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让·斯塔罗宾斯基的面具概念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peip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从面具(Mask)这一概念出发,探讨让·斯塔罗宾斯基的批评实践。  在《波佩的面纱》、《批评的关系》、《文学》等文章中,斯塔罗宾斯基集中提出了自己的批评理论:文本是经过作家精心伪装的面具。通过对面具的形式分析和自由思考,批评家深入到作家的意识结构中,寻找出作家感知世界、自我、自我和世界关系的独特方式。  斯塔罗宾斯基认同弗洛伊德关于人格分裂的观点。在斯塔罗宾斯基看来,面具产生于人格的分裂,它是自我在本我和超我之间寻求平衡的产物。就文学而言,即便是在幻想中,作家的本我在超我的监控下也无法得到完全自由的显现。因此,作家必须要借助于各种伪装和投射,才能使欲望得到间接的满足。  但与弗洛伊德不同,斯塔罗宾斯基提出要在阅读和分析文本的基础上,研究作品中的内在主体。精神分析对于斯塔罗宾斯基来说,只是深入理解作者的方法,而非目的。他不像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批评,有一个普遍化的模式和结论,而是更强调作者“这一个”特殊性。  斯塔罗宾斯基从卢梭创作自传的急迫性和反复性出发,分析卢梭的内在矛盾之处,进而深入到卢梭的意识结构中。卢梭感知世界的方式是被动的。他没有选择的自由,所以他无需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卢梭的焦虑表面上针对的是外在的敌意,但根源却来自于他内心的分裂。外在的敌意不过是他内心的投射。早在卢梭童年时期,日内瓦禁欲主义道德观念就已经注入,并内化成为他意识的一部分。在欲望和禁欲的双重胁迫下,卢梭创造出他的面具。通过自传写作,重新对过去和自我进行解释,把自己塑造成为命运的被动承受者,以证明自己的清白。通过对卢梭面具及其形成原因的分析,斯塔罗宾斯基展示出了卢梭“这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
其他文献
《CJK编码字符集》是当今通用性最强的国际性汉字编码字符集,其本身是开放多元的,目前仍在不断扩展补充汉字编码,但是CJK的收字原则及收字状况是客观的,存在收字不全、系统性不强
学位
本文以若然义情态词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描述几个若然义情态词的词汇化和语法化过程,分析和证明其词汇化、语法化过程的动因和机制,进而总结出这一类情态词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共性与
欧阳修一生现存的墓志铭共72篇,约占其文章总量的十分之一。本文将在大致梳理墓志铭这种文体发展的基础上,分析欧阳修墓志铭创作的成就、在墓志铭发展史上的贡献,探讨欧阳修重视
清代中叶女性文学的发展达到了高潮,其中重要的体现就是碧城仙馆女弟子文学社团。碧城仙馆女弟子是清代嘉道年间江南一带聚集在文士陈文述门下的女性文人群体。“碧城仙馆”是
元嘉时期中国诗歌出现一大转变,“元嘉三大家”诗歌作品的风格差异较大,三位诗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接受情况各不相同。明代学术争鸣激烈,对“元嘉三大家”诗歌的接受也呈现出新特
本文在何九盈先生提出的“散点多线式”语音史框架理论指导下,以《春秋》三传经文异文为研究材料,寻求先秦後期的方音线索,探讨上古方音演燮的音理规律。  对《春秋》三传经文
本论文通过对前人字表资料的重新整理,总结出甲骨文、春秋金文、小篆、隶书四阶段的汉字基础构件,对不同历史阶段的基础构件进行比较,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汉字基础构件变化的原
为研究不同品种谷子抗低氮胁迫能力,以12个品种谷子幼苗为试验材料,分别用氮浓度为5.0mmol/L和0.1mmol/L的营养液浇灌对照组与低氮组,在蛭石中培养1个月后测量苗高、根长、生
本文以明末清初的李玉史剧为研究对象,从其内女性角色"走进历史空间"这一视角切入,来解读其中的女性形象的群体特征与含蕴情志。通过性别视角来研讨男性书写下的历史主题,这里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