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蒙古族牧民现代住居空间形态研究

来源 :北京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dea0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住居学的研究方法,通过资料调研和实地调研对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蒙古族牧民现代住居空间形态进行研究。本论文以草原蒙古族牧民住居的“昨天——今天——明天”为研究纵贯线,分四部分对其“昨天”的住居进行了梳理总结、“今天”的住居进行了分类归纳、“明天”的住居进行了预测判断。其中,“今天”的住居是本论文的研究重点。 第一部分为绪论,为论文研究的铺垫。此部分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范围及相关概念、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 第二部分为国内外典型帐篷住居空间形态,是“昨天”的住居。此部分包括世界典型帐篷住居空间形态、草原蒙古族牧民的传统住居——蒙古包两部分内容。着重对蒙古包的起源、演变、类型做了系统的梳理和总结,通过解析其物质空间与精神意义,掌握了草原蒙古族牧民传统住居蒙古包的四个特征——结构的科学性、结构的艺术性、生产的适应性、能源的生态性,两个不足——功能空间的交叉、个人空间的缺失,为后面的研究做好铺垫。 第三部分为呼伦贝尔草原蒙古族牧民现代住居实证研究,是“今天”的住居。此部分对11个调研实例情况进行了分类归纳,从草原畜牧业生产组织形式的角度将草原蒙古族牧民的现代住居分为“全职牧民自主经营式”、“全职牧民雇佣协作式”、“全职牧民受雇服务式”、“兼职牧民雇佣协作式”、“兼职牧民寄养委托式”、“转产牧民另辟蹊径式”六种类型。并分析总结草原蒙古族牧民现代住居空间形态具有“生产组织的决定性”、“选择使用的季节性”、“汉式房屋的科学性”、“宗教显现的淡化性”、“蒙汉文化的融合性”、“能源使用的生态性”六个特征。 第四部分为草原蒙古族牧民的未来住居,是“明天”的住居。基于对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向的推断及对草原蒙古族牧民现代住居的空间形态分析,笔者预测“现代固定住居——汉式房屋的普及”、“传统移动住居——蒙古包的共生”、“新兴移动住居——移动板房的推广”将是草原蒙古族牧民的未来住居空间形态发展方向。另外,以调研实例为基础,分析现代固定住居在住居空间、住居形体、住居色彩三个方面存在的不足,并针对不足提出草原牧民现代固定住居的设计要素。同时,对调研中的6例固定住居实例存在的不足提出改造设计建议,并提出草原牧民固定住居的概念性设计。
其他文献
工业革命后人类社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资源、能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已经危机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为积极应对这些问题,上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思想”被
高层建筑因其对现代城市人口剧增与城市用地紧张之间矛盾的有效解决以及在城市形象塑造方面的优势,在许多城市建设中成为主角。然而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对效益最大化的追求使
我国当前正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面临着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压力。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率先需要解决的即是居住和就业问题。农村人口进城,造成流动人口的增加,就流动人口的居住现状而言,大量的农民工因城市房价过高,以及政府未提供足够的公共住房等原因,选择居住在以“城中村”为代表的非正式的租赁住房当中。面对我国城镇化的状况,政府采取了“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强调以人为本的城镇化过程,提出了相对应的政策
美国是城市设计研究和实践的重要地区,其对城市设计的研究包括城市中心、居住区等十分广阔的领域。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新城市主义代表了当前美国城市设计理论的发展潮流之
园林作为历史和文化的一种载体,可以表现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特点。济南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早在八九千年之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济南地区就已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
农村地区的快速稳步发展关系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近年来中央反复强调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并陆续出台一系列有关促进农村发展建设的政策和举措。建设社会主义
贵州屯堡源于明初政府调北征南、控守西南的军事策略,大量汉族移民从江南、中原等地区迁入黔中建屯立堡,实行戍边屯垦。在其发展过程中虽受到自然社会环境、特殊的聚落功能性质
本文以明代山西城市城池建设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现存方志资料中明代山西城池建设信息的搜集、梳理,结合现存山西明代城池探讨其建设的规律,并尝试找寻规律背后的原因。文章以地域
本文以传统继承为大背景,提出现代建筑的传统继承应该是意义和精神层面的继承。传统意义和精神主要表现为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而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核心是传统的哲学,其本质是中
中国自然美学观是山水画和中国古典园林的精神原型。山水画和中国古典园林在千百年的发展中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补充。它们在意境的营造上具有相通之处,且两者具有相近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