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文共分三部分:引论、正文和结语.其中正文部分由五章组成.引论:简单介绍"传播"的概念、传播学的兴起及发展状况,并对于以保种角度对《诗经》进行传播学研究加以说明.第一章:从传播学角度研究《诗经》的意义.主要探讨从传播学角度对《诗经》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因为《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二千余年来,在封建士大夫心目中,其政治风化作用远远超过其本身的艺术价值,如仅从文学角度对其解读,则很难体会历代诠诗者的用心及《诗经》研究的复杂层面.第二章:主要探讨《诗经》形成过程中的一种逆向传播行为:采诗、献诗,这种传播行为是由低阶向高阶的扩散.统治阶级出于巩固政权,谋求长治久安的目的,采取了一套收集民间口传信息的措施,以此来了解民心民意,这决定了这种传播方式的存在.第三章:《诗经》形成后的正向传播活动:统治阶级通过制礼作乐的礼乐文化向贵族及一般民众传播一种"温柔敦厚"的"诗教".因此,《诗经》的传播,成为先秦礼乐文化传播的一种方式.第四章:《诗经》的传者、受者所传递的讯息:"作诗之义"与"传诗之义".其中对于作者来说,其"作诗之义"与"传诗之义"是一致的;而对于不同层次的传者,其"传诗之义"与"作诗之义"往往是不一致的.第五章:《诗经》在先秦时期的传播效果.所谓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者发出信息后,经媒介传至受众而引起受众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的变化,达到传播者的主观目的.对于《诗经》的传播效果,主要从先秦时期上层社会的"赋诗言志"和"引诗言志"、对一般民众所产生的影响、以及通过《诗经》传播对南方楚文化所产生的影响等方面来分析.结语:从采诗、献诗的传播活动,传者、受者之间所传递的"作诗之义"与"传诗之义",以及《诗经》传播所达成的"赋诗言志"、"引诗言志"等效果,对《诗经》在先秦时期的传播学意义及其在形成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传播方式方面的意义进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