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氢贮存绝热系统的热力学优化与实验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fc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氢具有无毒、无污染、能量密度高、来源广泛等优点,在新能源汽车和航天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氢能利用的一个很大局限是氢的高效贮存。相较于其他贮存方式,液氢贮存具有能量密度高和安全的优势。由于沸点低、易蒸发的特点,液氢贮存对贮箱的绝热系统提出了严苛的要求。目前,应用于液氢贮存的绝热材料主要有泡沫绝热(SOFI)、多层绝热(MLI)和变密度多层绝热(VDMLI),此外空心玻璃微球(HGMs)近年来也受到重视。在载人登月、深空探测等活动中,对液氢在轨贮存时间提出了更长要求,伴随着低温制冷机技术的不断发展,零蒸发贮存的相关研究也成为本领域的热点。
  本文以液氢的高效贮存为背景,针对其低温绝热系统中的泡沫绝热、多层绝热、冷屏绝热等被动绝热技术和以小型低温制冷机为核心的主动制冷技术等关键科学问题,开展了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实验验证相结合的研究,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
  针对液氢长期贮存的需求,对液氢贮存复合绝热系统(SOFI、MLI、VDMLI和VCS)进行了热力学建模,对复合绝热系统的绝热性能和流体贮存效果进行了预测和优化:(1)阐明了SOFI和MLI/VDMLI的耦合匹配方法,能够有助于地面和在轨状态绝热系统的设计;(2)对自蒸发冷屏进行了热力学优化,对其绝热性能进行了定量分析,解释了自蒸发冷屏应用于液氢贮存时绝热效果的热力学极限;(3)对比了自蒸发冷屏对MLI和VDMLI的不同影响,揭示并解释了自蒸发冷屏与VDMLI相互促进的现象,特别探究了真空失效等恶劣工况下复合绝热系统的安全性问题;(4)针对包含自蒸发冷屏的复合绝热系统,定量分析了不同因素(MLI参数、冷热边界温度和真空度等)对其绝热性能的影响。
  搭建了低温贮箱蒸发量测试装置,基于55L贮箱,以液氮为测试工质,开展了低温液体贮存复合绝热系统的蒸发量长期稳态实验:(1)采用SOFI和MLI组成的复合绝热系统,分别测试了其在高真空和大气压下绝热性能,证实了该复合绝热系统满足在轨和地面阶段的基本要求(绝热性能和安全性);(2)采用加工预制模块的方式,针对MLI与VDMLI的绝热性能开展了对照实验,VDMLI获得了较好的绝热性能;(3)设计并制造了一款冷屏(铜屏+铜管),安装在SOFI+MLI复合绝热系统中,测试了自蒸发冷屏的效果,结果显示,该冷屏能够有效回收贮箱蒸发气体的显热冷量,使得贮箱漏热量显著降低(12%~14%)。
  针对液氢零蒸发贮存的需求,设计了一套基于制冷机和冷屏的零蒸发系统。考虑到低温制冷机工作温度越高效率越高的工作特性,提出在液氢贮箱外绝热层中安装一冷屏,自制冷机中间级获得冷量,使得进入贮箱漏热量减少,由此实现制冷机功耗的降低。针对该系统,完成了热力学建模,揭示了该系统在降低制冷机功耗方面的潜力。通过对冷屏参数、制冷机运行参数进行了耦合优化,初步核算可降低制冷机功耗60%以上。该系统在减少制冷机功耗,降低制冷机体积和重量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有利于未来的空间应用。
  搭建了一套基于30L储罐和脉冲管制冷机的零蒸发实验装置。首先,测试了30L储罐的静态热力学性能(漏热量,自增压特性),然后测试了脉冲管制冷机的冷量输出特性;开展了液氮零蒸发稳压实验和液氮过冷贮存实验,验证了无损贮存和压力控制的效果,获得了不同贮存参数下制冷机的工作特点;最后对比了制冷机连续工作和间歇工作等不同工作策略,对制冷机功耗和零蒸发贮存效果的影响。对制冷机功耗进行了系统优化,分析了贮存过程中的热分层现象、制冷机附加热问题对长期贮存的影响。
  在热力学模型优化和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两种复合绝热系统,以适应不同场景下的液氢贮存:(1)基于空心玻璃微球(HGMs)和自蒸发冷屏(VCS)的复合绝热系统:通过对储罐排出的低温氢气显热冷量的回收,相比原HGMs性能大幅提升,同时保留其安装维护简易的特点,能够应用于地面大型液氢贮存。通过热力学建模和优化计算,该“HGMs+VCS”系统可比HGMs绝热性能提升50%~70%。(2)基于热声制冷机和冷屏的液氢贮存绝热系统:储罐内蒸发氢气流经冷屏(流动过程中其显热冷量被冷屏回收,VCS),然后进入燃烧室,氢气燃烧产生的热量驱动热声制冷机工作,制冷机冷量通过低温换热器传给冷屏(TRS)。该复合绝热系统可以回收储罐蒸发低温氢气的显热和燃烧热,从而降低液氢蒸发损耗。该复合绝热系统应用于液氢的长期贮存,无需额外电力供应,不向外部环境排放氢气,实现环保,安全贮存。通过热力学建模和优化计算,对比了对SOFI、HGMs和MLI不同影响,该复合系统可比原系统降低80%~90%的氢蒸发损耗。
  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归纳了本文工作的创新点,指出了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并对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
其他文献
温度是一个基本的物理量,几乎所有的科学研究及生产生活过程都和温度密切相关。准确地测量和控制温度,对于获得准确的科研数据、保障基础研究和技术进步是十分重要的。与常温下的温度测量相比,低温下的温度测量要求更为严格。低温下的温度测量影响因素众多,如温度计的测量引线导热、辐射换热、测量引线焦耳热和温度计的自热效应等,对测量结果的精确度影响很大。由于测量过程影响因素众多,被测量的真值难以确定,导致了测量结果
学位
液氮和液氧作为最常见的低温介质在低温工程、食品保鲜、航空航天、医疗卫生等领域有着广泛而重要的需求。二者大规模供应可由大型空分装置实现,但在小规模、高频次以及偏远地区或野外环境下使用,就存在来源受限、储运不便、价格高昂等诸多困难。因此研制小型可移动氮氧液化装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多元混合工质节流(MRJT)制冷技术在微小型系统中实现了氮气/氧气的高效分布式冷却液化,围绕制冷循环优选、MRJT
超导磁体的绝缘结构起到了支撑、导热以及绝缘的重要作用,因此超导磁体绝缘材料除具有良好的低温力学性能以及较高的低温导热率之外,还要求其具有可靠的绝缘性能。电绝缘性能参数中介电强度和沿面闪络特性是描述材料绝缘性能优异的重要指标,成为超导磁体高电压绝缘系统设计的科学依据。然而低温环境下绝缘材料的电绝缘特性与室温环境下相比存在着一定差异。为了保障低温环境下超导磁体绝缘结构的可靠性,将现有的绝缘材料应用与超
学位
一体式再生燃料电池基于一个电池单体既能实现燃料电池模式对外发电,又能实现电解池模式对外储能。这一双功能特性使其质量轻、体积小、结构紧凑、具有较高的比功率和比能量密度,相比于其他形式的再生燃料电池其在航空航天领域近年来备受重视。模式切换是实现一体式再生燃料电池工作于燃料电池或电解池模式的必经过程。电、物料以及电化学反应的切换与一体式再生燃料电池模式切换过程同步进行,由此导致电池内复杂变化的传热传质过
一体式再生燃料电池在同一电池内交替完成水电解和燃料电池发电两种功能。在运行电解池模式时,外部电源提供电能,水作为反应物,经过电化学反应分别在氢氧电极生成氢气和氧气,利用氢气进行储能;在运行燃料电池模式时,储存的氢氧气体作为反应物向电池供给,经过电化学反应向外部输出电能,并在氧电极一侧生成水。在同一电池内交替运行两种模式,两种模式之间相互切换不可避免,两种不同的工作条件造成模式切换过程内部发生复杂的
在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吸收式制冷/热泵系统由于具有节能环保的优势,曰益受到重视。但传统的吸收工质对具有腐蚀、结晶、精馏等问题,探索更适合的工质对一直是此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研究针对可用于吸收式制冷系统的离子液体型工质对,首先从已有的文献资料对各种离子液体型工质对物性对比以进行初步筛选,再从实际应用的可行性方面进行分析,在实验室原有的静态吸收池的基础上对系统进行设计与重建,并应用微载荷传
生物质能作为可再生能源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高效利用生物质能也成为各国学者的研究重点。由于生物质燃料具有固定碳含量低、热值低等缺点,通过烘焙预处理方式是提高生物质能量密度的重要技术措施。本文选取花生壳、锯末和竹子作为原料,首先通过不同烘焙条件的烘焙预处理,研究烘焙条件对生物质成分、质量产率、能量产率等燃料特性的影响,然后利用热重分析仪对烘焙生物质的水蒸气热解气化特性研究并计算化学反应动力学参数,最后
可再生能源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其在环境保护、保障能源安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大意义,但可再生能源固有的间歇性和波动性制约着其大规模入网利用。储能技术既可缓冲风电、光伏等不稳定的功率,也可实现能量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转移,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储能类型众多、特性各异,单一的储能无法较好地同时满足技术性和经济性的要求。因此,将不同类型的储能集成利用,既能发挥每种储能的优势,又能弥补其在其他方
余热利用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可以提高能源的整体利用率,促进节能减排,有效降低成本。氨水吸收式制冷系统作为一种能以中低温区热量驱动同时输出低于0℃冷量的系统,可以在许多工业领域中应用。但作为吸收式制冷系统,它存在一个最低发生温度,当热源低于该温度,系统则无法正常工作。这就限制了系统的余热利用率,不利于系统回收更低温区的热量。现有针对该问题的改进研究大多以双级氨水吸收式制冷系统展开,但双级系统增加了一对
小型液氦温区制冷机在红外探测、低温物理、低温医学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研究液氦温区制冷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小型液氦温区制冷机主要包括:G-M制冷机,G-M型脉冲管制冷机和Stirling型脉冲管制冷机。其中,G-M或者G-M型脉冲管制冷机运行频率低,发展成熟,已经获得商业化应用,但其采用有阀压缩机驱动,存在内禀的不可逆损失,整机效率低,且体积大,这些缺点限制了其应用范围。多级Stirling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