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选取单侧第一磨牙缺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T-ScanⅢ咬合分析系统及曲面断层X线片来探讨不同年龄段单侧第一磨牙缺失对患者的咬合接触特征、下颌骨对称性的影响,并探讨咬合接触特征及下颌骨对称性的关系及意义,并比较它们与生理牙合之间的差异性。通过上述的两种研究方法,来探讨不同年龄段单侧第一磨牙缺失对患者咬合接触特征及下颌骨对称性的影响,以期找到单侧第一磨牙缺失对颞下颌关节乃至口颌系统危害的依据,并用来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设计和疗效的评估。方法实验组选取60例患者,患者的单侧第一磨牙缺失,并以缺牙时间不同将实验分为实验组一、实验组二、实验组三。其中实验组一包括20例患者,且在12岁前缺失第一磨牙,实验组二包括20例患者,患者是12~18岁间缺失第一磨牙,实验组三包括20例患者,是在18岁后缺失第一磨牙,实验选取相同例数正常牙合者作为对照组。T-ScanⅢ咬合分析系统记录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牙合力中心距离、闭合时间(下颌从下颌姿势位开始闭合,闭合时间是从上下颌牙第一点接触开始计算至牙尖交错位的时间)、前伸牙合分离时间(指的是下颌从牙尖交错位开始前伸时计时,到仅有前牙接触的时间)、侧方牙合分离时间(下颌从牙尖交错位开始侧向运动时计时,至尖牙保护位的时间)、是否有早接触和牙合干扰,并对两者的结果进行比较。并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曲面断层X线片拍摄,通过曲面断层X线片测量髁突的长度、下颌支的长度、计算下颌骨长度和髁突不对称指数、下颌支不对称指数、下颌骨不对称指数。本实验釆用的统计分析软件是SPSS13.0软件,分别对上述两种实验方法测得的单侧第一磨牙缺失患者和个别正常牙合者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三组实验组中的牙合力中心距离、闭合时间、前伸牙合分离时间、侧方牙合分离时间均大于对照组,统计学分析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实验组所测得的早接触及牙合干扰例数较对照组多,比较两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三组实验组测得髁突的长度、下颌支的长度、下颌骨的长度、髁突不对称指数、下颌支不对称指数与对照组进行统计学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三测得的下颌骨不对称指数与对照组比较未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实验组一和实验组二测得的下颌骨不对称指数与对照组相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三组实验组中单侧第一磨牙缺失患者的咬合接触特征与正常牙合者比较,两者差异显著。实验组中,牙尖交错位时,缺牙侧的牙合力较非缺牙侧偏小,缺牙患者两侧牙合力不平衡,故对两侧的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2.实验组一和实验组二中单侧第一磨牙缺失患者的下颌骨不对称指数与正常牙合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因此,早期单侧第一磨牙缺失患者会对下颌骨形态产生影响,从而早期第一磨牙缺失会影响患者面部形态。3.本实验研究发现,单侧第一磨牙缺失会造成咬合接触特征改变及下颌骨形态改变,且两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4.本实验研究发现单侧第一磨牙缺失会对咀嚼系统产生影响,这可能是造成颞下颌关节乃至口颌系统危害的潜在致病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