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转向背景下的健康观念与实践研究——以打柴沟村为例

来源 :内蒙古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ng1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性蔓延,健康议题再度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党和政府历来将人民身体健康作为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重要内容,力求围绕全社会民众生命健康与国家长治久安为中心,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发展战略。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健康观念作为人的认知观念的一部分,对人的行动具有引导和促进的作用。健康观念能够随着不同的现实条件和语境发生变化、调整,人们也会在新、旧等不同的观念之间,对其加以改造和利用。本文旨在将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以下简称巴里坤县)哈萨克族牧民的健康观念置于我国牧民定居化过程中的空间转向背景下,对其进行研究。牧民定居工程是国内实现社会稳定、保障民生、促进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同时也是国民安居工程的重要内容。2000年以来,在内蒙古、新疆、西藏、甘肃、青海等游牧民聚居区逐步实行“退牧还草”、“禁牧”等政策。在牧民定居工程的引导下,目前巴里坤县哈萨克族牧民已全部实现了定居。随着从传统游牧空间转向定居村落空间,不仅牧民居住、生活、生产的物理空间发生了改变,其社会交往、饮食文化、婚育习俗、医疗卫生等社会文化空间都发生了重置。上述转向与重置的过程中,牧民的健康观念也经历了一系列转变。因此,本文将具有普遍意义又有典型特点的游牧民定居社区——巴里坤县打柴沟村作为田野点,采用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通过细致、精确地描绘哈萨克族牧民的定居化变迁图景,将此空间转向背景下的哈萨克族牧民健康观念的变化显现出来,旨在勾勒出空间转向与健康观念之间的动态关系。首先,本文从牧民社区空间与家庭空间等方面,分析巴里坤县打柴沟村哈萨克牧民从游牧到定居的空间变迁进程,揭示随着定居化而发生的物理空间的变化。如,以“阿吾勒”为单位的社会组织转变为以村落为单位的行政组织,以“圆形”为特点的游牧社区空间转变为以“方形”为特征的村落社区空间,以及随着定居村落建设而不断完善的公共设施,为提高牧民的生活质量奠定了物质条件基础。物理空间领域内这些肉眼可见的变化,是牧民生活空间与社会文化空间变迁与重构的客观条件与前提。其次,通过分析哈萨克族牧民生活空间的变迁,探讨与健康观念转变的关系。本文中将牧民的日常生活空间界定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主要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水资源几方面分析,以及由季节性温差、日夜温差等特征导致的气候疾病或地方疾病予以分析;社会环境包括牧民在定居村落中的社会交往模式、空间分类、日常习惯等等。牧民生活空间的变迁,不仅极大地改变了牧民的生活方式,也体现了牧民健康观念的转变。最后,从游牧到定居村落的空间变迁,重构了牧民的饮食文化、孕育习俗、医疗卫生等社会文化空间。饮食文化空间方面,笔者通过展示田野中的哈萨克族牧民“以喝茶为主的日常”、“不规律”的饭点、“不健康”的饮食结构等方面,分析其背后的饮食观念、洁净观念以及饮食的分类观念,发现哈萨克族牧民实现定居后既保留传统饮食文化习惯又能够接受现代的健康饮食观念,从而不断重构他们的饮食文化空间。婚育习俗文化空间方面,通过对哈萨克族传统的婚育习俗和定居村落婚育习惯进行对比,揭示空间的转换带来的变迁。然而,在变迁的过程中牧民对大量传统习俗和禁忌的保留、延续、变化,说明哈萨克牧民在保留传统观念的同时也适应并重构了新的定居村落文化空间。医疗卫生空间方面,随着近年来国家加大对民族地区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定居牧民的孕产、就医、养老等方面都拥有更便利的医疗卫生条件和服务。哈萨克族牧民在不断接受现代医疗技术与服务的同时,也同样保留着本土医疗观念,并形成了一种新的揉合性健康观念。总之,本文不仅是一部关于巴里坤县哈萨克牧民定居的民族志,更是牧民定居化空间转向背景下关于哈萨克族牧民健康观念转变的实践研究。本文田野点打柴沟村的牧民定居化,首先带来的是物理空间与生活空间的变迁,伴随的是由此而发生的饮食文化、婚育习俗、医疗卫生等社会文化空间的转换与重构。正是这样一系列物理空间和社会文化空间的变迁和重构,带来了牧民健康观念在不同层面、不同程度上的转变。观念引导行动,牧民健康观念的转变,能够成为提升牧民身体健康、实现全民健康、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因此,本文将牧民健康观念的转变置于定居化空间转向背景之中,分析阐释二者之间相互促进的动态关系,能够为我国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实现“乡村振兴”建设提供必要的参考,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与启示意义。
其他文献
随着无线移动通信、智能传感和集成芯片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交互变得高效便捷,作为能够利用信息交互完成协作任务的多智能体系统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并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海底探索和智能电网等领域。通过局部信息交互完成单个个体无法完成的复杂任务以实现整体工作能力的跃升,多智能体系统分布式协同控制技术是未来军事民用领域提高生产生活效率的重要保障,也是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的关键基础。受实际工程系统动
学位
近现代以来,受人为因素和自然条件的影响,莫高窟壁画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病害,对壁画的保护造成极大威胁。壁画赋存环境及地仗层内部湿分的迁移是造成病害发生和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而湿传递与热传递是耦合相关的,热湿的耦合作用带动了盐分的传递和富集。目前对于莫高窟地仗层内热湿迁移的耦合机理和研究方法都不明确,无法准确地描述热湿分布特征,一定程度上约束了人们对病害机理的研究。因此对莫高窟地仗层进行热湿传递特征和机
学位
高硬度高熔点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航天航空等领域中强抗压及最热端部件。高抗压和耐高温的特点使得这些部件能够在极端恶劣环境下稳定工作,如航空发动机、战斗机用发动机和导弹用涡喷/涡扇发动机等。众所周知,金刚石是目前已知最硬的材料,然而金刚石在高温条件下容易出现解理并显示脆性,因此,金刚石不能满足在极端高压高温环境下的应用需求。除了利用轻元素原子(碳)间可形成强共价键以获得超硬材料的方法外,将具有高
学位
马兜铃酸(Aristolochic acids,简称AAs)是一类硝基菲羧酸,存在于马兜铃科的马兜铃属(Aristolochia)及细辛属(Asarum)等植物中,具有不可逆的肾毒性、致癌和致基因突变作用,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Ⅰ类致癌物,尤其是AAs暴露与肝癌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近年对巴尔干地区性肾病的朔源研究发现,AAs随着植株腐烂进入土壤,并可以被土壤后续种植的植物吸收。目前,AAs已成为
学位
近年来,药品和个人护理品(PPCPs)不断通过各种人为来源排放到环境水体中。更严重的是,由于PPCPs的生物降解性低,传统的污水处理厂无法完全去除这些化合物。PPCPs在自然水生环境中的积累会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一系列潜在的不利影响。因此,开发用于去除水体中PPCPs的高效且环境兼容的策略已成为一项全球性挑战。光催化技术可以直接利用自然界中的太阳能转换为化学能,是缓解能源危机和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学位
铁素体耐热不锈钢X10CrAlSi18具有优良的导热性能及良好的耐高温气体腐蚀性能,同时复合添加Al和Si元素又确保了其具有优异的抗高温氧化性,该钢是应用于超(超)临界电站锅炉关键结构连接件的一种新型材料。但钢中加入的Al和Si元素对凝固过程相变的影响及制备阶段的组织和析出物控制缺乏理论依据;同时,Al和Si元素对韧脆转变温度的作用及加工参数的制定缺少分析数据;此外,Al和Si元素的复杂成膜机制及
学位
小麦条锈病是由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Pst)引起的真菌病害。由于其生理小种变异快、传播性强,对全球小麦生产持续造成严重威胁。PTI是病原菌病程相关模式分子(PAMP-Triggered Immunity,PTI)触发植物的先天免疫系统中的第一道防线。吸器是条锈菌通过活体宿主细胞持续提供生命营养的重要组织,也是锈菌菌丝侵入宿主细胞的关键结构。条锈
学位
唐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期,以佛塔为主的佛教建筑与此同时得以大规模营建,促进了唐代建筑技术及艺术的多元创新与发展。关中作为唐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核心承载地,佛塔的建设格外兴盛,是集中反映唐塔建筑成就的典型代表区域。关中唐塔作为特殊标志建筑对于揭示唐代高层建筑设计理念及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可为其保护与利用提供帮助和借鉴,本论文以关中地区唐代砖塔遗存为重点对象展开系统研究。历史脉络梳理中,在阐明关中唐塔
学位
压电复合材料具有声阻抗较低、介电常数低、机械品质因数低、柔韧性好、灵敏度高等优良特性,被广泛应用于俘能器、传感器和换能器等智能元器件的制备中,在实际服役过程中总伴随着多物理场耦合现象,如压电效应、热电效应、湿电效应等。为了进一步提高压电复合材料的应用广度和深度,亟需解决压电复合材料的基础力学性能、多物理场性能表征和耦合行为机制等问题。随着科学技术和计算机软、硬件的快速发展,数值计算方法已经成为解决
学位
钢管混凝土柱具有抗震性能好、经济性优和施工便利等特性,在多高层和超高层钢结构建筑中获得广泛运用,但若在住宅中应用,柱会凸出墙体影响住户使用感受。为此,本课题组提出壁式钢管混凝土柱(以下简称壁柱)。与普通钢管混凝土柱相比,壁柱可以内嵌于住宅墙体中,避免在室内凸出。梁柱节点作为框架结构的关键传力部位,其连接构造会直接影响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深入研究梁柱节点的力学性能和设计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针对壁柱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