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016年中国境内雅鲁藏布江流域冰川变化研究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mu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十年来随着气候持续变暖,全球山地冰川普遍加速退缩。青藏高原作为“世界第三极”发育有除南北极以外最为密集的山地冰川,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十分显著。雅鲁藏布江作为青藏高原主要河流之一,是我国外流河中发育冰川规模最大的河流,也是我国海洋型冰川的主要分布地区,流域内的冰川变化对南亚地区的水资源供给、生态环境平衡、防灾减灾乃至社会经济发展都有重大影响。然而,由于自然环境和数据资料等因素的限制,该地区现有的冰川编目资料存在获取时间跨度大、覆盖范围不完整、解译标准不一致等诸多问题,使得基于这些编目的冰川变化研究存在较大的偏差和争议。因此,完善该地区的冰川编目资料并在此基础上探究近几十年冰川变化状况具有极大地现实和科学意义。本研究基于172景Landsat TM/ETM+/OLI遥感影像,通过目视解译并参考高精度Google Earth影像和雷达干涉失相干影像提取了2000年、2016年两个时期中国境内雅鲁藏布江流域的冰川边界,完成两期冰川编目。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还提取了部分冰川集中分布区的2020年冰川边界。在新的冰川编目的基础上,本研究对雅鲁藏布江流域2000-2016年间的冰川面积变化特征和1960s-2020年特定研究区域的冰川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利用SRTM DEM和Tan DEM数据集通过大地测量学方法估算了2000-2014年间雅鲁藏布江流域冰川表面高程变化与物质平衡状况;使用37个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和数据产品分析了雅鲁藏布江流域1981-2016年的气温和降水变化趋势,探讨了该流域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状况。主要结论如下:(1)2016年中国境内雅鲁藏布江流域内分布有冰川11961条,总面积8792.21±375.83 km2,其中海洋型冰川6946条,面积5521.98 km2,大陆型冰川5015条,面积3270.23 km2。由于气候和地形条件不同,雅鲁藏布江冰川分布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性。受孟加拉湾暖湿气流和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地形逐渐抬升的影响,流域山系中南坡地区发育冰川多于北坡,越接近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冰川发育越密集。各子流域中,大拐弯附近的易贡藏布流域冰川数量和面积最大,分别占流域整体的29.79%和33.56%。2000-2016年间雅鲁藏布江流域内冰川面积减少了907.15±243.64 km2,占2000年冰川面积的9.35±2.51%,年均萎缩率为0.58±0.16%a-1,海洋型冰川和大陆型冰川的面积萎缩量分别占63.56%、36.44%,表明2000年以来雅鲁藏布江流域冰川呈萎缩状态。冰川面积萎缩幅度随着冰川规模的增大和海拔的升高而逐渐减小,偏东北朝向的冰川面积萎缩程度最大。在空间分布上,雅鲁藏布江北岸冰川萎缩速率高于南岸,流域西部冰川萎缩速率高于东部。对部分冰川集中分布区的监测结果表明,1960s年以来流域内冰川呈加速萎缩趋势。(2)2000-2014年雅鲁藏布江流域冰川物质呈亏损状态,冰川表面高程降低的平均速率为0.79±0.32 m a-1,物质平衡水平为-0.62±0.28 m w.e.a-1。其中,海洋型冰川表面高程降低速率为0.87±0.33 m a-1,大陆型冰川表面高程降低速率为0.73±0.32 m a-1。随着海拔升高,流域内冰川表面高程降低速率趋于减小,在4000-4200 m高程范围内冰面高程降低速率最快,为1.42 m a-1。在空间分布上,除东南地区的察隅河流域(冰面高程降低速率为1.04±0.36 m a-1)外,雅鲁藏布江流域冰川整体的表面高程降低速率自西向东减小。(3)1981年以来,雅鲁藏布江流域气温持续快速上升,降水量则先缓慢增加后又减少,导致流域内冰川面积萎缩和物质亏损。由于流域内气温持续上升,而降水变化却存在较大的变率和不确定性,因此在冰川变化中气温上升占据主导因素。在整体上,雅鲁藏布江北岸升温速率高于南岸,西段高于东段,低海拔地区高于高海拔地区,导致流域西段和低海拔地区冰川退缩更为显著,而部分地区冰川物质亏损较小则主要与冰川分布规模较小、海拔较高有关。
其他文献
2019年以来,慈溪市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牢固树立"亩均论英雄"理念,做好"统筹引导、做精增量、做活存量"三篇文章,优化土地配置和利用效益,全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近年来,慈溪市工业用地供给占建设用地总量维持在40%左右水平,居全省前列;2019年前三季度,慈溪市完成工业投资60.06亿元,同比增长15.5%,完成技改投资45.38亿元,同比增长8.3%,技改
期刊
云南地区的关山生物群产自寒武系第二统第四阶乌龙箐组,是一个典型的布尔吉斯页岩型生物群。关山生物群时代稍晚于寒武纪第二世第三期的澄江生物群和寒武纪苗岭世乌溜期的布尔吉斯生物群,填补了“澄江生物群”与“布尔吉斯生物群”两大著名特异埋藏生物群之间的演化鸿沟。关山生物群中产出有大量的古生物化石,为早期生命起源与演化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材料。在关山生物群众多种类的节肢动物中,以三叶虫数量最为繁盛,且属种多
全氮化合物是一种新型的高能量密度材料,如果研制成功将会在火箭推进剂、烟火剂、炸药等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所以对于它的研究是当代研究的热点之一。合格的高能量密度材料通常满足高放热性和高稳定性两个要求。首先,高放热性的含义是化合物在分解时可以释放出大量的热,而全氮化合物一般都满足这个条件。其次,高稳定性就是化合物具有良好的动力学稳定性。但是能释放出大量热的化合物通常在动力学时是不稳定的,全氮化合物也是如
近年来,在北秦岭构造带西部乃至西秦岭地区陆续报道了晚中生代的花岗岩以及火山岩,这些岩浆活动的规模、成因、源区性质以及受何构造体系影响,直接涉及秦岭造山带晚中生代以来演化的动力学背景;为此,本文选择翠华山和牧护关岩体为研究对象,开展其成因、源区及形成背景研究。翠华山位于北秦岭构造带中段,具有原地或半原地花岗岩侵位特征,LA-ICP 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主体粗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形成年龄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热演化史研究已有近50年的历史,而对于盆地北部伊盟隆起的研究仍需要进一步加强。中生代以来,伊盟隆起发生了多次构造活动,对地表岩石圈的影响深远,同时也对油气资源的运移、成藏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因此,对伊盟隆起构造热演化史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地质意义。从现今地温场方面入手,对生产资料较全面的井,测试其部分岩心的生热率、热导率等物理性质,进而恢复伊盟隆起区现今地温梯度及大地热流。结果显示伊
祁连造山带是横贯我国东西的中央造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华北克拉通东部的阿拉善地块和柴达木地块之间,经历了复杂的前寒武纪地质演化过程。祁连造山带通常被划分为:北祁连、中祁连和南祁连构造带。在祁连造山带内,前寒武纪浅变质碎屑沉积地层广泛分布,其形成时代和物质源区存在不同认识,制约了这三个构造带块体属性的恢复和构造演化历史的对比研究,阻碍了祁连造山带前寒武纪构造演化过程的深入探讨。对此,本论文对祁连山
双瓣壳类节肢动物在全球寒武纪海洋中广泛分布,是寒武纪时期布尔吉斯页岩型化石生物群的重要组成类群和典型代表。它们的起源、演化及生态学研究是对早期后生动物演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详细描述了峡东地区寒武系第二统第三阶水井沱组下段两种双瓣壳类节肢动物,双刺小木舟虫Caudicaella bispinata comb.nov.和宏大孙氏虫Sunella grandis。新属主要以壳瓣前背角出一条从基刺延申至
寒武纪第三期云南澄江生物群中,保存了大量精美的软躯体动物化石,其代表了寒武纪大爆发的主幕。澄江生物群迄今为止,已发现逾280个物种,包括基础动物、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其中的古虫动物是最原始的后口动物,它的躯体为两分,前体具有五对鳃裂,后体为具有游泳功能的尾部。古虫动物门的发现是在澄江生物群的研究成果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已发现并报道的古虫动物门有2纲(古虫纲和异形虫纲),10属,
二叠纪瓜德鲁普世-乐平世之交的界线(Guadalupian-Lopingian Boundary,简称GLB)被认为是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的第一幕,大量?类有孔虫以及浅水生物遭到灭绝,事件之后吴家坪期主要底栖有孔虫的摄食方式、生活位置等生态习性发生了改变。四川盆地作为扬子地台的一部分,发育相对完整的二叠系海相碳酸盐岩系,是研究该界线事件的理想场所。论文以川东地区两条野外剖面(四川广安华蓥山二崖剖面和
近些年来,在青藏高原快速升温的背景下,藏北高原内流区内的冰川与湖泊均呈现加速变化趋势,对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与生产安全带来了若干潜在风险。虽然已有研究针对内流区内的单个或几个湖泊定量分析了湖泊水量平衡的主要影响因素,但整体流域尺度上的冰川变化及其对湖泊水量变化的贡献程度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结果。因此,本研究分析了2000-2016年藏北高原内流区冰川的面积与表面高程变化的时空格局特征,定性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