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霉素和磷肥对胡麻磷素利用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来源 :甘肃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fei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理施用磷肥是保证作物高产稳产的重要农艺措施之一,但随着磷肥用量的增加,磷素利用效率明显下降。赤霉素(gibberellic acid,GA)作为调控信号不仅可以提高作物植株叶面积指数,促进营养器官中碳水化合物向籽粒运转与再分配,还可以提高作物植株碳氮代谢酶活性,增强作物植株的碳氮代谢强度,促进氮磷钾的积累。胡麻(Linum usitatissimum.L)是对磷敏感的作物,也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施用磷肥能显著提高胡麻磷素的转运量、转运率及对籽粒的贡献率,促进籽粒产量的形成。研究磷素与赤霉素互作对胡麻磷素利用及产量形成的影响,对进一步提高胡麻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采用田间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磷素水平(0 kg P2O5·hm-2、67.5 kg P2O5·hm-2和135 kg P2O5·hm-2)下,分别在胡麻现蕾期和盛花喷施0 mg·L-1、15 mg·L-1和30 mg·L-1GA3对胡麻生理特性,干物质积累规律、花前、花后转运特征,磷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磷肥和GA3互作可显著提高旱地胡麻植株叶面积、叶片Ru BP羧化酶、PEP羧化酶和蔗糖合成酶活性。在不施磷和施67.5 kg P2O5·hm-2水平下,胡麻植株叶面积、叶片Ru BP羧化酶、PEP羧化酶和蔗糖合成酶活性均随GA3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施135 kg P2O5·hm-2配合喷施15 mg·L-1GA3胡麻植株叶面积、Ru BP羧化酶、PEP羧化酶和蔗糖合成酶的活性较高。2.施磷配合喷施GA3可显著促进胡麻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和花后同化物的转运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在不施磷和施67.5 kg P2O5·hm-2水平下胡麻干物质积累量随GA3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施135 kg P2O5·hm-2的磷素水平下喷施15 mg·L-1GA3胡麻干物质积累量最高;施67.5 kg P2O5·hm-2配合喷施30 mg·L-1GA3时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较高、施135 kg P2O5·hm-2配合喷施15 mg·L-1GA3时平均增长速率最高。3.适量施磷降低了旱地胡麻叶片酸性磷酸酶的活性,增加了胡麻全生育期磷素的积累量,促进了花后磷素的积累及其对籽粒磷素的贡献率,但磷肥表观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均随施磷量的增加而降低;喷施GA3能显著提高胡麻叶片酸性磷酸酶的活性,促进花后磷素积累量及其对籽粒磷素的贡献率,提高磷肥利用率,降低磷肥损耗。其中施67.5 kg P2O5·hm-2配合喷施30 mg·L-1GA3时磷素积累量在盛花期、青果期和成熟期较不施磷不喷GA3处理分别高56.06%、73.51%和62.17%,花后磷素积累量及其对籽粒磷素的贡献率高出127.65%和81.87%,磷肥表观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显著提高,降低了土壤磷的盈余量。4.磷素营养和GA3均对产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且二者存在正交互效应,其中磷素对籽粒产量的效应大于GA3。单施磷显著增加了胡麻的千粒重和果粒数,喷施GA3对胡麻的有效蒴果数和千粒重影响显著,且二者互作显著增加了籽粒产量。施67.5 kg P2O5·hm-2配合喷施30 mg·L-1GA3拥有较高的籽粒产量,两个生长季分别达1688 kg·hm-2和1 704 kg·hm-2。通过数学模型确定了施磷109~111 kg·hm-2配合喷施22~23 mg·L-1GA3是旱作农业区适宜的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其他文献
燕麦是世界上广泛种植的一年生禾本科牧草,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草产量高及营养价值高等特点。研究燕麦对盐胁迫的生理及分子响应,将有助于揭示燕麦适应盐胁迫的机理,为进一步研究燕麦的耐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基于此,本研究以青永久195(耐盐材料)和709(盐敏感材料)为试验材料,采用营养液沙培法,对3周龄燕麦幼苗在0.9%NaCl下处理0 h(CK)、6 h、24 h和72 h,比较分析了不同胁迫时间内燕麦
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是芸香科(Rutaceae)花椒属(Zanthoxylum)的落叶小乔木或灌木,具有收益早、用途广、价值高及适应性强等特点,是我国一些地区的主要经济树种、抗旱树种及水土保持树种。近年来,由于农林产业集约化和商业化的快速发展,使得花椒单一化种植的现象日趋广泛,导致土壤养分失衡、植物抗逆性下降、土壤化感自毒物质大量积累,也使土传病害严重发生,同时造成花
根系作为植物的重要功能器官,对提高干旱条件下的作物产量具有重要意义。DRO1(DEEPER ROOTING 1)作为深根抗旱的主效数量性状位点,近年来在拟南芥、水稻、小麦、大麦和玉米等模式植物和作物中已进行了参与调控根系构型的深入研究,但目前关于马铃薯StDRO1基因的功能研究还鲜有报道。为了深入研究StDRO1与根系性状以及抗旱性是否关联,本研究开展了如下工作:本研究以110份同源四倍体马铃薯为
为探究DNA甲基化在白菜型冬油菜抗寒性演化形成中的作用,以来自不同环境选育的白菜型冬油菜为试验材料,通过半致死温度、DNA甲基化抑制剂处理对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分析试验材料间抗寒性差异;分析低温胁迫下不同抗寒性试验材料DNA甲基化水平和模式的变化,对DNA甲基化差异条带进行回收、克隆、测序,进行BLAST序列比对,以期筛选得到形成抗寒性差异相关的关键基因;并对筛选得到的差异甲基化基因进行克隆,并进行
膜荚黄芪是豆科黄芪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主产于甘肃、河北、山西、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地,以根入药,味甘性温,具有补气升阳、生津养血等功效。黄芪种类多,栽培中存在品种混杂、种质退化等问题;选育膜荚黄芪新品种,成为提高膜荚黄芪质量和产量的关键。为加快多年生膜荚黄芪新品种选育,将其种子搭载于“神舟十一号”和“长征七号”,在太空中分别历时33 d和22 h进行诱变处理。在有机栽培条件下,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
农田土壤碳库在全球生态系统碳库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人类能够直接干预短期调控的碳库。绿肥还田是增加土壤有机质提升碳储备的有效措施。西北干旱绿洲灌区绿肥还田利用对土壤碳库影响研究缺乏系统性,限制了绿肥还田生态效益的科学评价。因此,明确玉米农田土壤碳平衡对绿肥还田利用的效应及其机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析了绿肥全量翻压、根茬翻压、绿肥覆盖免耕与根茬免耕四种绿肥还田方式对玉米农田土壤有机碳输入特征、土壤呼吸
一膜两年用结合水氮运筹提高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作用已经试验和生产实践验证,但该措施影响水分利用效率的内在机制是什么,如何进一步挖掘其技术潜力仍缺乏理论依据。2019-2020年,设置2种耕作方式:免耕一膜两年用(NT)和传统耕作(CT),2个灌水水平:传统灌水(I_2,2400 m3·hm-2)和传统灌水减量20%(I_1,1920 m3·hm-2),3个施氮水平:施纯N 225 kg?hm–2(N
食者粮也,衣者棉也,衣食住行“衣”为先。棉花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经济产品,中国作为最大的原棉生产国和消费国,棉花纤维品质和产量依旧面临诸多挑战。因此挖掘与开花时间相关的重要基因,解析棉花开花调控途径,结合分子育种手段,有利于培育适应各地区气候条件的早熟品种以保证棉花纤维品质及种植面积,同时可以利用时间差缓解粮棉争地矛盾获得粮棉双高产,还可以有效避开季节干旱等气候因素的不利影响,集中统一成熟期增加机械化
针对绿洲灌区玉米生产氮肥投入大、氮素利用效率低等问题,本研究开展大田试验,设4.5万株/hm2(低)、6.0万株/hm2(中)、7.5万株/hm2(高)三种密度,单作和间作两种种植模式,270 kg/hm2(减量25%)、360 kg/hm2(传统)两种施氮梯度,探讨密度和间作对减量施氮玉米产量、氮素利用的补偿效应,揭示在减量施氮条件下密植结合间作提高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机理,以期为试区构建氮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常被用作牲畜的主要口粮,并且在自然环境的治理、预防水土流失等方面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干旱是限制苜蓿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如何进一步提高其抗旱特性,扩大其栽培面积,仍是当前苜蓿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基因工程的发展和应用为苜蓿的品种改良提供了一种新思路。micro RNA(miRNA)是一种小分子非编码RNA,研究表明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