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医疗保障模式的保障效果和管理效率比较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Q03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界上不同的国家都建立了适用于本土的医疗保障制度,并且大部分国家每年在医疗卫生相关领域都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OECD官网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OECD国家人均医疗卫生支出高达4224.1美元,2009-2019年仅十年间OECD国家人均医疗卫生支出上涨30%。然而,各国不断增加的医疗卫生财政投入带来的效果却大相径庭。以商业医疗保险为主导的美国为例,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美国医疗卫生财政支出高达3.2万亿美元,其中医疗卫生支出占GDP比例达到18%。美国的医疗技术在当今世界也属于能跻身前列的水平,但从产出的角度来看,美国医疗保障模式效率并不如人意。一是从人均预期寿命角度看,自2007-2016年以来,美国人均预期寿命一直在78.1-78.7岁之间上下波动,相比较其他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处于最低行列。二看医疗费用负担是否有效减轻,2017年美国人均医疗卫生费用高达10000美元,人均医疗卫生费用相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排到第一位。三看基本医疗保障覆盖率,真正意义上来说美国公共医疗保障覆盖率仅有35.9%,即使加上参加商业医疗保险的人群,其医保覆盖范围也较有限。2018年特朗普政府上台以后,废除了平价医疗法案导致美国无医保人群比例上升至8.5%,约2750万人。人们希望通过加大医疗卫生财政投入,获得与之相匹配的医疗服务。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例如高额的医疗费用降低了卫生服务可及性、医患之间信息不对称进而引发道德风险、医疗卫生技术人员专业性不够等等,这些原因不仅会造成医疗资源浪费,还会降低效率,甚至会使医疗保障模式的保障效果大打折扣。通过多角度去评估不同医疗保障模式的保障效果和运行效率,不仅能够给世界各国“令人头疼”的医改提供丰富的经验,对于民生的改善也有着积极的意义。对比不同医疗保障模式的保障效果和管理效率,能够直观的分析出不同医疗保障模式的优势与不足。本文针对于四种典型医疗保障制度保障效果的分析,从多个维度出发选取若干指标,同时运用层次分析法为不同国家评分,让综合保障效果能够量化以便于比较。管理效率的测评不同于保障效果,主要从投入-产出的角度(DEA模型)去测评不同国家的医疗保障模式的管理效率,再运用实证模型找出影响效率高低的因素。通过这两个步骤完成对国外医疗保障模式的保障效果和发展效率的评估,可以为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各章节内容以及主要观点如下:第一章是导论。导论中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文献综述和创新点和难点。为论文的展开提供全面、系统的框架。针对国际上典型医疗保障模式的保障效果和发展效率比较结果为重要参考对象,重点关注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如何进行优化改革。国内外的文献综述的归纳总结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重点展开:一是从医疗保障制度影响群体健康的角度。二是医疗保障制度与经济类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三是医疗保障制度的开展能够倒逼政府主动平衡区域间卫生资源配置差异,促进社会公平。四是分析国内外学者研究医疗保障制度效率或效果的实证研究方法。总体来看,现有文献对国际上不同医保模式的保障效果和管理效率进行比较和系统研究的还很少,但这些文献和研究方法为本文的选题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第二章主要探讨了医疗保障制度的保障效果和效率研究的理论依据。医疗保障制度的保障效果源自于其主要保障功能,即健康保障功能、经济补偿功能、推动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缩小区域医疗资源配置差异。本章第二、三节主要叙述医疗保障制度的经济学理论和效率理论。主要针对本文的管理效率以及效率的评价方法作出界定:一、理论分析层面,采取世卫组织有关卫生系统绩效的评估方法,分成五个层面总体健康状况、人口的健康分布、满足需求的总体水平、满足需求的分配状况,以及财政支出的分布状况。二、实证分析层面,以DEA评价方法为主,认为管理效率是从投入角度出发,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以固定要素投入比例所能达到的理想最小生产成本与实际生产成本的比率。其实质是以投入产出的最终结果进行衡量。这些理论以及评价方法都为后文涉及到指标对比分析和模型分析提供了理论支持。第三章主要较全面地分析和比较了国外四种典型医疗保障模式的特征和保障效果。本章先从制度设计的差异分析了不同医疗保障模式的特征,然后围绕医疗保障制度的保障功能和世卫组织医保绩效评价方法,从健康保障、经济补偿保障、公平性保障和医疗服务可及性保障的角度选择了10个指标分别对比了四种典型的医疗保障模式的保障效果,最后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各项指标进行整合,分析了这四种典型医疗保障模式的综合保障效果。得出以下重要观点:新加坡作为储蓄型医疗保障模式的代表国家,总体的保障效果在四个国家中是最好的;社会医疗保障模式保障效果得分低于储蓄型医疗保障模式,但兼顾了公平与效率;英国的全民医疗保障模式公平性最高、效率性不足,医保与医疗发展的协同性强;美国以商业医疗保险为主的医疗保障体制,有利于促进市场化的医疗行业和健康保险发展,但其整体保障效果最差。第四章则进一步运用实证模型分析了国外四种典型医疗保障模式的管理效率以及效率值的影响因素。首先应用DEA模型测算不同国家医疗保障模式的管理效率,并进行分析比较,再以回归模型找出影响医疗保障模式效率运行高低的外部因素。借鉴本文第三章所分析的关于医疗保障制度的保障效果方面的指标,选择各国人均出生时预期寿命、人口生存率(1-每千人婴儿存活率)为产出指标,人均私人医疗卫生支出、人均政府医疗卫生支出、每千人医生数、每千人护理及助产士人数作为投入指标。回归结果发现: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障模式效率的冲击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强,但前提必须是做好充分的应对;在发达国家高保障水平的基础之上,提高人均医疗保险财政投入和人均床位数,会使医疗保障模式效率降低,当然目前我国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在我国通过适当提高财政投入,还是可以提高医疗保障模式的管理效率;同时商业医疗保险覆盖率的提高会促进医疗保障模式效率提高,但前提是由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第五章是在国外典型医保模式进行全方位分析的基础上,联系中国实际对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保障效果进行了分析评估,并借鉴国外经验政策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优化建议。本章第一节主要分析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保障效果,同样通过多个角度指标进行分析比较,指标与第三章所选取的相同,也将我国部分指标同发达国家进行了对比;第二节在第一节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医疗保障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一节借鉴国际经验为提高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管理效率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如:提高统筹层次,缩小地区间、制度间待遇差距;借鉴美国的管理经验,可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健全多层次商业医疗保险体系,也学习美国DRG医疗支付方式改革;借鉴英国的家庭医生制度管理经验,鼓励居民主动参与健康管理,形成以预防为主的治疗方式理念转变。本文的研究特色和创新点在于:一是对四种典型的国际医疗保障模式的保障效果进行了多视角全方位的比较研究,特别是将现有文献较少比较研究的储蓄型医疗保障模式的代表国家纳入了比较研究范围,该研究视角具有创新性,且更具全面性。二是对影响医保制度管理效率的多种因素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研究发现人口老龄化并不一定必然会降低医疗保障模式的管理效率,并分析了内在原因和应对经验。该研究发现具有重要创新性,对当前处于人口老龄化加速的中国,其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论文不足之处在于,由于本文研究覆盖面比较广泛,涉及到中外医疗保障模式的对比研究部分,还不够深入。
其他文献
本文探討了消費者如何通過兩種不同的渠道來感知品牌個性。它強調品牌個性是化妝品市場中品牌體驗和購買意願的主要決定因素。以法國化妝品品牌為例,因為化妝品是中國最大的市場之一,法國化妝品品牌在中國化妝品市場上佔有最大份額。更准确地说,此次研究的目的是表明品牌个性和品牌体验之间的联系与之前Brakus研究中已经证明的不同,还可以用另一种方式论证。此外,本研究还试图找出品牌个性在中国和法国化妆品市场对线下或
城市形象是大众对城市的整体印象、综合感知和完整评价,即一座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给予公众的综合印象和观感。进入互联网时代,大众对城市形象的评价更大程度上来源于媒介对于城市形象的构建,而短视频作为如今高使用率的新型媒介平台,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极为青睐的社交方式和信息获取渠道,这一新发展也使城市形象传播有了新的时代特征。本研究从成都城市形象传播角度出发,以抖音为例,分析成都城市形象在短
随着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加剧,跨国公司在经济活动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加,这也催生了对外派人员的大量需求,使得人力资源市场中出现了许多组织外派和自发型外派人员。组织外派人员加强了母公司与海外分公司之间的信息交流,而自发型外派人员利用自己更强的跨文化适应性在外派经历中积累自己的职业资本,进而取得职业成功。国外对员工外派的研究已经逐渐成熟,但是在我国,关于外派尤其是自发型外派的研究仍然很少。以往鲜有研究从外
2016年至2020年,我国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生人口和适龄劳动人口的比重逐渐减小,而老年人口的比重却越来越大,我国面临着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这种人口结构的转变对我国养老保险体系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着收不抵支的压力、企(职)业年金和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缓慢,无法为老年人提供更高水平的养老保障需求,社会和个人的养老压力越来越重。为了解决养老问题,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
21世纪以来,在开放经济的背景下,凭借着廉价劳动力、廉价资源和广阔国内市场等资源禀赋优势方面的发挥,中国的经济和对外贸易保持了一段时间的持续扩张与繁荣,然而,随着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外贸增长赖以生存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逆全球化浪潮爆发,原先的数量型外贸扩张模式已经无法维持。与之相对的是,质量效益型增长模式更加具有长期的可持续性,提高出口产品质量能够对一个国家的长期经济增长起到至关重要的
中国资本市场改革不断深入,各种制度不断完善,外资门槛逐步降低,中国资产吸引力增加。根据《中国私人银行发展报告(2020)暨中国财富管理行业风险管理白皮书》称,截至2019年底,中国资产管理规模超过一百万亿元。如此规模的资产仅靠管理者的主观决策显然是不够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采用计算机量化的手段辅助管理是未来资产管理行业发展的趋势。其中,投资组合的构建是资产管理中关键的一环。主流的投资组合模型分
涉及金融市场内资源分配的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波动率的计算,提升波动率预测模型的可靠性至关重要。整个金融体系的关键在于资本市场,学者们一般对更容易观察的股票市场研究更多,其中波动率的预测和风险的识别预测以及管理都是热点问题。在股票市场的非系统性风险中,市场风险是大多数投资者关注的焦点。股票市场的市场风险主要来自金融资产价格波动的不确定性,我们通常以波动性来衡量这种不确定性。但由于微观结构的数据存在
随着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对于企业慈善事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作为市场主体的民营企业的慈善捐赠研究也越来越多。企业捐赠在慈善捐赠中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慈善捐赠事业的重中之重。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存在市场透明度不足的问题,而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推进,私营企业成为了我国经济成分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在发生重大社会事件时,私营企业的企业慈善捐赠也备受社会关注。此外企业家的一般性特征与异质性特征中的政治联系使其肩负
财务风险是企业经营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尤其在深化改革的时期,企业经营面临更严峻的挑战,财务风险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商业信用作为企业重要的经营手段和融资方式,在企业经营中发挥重要作用,会对企业财务风险产生影响。社会信任作为非正式制度的重要部分,也会对企业的行为及经营产生影响。基于此,本文致力于探索商业信用与企业财务风险之间的关系,并考虑社会信任对二者之间关系的影响,以期为企业生产经营决策、财务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兴起,国际贸易格局转变,中国紧跟时代发展趋势,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抓住发展机遇,国内制造业得到迅猛发展。但是受中国发展环境与资源条件的限制、人口红利消失等影响,传统制造业发展受到冲击,致使经济发展增速放缓,下行压力增加。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浪潮说明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已经步入了全新的模式,传统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经济新常态的要求,中国面临着迫切的转变需要─将“中国制造”向“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