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从面具(Mask)这一概念出发,探讨让·斯塔罗宾斯基的批评实践。 在《波佩的面纱》、《批评的关系》、《文学》等文章中,斯塔罗宾斯基集中提出了自己的批评理论:文本是经过作家精心伪装的面具。通过对面具的形式分析和自由思考,批评家深入到作家的意识结构中,寻找出作家感知世界、自我、自我和世界关系的独特方式。 斯塔罗宾斯基认同弗洛伊德关于人格分裂的观点。在斯塔罗宾斯基看来,面具产生于人格的分裂,它是自我在本我和超我之间寻求平衡的产物。就文学而言,即便是在幻想中,作家的本我在超我的监控下也无法得到完全自由的显现。因此,作家必须要借助于各种伪装和投射,才能使欲望得到间接的满足。 但与弗洛伊德不同,斯塔罗宾斯基提出要在阅读和分析文本的基础上,研究作品中的内在主体。精神分析对于斯塔罗宾斯基来说,只是深入理解作者的方法,而非目的。他不像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批评,有一个普遍化的模式和结论,而是更强调作者“这一个”特殊性。 斯塔罗宾斯基从卢梭创作自传的急迫性和反复性出发,分析卢梭的内在矛盾之处,进而深入到卢梭的意识结构中。卢梭感知世界的方式是被动的。他没有选择的自由,所以他无需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卢梭的焦虑表面上针对的是外在的敌意,但根源却来自于他内心的分裂。外在的敌意不过是他内心的投射。早在卢梭童年时期,日内瓦禁欲主义道德观念就已经注入,并内化成为他意识的一部分。在欲望和禁欲的双重胁迫下,卢梭创造出他的面具。通过自传写作,重新对过去和自我进行解释,把自己塑造成为命运的被动承受者,以证明自己的清白。通过对卢梭面具及其形成原因的分析,斯塔罗宾斯基展示出了卢梭“这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