直接影响大气CO2浓度。由于物理化学保护和低O2浓度等特性,深层土壤有机碳相对稳定。不过一旦深层土壤暴露到表面,深层土壤有机碳则对环境扰动非常敏感。但是,深层土壤有机碳动态对于环境扰动的响应研究还较少。  中国黄土高原地区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由中亚、
学位
人类活动对全球氮(N)循环产生了深刻影响,近年来,人为活动造成的土壤氮输入已经超过了生态系统自然固定的氮。大多数人为输入的氮以NH4+的形式进入陆地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通过硝化过程将NH4+转化为可移动的NO3-,这可能导致NO3-淋洗进入河流、地下水或导致温室气体氧化亚氮(N2O)排放。氨氧化作用通过氨单加氧酶(Ammonia monooxygenase),将氨转化为亚硝酸盐,是硝化作用的第一
学位
据IPCC(2013)预测,全球气温本世纪末将上升0.9~5.4℃,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带增幅最大。C02和N20是主要的温室气体,其中N20主要源自化肥的施用。同时,未来全球气候变暖将伴随着降水的变化。气温升高、生态系统氮素含量的增加以及降水变化都会对生物圈与大气之间C02的交换产生重要影响。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最大的场所,土壤碳的微小变化将会对大气C02产生深远影响。青藏高原属于典型的高寒生态
学位
高寒草甸是青藏高原上重要的植被组成。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作用,与高寒草甸植物生存相关的非生物和生物因子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能够改变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并对生态系统功能造成显著的影响。氮素和温度是限制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的重要非生物因子,而病原真菌则是影响植物群落的重要生物因子。氮素添加和增温对植物群落的影响已有诸多报道,但是目前很少有研究关注病原真菌对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的影响。  本研究
学位
蚯蚓作为生态系统工程师,在土壤生态系统中占据重要的位置,而蚯蚓主要是通过对微生物群落的作用来实现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因此,研究蚯蚓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是揭示蚯蚓调控土壤生态过程机制的一个关键的要素。蚯蚓生态型是其取食偏好、活动范围和日常行为等的综合反映,因此不同生态型的蚯蚓对微生物群落产生的影响可能很不相同,但是以往的研究往往忽视了这一点。本文通过设计因子完全交互的调控实验,探讨了不同生态
学位
岩石(矿物)风化是地球关键带内广泛发生的重要地球化学过程之一,而微生物又是广泛参与该过程的物种。研究微生物促进岩石(矿物)风化的机理有助于深刻理解土壤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循环过程,也能够为碳元素在岩石圈和大气圈之间的循环过程提供理论依据。目前,科学家在微生物促进岩石(矿物)风化作用的领域内已取得许多成果,但研究工作往往以元素的释放速率为重点,对风化后所形成次生矿物的关注极少。本文以沙
学位
溶磷微生物是一类可以有效分解难溶性无机磷酸盐以及有机磷的功能性微生物类群,广泛存在于土壤、植物体、有机肥料以及水体当中。本研究在土壤和有机肥中分别筛选到两株高效溶磷微生物,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sp.P18与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JXZ01;在培养基环境下比较了两株菌的溶磷能力以及最佳碳氮源种类和碳氮比(葡萄糖/硫酸铵);并通过室内土壤培养试验和黑麦草的盆栽试验
学位
近年来,裂解生物质炭(pyrochar)在土壤改良、固碳减排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得到了广泛关注。而水热法炭化生物质材料,将其制备成为水热炭(hydrochar),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质炭制备方法,最近几年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关注。水热炭在农业环境领域的应用研究十分有限,特别是在稻田环境中的应用鲜见报道。本研究采用土柱试验,添加麦秆或者锯末分别在高温裂解或水热炭化两种手段下制备的生物质炭,即麦秆裂解生物质炭(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