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之推《冤魂志》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ugse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特殊时期,国家长期分裂,政权频繁更迭,战争频仍,时局动荡不安,人们普遍感到世事无常,生命无从把握。佛教中的好生恶杀,六道轮回,因果报应等观念符合善良百姓的心理。人们从佛教中寻求安慰就是极自然的事情了,于是宣讲佛家要旨的释氏辅教之书也就应运而生。《冤魂志》是南北朝时期一部颇具声名的释氏辅教之书。该书侧重描写虚幻的鬼魂复仇,展现好杀之人临死相验、子孙殃祸的结局,进而以此证明因果循环、报应不爽的道理。作者颜之推不仅是虔诚的佛教徒,还是一名儒士,儒家思想贯穿了他的一生。因此,《冤魂志》不仅讲因果报应,其中还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和意义。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绪论,对《冤魂志》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和梳理,发现问题和不足,确立研究设想。第一章,介绍《冤魂志》的成书及流传情况。《冤魂志》确切的成书年代,历来的学者似乎都未明确指出,我们只能根据相关的材料判断,该书应成书于隋代。《冤魂志》已亡佚,今日所见均是辑本。《冤魂志》在流传过程中题名屡有变化,经过考辨,认定《冤魂志》应是其本名,《还冤志》和《还冤记》等,乃后人未能详加考证,妄加改动造成的。第二章,评述《冤魂志》的思想倾向。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教中的生死轮回、善恶报应观念在当时发挥了无与伦比的约束力,士大夫和民间均将其作为维持伦理道德的最有力的精神支柱。以儒学传家的颜氏也受到佛教的影响,出现了颜延之这样儒释兼通的人物,颜氏后人颜之推受到儒家道德规范的同时对佛教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亦在情理之中。《冤魂志》中鬼魂通过各种方式复仇,表达着强烈的恶人终有恶报的愿望,因此《冤魂志》中的因果报应不是单纯的佛家教义,而是经过儒家思想浸染的善恶观念,体现了颜之推儒释一体的思想。第三章,《冤魂志》的叙事分析。《冤魂志》对南北朝以来志怪小说稳定的前因后果式的叙事结构有所发展,在因果报应中设置了启悟式的情节,冤魂借助诅咒、梦境、神幻力量,得以申冤索报。因此,启悟式情节的设置,既有利于明确情节的因果关系,也体现出颜之推对现实人生的极大关注。同时,《冤魂志》运用隐蔽自我,隐喻现实的叙事谋略,通过叙事者客观冷静的叙述,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战乱频繁、世风日下的众生百态,充分体现了颜之推关怀世事的良苦用心。余论,就《冤魂志》的史料价值和对后世的影响进行简要论述。结语,基于《冤魂志》的思想倾向及叙事谋略,得出结论,《冤魂志》不是单纯宣扬佛法灵异,因果报应的辅教之书,而是南北朝时期一部关怀人事、关注现实的志怪小说。
其他文献
目的:评价血运重建时机对急性心肌梗死左心室重构和心脏功能影响。方法:以院内急诊病房2006年1月-2008年11月收治的12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血运重建时机不同将
本课题旨在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和归纳总结,并对20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RA)病例进行全面、系统的收集和分析,从而探讨RA中医证型特征、辨证用药规律,为今后的临床、科研提供
本论文从跨文交际角度对口语邀请回应言语行为进行了证研究。通过查阅回顾邀请言语行为方面文,者发至今还没有学者对中英口语邀请言语行为出过跨文交际方面比较研究,因,者选
禽传染性支气管炎(Avian 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由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的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Avian 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引起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
在能源紧张的今天,石油行业的生产尤其重要。在石油的开采及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水,这些污水富含有机污染物,在自然界中很难降解,如果不加以处理便排放到自然界中,会给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刮起了“社团革命”的风暴,市场和国家之外的非营利组织得到空前发展,学术界也兴起了研究非营利组织的热潮。相对于国际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我国非营利组
随着影视动漫产业的蓬勃发展和可视出版物的大量出现,三维重建作为其中的核心技术之一,受到了广泛的重视,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发展空间。然而,传统的三维重建技术环境
高空作业车是工程机械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特点是进行作业的高度高,因此对作业安全要求尤为严格。论文依托燕山大学与秦皇岛通联重工有限公司的高空作业车设计研发合作项目
禽传染性支气管炎(IB)呈世界广泛流行,是危害养鸡生产最严重的病毒性传染病之一,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核蛋白(N蛋白)和膜蛋白(M蛋白)是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组成重要
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网民的参与度的不断提升,博客的发展日益呈现出种类多元化、内容多样化等特点。在众多的博客种类之中,记者博客异军突起并蓬勃发展。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