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地仗层热湿耦合传递过程及特性研究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ge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现代以来,受人为因素和自然条件的影响,莫高窟壁画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病害,对壁画的保护造成极大威胁。壁画赋存环境及地仗层内部湿分的迁移是造成病害发生和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而湿传递与热传递是耦合相关的,热湿的耦合作用带动了盐分的传递和富集。目前对于莫高窟地仗层内热湿迁移的耦合机理和研究方法都不明确,无法准确地描述热湿分布特征,一定程度上约束了人们对病害机理的研究。因此对莫高窟地仗层进行热湿传递特征和机理的研究可以为科学解释壁画病害机理以及壁画预防性保护措施、修复措施等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支撑。本文为解决洞窟环境下地仗层内热湿耦合机理不清晰,以及地仗层内热湿传递特性研究方法缺失的问题,首先基于多层多孔介质的热质传递理论,分析洞窟环境问题中边界条件的特殊性,提出洞窟环境条件下地仗层及围岩层内的热湿迁移数学模型;其次,对地仗层材料的微观结构、矿物学性能及热湿物理性能参数进行研究,揭示了不同加筋纤维对地仗层材料热湿物性参数的影响规律;对热质迁移模型进行模拟求解,与现场实测得到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进而探明了地仗层及围岩层内的热质迁移特性,揭示了热湿作用下两种主要盐分的相变对地仗层的破坏机理;最后基于单因子灵敏度分析,识别出了不同环境温湿度边界条件及地仗层材料热湿物理性能参数受到扰动时对热湿耦合模型计算结果的影响,揭示了模型相关因素对湿分和热量传递造成的影响,探讨热-湿-盐三者互相影响下的洞窟温湿度控制阈值。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首先,为明确地仗层及围岩层内热湿耦合迁移机理,基于对传热传质迁移基本理论的分析和研究,建立了考虑裂隙水相变的具有洞窟应用特点的地仗层及围岩层热湿耦合传递模型,该模型以温度梯度和水蒸气分压力梯度为驱动势,并给出了相应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方程中各系数的物理意义明确,便于确定。该模型将材料内部的湿传递过程统一为以水蒸气分压力为驱动势的表达形式,考虑裂隙水相变的影响,基于经典蒸发-凝结理论给出了裂隙水相变的湿流量以及由此引起的相变热的计算公式;并构建了描述窟内空气热湿平衡的方程组,重点研究了洞窟壁画表面蒸发率的计算方法,给出了地仗层表面吸放湿量的计算公式。第二,为解决热湿耦合模型参数缺失的问题,首次对不同加筋纤维的地仗层材料试样的热湿物理性能进行了实验室测试和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由不同纤维加筋的地仗层材料的热性能差异较小,而湿性能相差较大。比较而言,含有棉纤维的地仗层对热量的传递性能较弱,对热量的储存性能较强,对水蒸气的传递能力和储存能力较弱。含棉地仗层这种较弱的湿分传导能力可以降低湿分在材料中的传递速率,减缓盐分随着水分传递到壁画表面的速率。第三,为了揭示莫高窟地仗层内的热湿耦合传递规律,利用MATLAB软件编程对热湿耦合传递模型进行求解,将数值模拟结果与108窟西壁的现场实测结果对比,考虑到模型简化假设,两者具有较好的吻合度;结果表明,洞窟地仗层及围岩层内的热湿传递过程是周期性非稳态变化的,各点处的温度变化和相对湿度变化均呈现类正弦曲线的变化规律,并且随着深度的增加,传递波呈现波幅衰减和相位延迟的现象,各点处的热流密度和湿通量也随着时间发生变化。根据其内部热湿传递性能及规律,可以将壁体分为热湿Ⅰ区、热湿Ⅱ区、热湿Ⅲ区、热湿Ⅳ区和热湿Ⅴ区。第四,基于对地仗层内部热湿规律和传递特性的动态分析,结合盐分的相变规律,揭示了热湿作用下Na Cl和Na2SO4的相变对地仗层的破坏机理。结果表明,Na Cl潮解发生在相对湿度RHi高于潮解临界湿度的区间,在地仗层中造成的破坏主要是由于溶解度对温度敏感造成的;Na2SO4对地仗层的破坏主要是由于水分溶解了盐分形成的溶液,在热湿作用下向地仗层内迁移,在迁移过程中遇到相对湿度下降,溶液失水析出十水硫酸钠晶体,随着相对湿度继续下降,晶体又脱水形成粉末状无水芒硝。经过长时间热湿作用的积累,最终对地仗层造成结构性破坏,热量和湿分的耦合作用在盐害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推动力的作用。第五,为了明确不同的环境温湿度边界条件及地仗层材料性能参数受到扰动时对热湿耦合模型计算结果的影响,采用单因子敏感性分析方法,识别并量化了输入模型方程的各相关参数对模型结果影响的重要性程度。结果表明,环境参数的变化是影响地仗层内热湿状况的最敏感因素,其次是地仗层材料的湿性能,而热性能的敏感性较低。当改变窟内空气的环境温湿度变化后,地仗层内的热湿分布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最后,探讨得出热-湿-盐三者互相影响下的洞窟温湿度控制阈值:当窟内空气相对湿度不超过62%,空气温度变化区间为4~12℃时Na Cl和Na2SO4两种盐分的相态稳定。
其他文献
荧光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例如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防伪标志、生物检测中的荧光探针以及荧光在生物成像方面的应用等。因此,为了适应各种各样的应用场景,人们发展了越来越多的荧光材料。自2001年唐本忠等人发现聚集诱导发光(AIE)效应以来,由于AIE荧光分子在聚集状态下具有强烈的荧光信号、大的斯托克位移、出色的光稳定性以及低的信噪比等优势,突破了传统荧光分子聚集淬灭(ACQ)的缺陷,因此基于AIE分子的荧光
学位
近年来,随着通信、传感器、互联网和机器视觉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大量智能体通过相互协作完成民用和军用的任务成为了可能。与单个智能体相比,多智能体系统能够大大提高作业效率和降低成本。基于此,多智能体系统协同控制的研究得到了飞速发展,并且被广泛应用于无人车/机编队、多导弹协同攻击、智能交通、传感器网络等领域。本论文针对网络环境下的多智能体系统协同控制存在时变时延、系统参数不确定性、外界扰动以及故障估计等问
学位
“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和“疟疾”(Malaria)属于世界性医学难题。目前,关于AD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用于治疗AD的药物仅限七种(FDA批准6种,NMPA批准1种),但都不能阻止AD的进程。另外,随着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素类药物及其伴侣药物的耐药性产生,极大威胁了全球对疟疾的控制。本论文设计合成了系列N4配位喹啉类小分子螯合剂,并深入研究其抗AD氧化应激和抗
学位
随着信息交互的日益频繁,产品的安全通信和认证正受到严重的安全威胁。假冒伪劣产品给人类社会的许多方面带来了无法承受的损失,如健康,金融,贸易,物联网等。因此,在需要被保护的产品包装上添加防伪标签成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传统上,防伪技术都是通过创建和使用由确定过程生成的标签来保护产品,如全息图案、水印、图形条形码和防伪油墨。但是,基于目前具备的防伪技术还存在着许多缺陷与挑战,例如易于被伪造、缺乏相关的技
学位
核酸是生物体中重要的遗传物质,在生命活动中发挥许多重要作用。除了双螺旋DNA结构外,核酸还具有三链、交叉十字链、G-四链体等非典型的各种高级结构。这些结构在调节细胞活动中具有某些独特的功能,但大多数与这类非典型核酸结构相关的生物机制尚未完全了解。因此,在体内实时识别任何高阶的DNA结构,如G-四链体DNA,通过监测它们的结构动力学和研究它们在活细胞中的生物活性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人类端粒末端存
学位
白光二极管(w-LED)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技术和成本优势,使近红外LED(pc-NIR-LED)光源相对于现有的近红外光源,具有成本低、结构简单、高光效、寿命长等优点。紫外(UV)或蓝光芯片激发荧光粉实现宽带pc-NIR-LED的策略是新型近红外光源的理想选择。因此开发具有宽带发光的荧光粉来实现pc-NIR-LED光源变得极为迫切。针对拓宽近红外光荧光粉发射波段和带宽的目标,选择过渡金属Ni离子作为
学位
锌空气电池是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能源技术,其空气正极发生的氧还原和氧析出反应分别对应电池的放电和充电过程,而氧还原和氧析出反应涉及复杂的四电子反应过程,其缓慢的反应动力学增大了电池的电化学极化,降低了锌空气电池的性能。因此,探索高效益,高活性的氧气电催化剂是实现高性能锌空气电池的关键。储量丰厚,成本低廉,协同效应强,催化活性高的镍铁基催化剂可以有效地催化空气正极的氧还原和氧析出反应。然而镍铁基材料的
学位
精准和超快的离子选择性分离技术可应用于水纯化脱盐、离子萃取、有价离子回收及新能源等相关领域,对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开发具有特定分离功能的膜材料,对实现不同的混合离子体系的有效分离具有重要价值。超薄二维纳米材料因其比表面积大、机械性能好、成膜性好等优点而成为一种理想的分离膜材料。基于二维纳米片层层堆叠、有序组装而形成的二维层状膜在受限纳米通道内表现出与传统分离膜迥异的传质分离机理,能
学位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是大气环境中细颗粒物和臭氧的关键前体物,其有效控制对于我国大气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具有重要意义。在诸多末端治理技术中,低温等离子(NTP)具有可随时开启/关闭、常温常压运行、成本低、阻力小、工艺流程简单等特点,在处理低浓度、多组分工业VOCs废气方面极具潜力。然而,现有NTP技术存在矿化率低、副产物多和能量效率低等问题,难以满足日趋严格的工业VOCs废气净化要求。为此,本
学位
随着无线移动通信、智能传感和集成芯片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交互变得高效便捷,作为能够利用信息交互完成协作任务的多智能体系统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并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海底探索和智能电网等领域。通过局部信息交互完成单个个体无法完成的复杂任务以实现整体工作能力的跃升,多智能体系统分布式协同控制技术是未来军事民用领域提高生产生活效率的重要保障,也是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的关键基础。受实际工程系统动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