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大陆警匪电影的空间叙事研究(2000-2021)

来源 :山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53845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警匪片作为中国类型电影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一直以来都是观众所喜闻乐见的电影类型之一。相较于新世纪之前的警匪作品,新世纪之后的大陆警匪电影更加注重人物形象的多元化塑造,叙事角度也由原来的宏大叙事转变为对个体进行现实观照,并逐渐找到了独属于中国大陆的叙事风格。伴随着“空间转向理论”的提出,空间也从时间的遮蔽下逐渐浮出了水面,而由于电影是主要依靠画面来进行叙事的艺术形式,所以对于组成画面的各类空间进行研究在电影学界也变得尤为重要。现今,虽然也有不少学术作品是以电影中的空间为主要研究对象而进行具体论述的,但对于新世纪以后的大陆警匪电影以空间出发来进行研究的却少之又少。为此,本文拟对新世纪之后大陆警匪电影中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影片进行整体梳理,并以此探讨在整体类型下不同空间所承担的功能所在。本文首先探讨的是大陆警匪片在中国的发展历程,通过梳理其在新世纪前后所呈现出的不同创作面貌,以及各个阶段的不同发展特征,得出了大陆警匪片从此前单纯的政治宣讲向现今的文化、政治、经济多元转变的发展历程,进而完成了市场化的转型,并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创作风格。而地理空间作为大陆警匪电影中为观众所直接感知的空间类型,创作者对于其的选择往往决定了电影叙事的整体基调。这其中无论是罪恶频发的公共空间,还是破碎、流散的家庭空间都为大陆警匪电影增添了一份晦涩与阴暗,绝望、恐惧和罪恶成为了影片的总基调。那些具有代表性的酒吧、舞厅、废弃的工厂、高楼也脱去了本来的意义,成为了独属于大陆警匪片的意象符号。除却对于公共空间的描写之外,对于家的私人空间的展示,也成为了创作者窥探社会现实及问题的窗口。家庭的破碎带来了人的异化,充满诱惑的公共空间则将这种异化加剧,警匪片中的罪恶也便由此产生。而社会空间作为人与人之间产生的各种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空间结构,自然也就成为了创作者对于现实社会镜像表达的窗口,对于底层空间与女性空间的书写,不仅展现了在整个社会化的叙事空间中,弃民、旁观者、漫游者以及女性这类边缘群体的现状,同样也暗含着创作者对于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批判以及对于现实社会问题的折射。最后,精神空间作为地理空间与社会空间进一步延伸形成的空间维度,其深入到了人物的思想活动之中,观众在观看人物思想外化到银幕上的精神空间时,也可以与之产生精神上的共鸣,进而得出独属于自我的价值评判。同样,精神空间不止存在于人物的内心活动之中,它同样也存在在创作者的隐喻空间中,创作者通过镜头、场景、情境以及道具的设置,传达给观众影片所想要表达的深层主题,并以此对自然人性进行探求和挖掘,发现人生命中存在的更为普世的价值。而电影空间的设置不只是简单的对于地理建筑的复刻,更多的还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层面的阐述。因此,无论是大陆警匪电影中空间叙事的消费文化属性、后现代文化属性还是城市文化属性,都呈现着更为深层的文化意义与内涵,以及创作者们对于大陆警匪电影的新的文化展望。因此,本文拟从新世纪之后具有代表性的大陆警匪电影出发,并运用空间叙事的相关理论对大陆警匪电影中的三重空间进行研究,进而探讨这些空间背后所潜藏着的文化价值。
其他文献
讲好中国故事是近年来中国对外宣传的一项重要工作。中国民族众多,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成为本国文化自信的闪亮名片。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推进,各民族文化将迎来大发展时期。多民族文化宣传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必不可少,民族文化翻译发挥着关键作用。图式理论指出,对新事物的认知需要与背景知识和经验相联系,在理解和表达新事物的过程中需要依靠头脑中存在的图式。只有新信息与图式对应后正确的理解才能产生。翻译是两种语言和
学位
学位
金庸武侠小说自二十世纪诞生以来广受海内外华人的推崇与喜爱。1993年第一本金庸小说英译本《雪山飞狐》的出版吸引了众多海外汉学家投入到金庸小说的研究中,其中美国汉学家韩倚松在博士论文基础上完成的研究专著《纸上剑侠:金庸与中国现代武侠小说》较为新颖,这本书作为典型的文学评论类文本,对金庸小说经典化的历史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梳理、概括与分析。本翻译实践报告基于该文本第四章的英汉翻译实践撰写而成。第四章以众多
学位
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北京戏曲界正处在内忧外患之中。外部遭受着外来侵略者对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压迫以及电影、话剧等新兴娱乐形式对市场的占领;内部面临着旧剧逐渐衰亡的局面。在此时代大背景下,《三六九画报》应运而生。该报刊创办于1939年11月,直至1945年10月停刊,共出版36卷,633期刊物,资料较为丰厚,是研究1939年到1945年北京地区戏曲界发展变化的重要媒介。在《三六九画报》上刊登
学位
电影于清末民初传入中国,随着大众媒介的兴起而发展。报刊作为民国时期作为主要的大众媒介之一,不仅记录了当时社会的整体风貌,也为电影的传播与发展奠定了稳定的媒介基础。1923年创刊的《广州民国日报》作为现存民国时期广州地区较为完善的一份报纸,其从办刊至停刊对应了广州电影迅速发展时期,是早期广州电影的重要见证者与记录者。而当前早期中国电影史研究大多困于史料的缺失,留下了很多空白,从研究的现实意义上,对《
学位
本翻译实践报告的源文本节选自《献给教师的心灵鸡汤》,该书由杰克·坎菲尔德和马克·维克托·汉森联合编写。这本励志书自2002年出版以来,曾位居《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榜首,它已经吸引了教育界的无数读者。译者被其真实励志的故事和生动易懂的语言所打动,决定以这本励志书来完成翻译项目。翻译过程中,译者发现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最适用于源文本的翻译。作者为了充分鼓励读者克服困难并取得心理慰藉,始终将读者的阅读体验
学位
秦朝历史题材电视剧是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秦朝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发展与传播,其不仅可以体现出我国历史题材电视剧所发展经历的不同历史阶段,更能从相关系列剧中看到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制作商业化的成熟。本文运用个案分析法,通过一些秦朝历史题材电视剧的表征文本,从类型化呈现、人物形象塑造、美学符号化研究、文化传播等不同维度对秦朝历史题材电视剧进行整体的研究与阐述。在秦朝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发展初
学位
1910年电影首次进入江苏苏州,在之后的几年间电影放映呈缓慢发展态势,放映范围十分狭窄。1918年9月飞云影戏公司建立,这是苏州第一家营业性的影戏院。它的出现扭转了苏州电影发展的尴尬局面,此后,新兴电影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到了1927年,各大戏院都开始从事电影放映的业务,早期苏州电影放映业的商业性基本格局也由此得以确立。而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相对宽松的社会文化环境,1927至1937年民国“
学位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汉译翻译实践报告,以美国作家纳迪亚·奥乌苏(Nadia Owusu)的回忆录传记Aftershocks为原材料,此书出版于2021年1月12日,暂未发现中文译本。这部充满诗意的、融合了回忆录和文化史的作品主要讲述了作者努力探讨身份的断层、家的意义、黑人妇女身份以及情感创伤之后的连锁反应,并且穿插描写了儿时动荡、痛苦中带有些许温暖的成长经历。本篇报告主要结合人物传记作品具有纪实性和
学位
南戏《张协状元》中运用大量常用谚语,成为其语言方面的一大特色。对常用谚语的研究,关涉到早期南戏语言特色及如何生成等问题,需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常用谚语与常用俗谚、习用语、警语意义均同,指在南戏《张协状元》中被大量引用,并在多部作品、日常用语中运用,形式固定、通俗易懂、广为流传,且具有常用性、知识性、人文性等性质的语句。对《张协状元》引用常用谚语的研究,有助于对该剧的创作问题产生进一步认识,亦有助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