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细颗粒物和尿优先管控金属与儿童血压的固定群组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lubuku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血管疾病居我国城乡居民死因的首位,其中我国高血压现患病人数已达2.45亿。高血压与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密切相关,以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PM2.5,空气动力学直径≤2.5μm)为首的大气污染物对其危害备受关注。儿童由于处于生长发育的特殊时期和特有的行为活动模式等更易受PM2.5的影响。既往研究发现PM2.5短期暴露与成人血压及高血压患病风险升高有关,然而关于儿童PM2.5暴露对急性血压效应的研究很少,几乎均基于单个时段站点或定点监测的暴露水平,且结果也不一致。由于PM2.5理化特性和儿童呼吸道生理参数的不同,导致PM2.5在呼吸道实际沉积剂量存在很大差异,其对健康的实际效应也尚不清楚。同时,PM2.5化学组分复杂,金属是其重要的组成之一。由于部分金属具有持久性和蓄积性强、毒性显著,多个国家已发布优先管控金属名单,包括砷、镉、铅、锑、铊等8种非必需金属,并采取相关优先管控政策,包括纳入排污许可证制度管理、限制使用等。优先管控金属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进入机体,并由尿液排出,尿金属可较好反映其内暴露水平。既往有研究提示砷、铅等与成人血压升高有关,但其与儿童血压关联的证据不足,仅有的几个报道基本为欧美儿童单次尿金属检测的横断面研究,结果存在较大异质性。尚不知PM2.5和优先管控金属与儿童血压是否存在暴露-反应关系,以及滞后效应时间窗,且儿童年龄、性别和生活方式等易感性特征也不清楚。此外,PM2.5和优先管控金属对儿童血压影响的潜在机制也不明确。由于PM2.5和金属暴露水平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既往研究大多基于横断面的设计,对暴露和结局的单次测量很可能存在偏倚。而固定群组研究由于是对小样本人群进行多次重复测量,形成的多个自身对照可有效控制个体间的抽样误差,提高研究效能,可以为个体水平上探讨PM2.5和金属暴露对血压的急性影响提供更加可靠的证据。为此,本研究基于固定群组设计,针对我国不同方位的3个城市从以下两个部分分别探讨个体PM2.5及其呼吸道沉积、尿优先管控金属对儿童血压的影响以及细胞因子在其中的作用。第一部分大气细颗粒物与儿童血压的关联研究目的:探讨个体PM2.5短期暴露及其呼吸道不同区域沉积与儿童血压的暴露-反应关系,识别儿童主要易感特征,探究细胞因子在PM2.5与血压关联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固定群组设计,于2017~2019年在我国武汉(中部)、广州(南方)和渭南(北方)3个城市共招募421名4~13岁儿童,分别于夏、秋、冬3季开展3次调查。每季连续监测72 h个体PM2.5浓度,并于第4天早上进行健康体检,包括测量身高、体重、血压等。该研究已通过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儿童及其监护人均已知情同意。根据多路径颗粒物剂量模型模拟呼吸道不同区域沉积分数,计算PM2.5在呼吸道不同区域的24 h沉积剂量。检测武汉儿童48种血清细胞因子,筛选显著改变的细胞因子,并结合文献报道,选取10种细胞因子在广州儿童中进行验证。排除随访缺失、未抽血、血压缺失后,基线421名儿童共纳入1153人次血压以及655人次细胞因子的有效数据进行分析。采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和广义估计方程分别分析PM2.5在单日滞后和累积多日滞后均值及其呼吸道不同区域沉积与儿童血压和高血压患病风险的关联,限制性立方样条曲线拟合暴露-反应关系,并采用中介模型分析细胞因子在PM2.5与血压关联中的中介作用。结果:校正多种潜在混杂因素后,个体PM2.5在滞后3日内均与儿童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升高有关,该效应在暴露第1 h最强,随后逐渐减弱。PM2.5暴露第1 h每增加10μg/m3,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分别升高0.25%(95%CI:0.14%,0.36%)、0.50%(95%CI:0.33%,0.67%)、0.40%(95%CI:0.27%,0.52%)。同时PM2.5在滞后3日内与高血压患病风险升高一致关联,在滞后第2天(体检前第2天)与高血压前期患病风险升高有关。PM2.5在滞后第2天每增加10μg/m3,高血压前期和高血压患病风险分别升高8.1%(OR=1.081,95%CI:1.033,1.130)和5.8%(OR=1.058,95%CI:1.023,1.094)。上述关联均存在线性暴露-反应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当PM2.5水平低于我国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National Ambient Air Quality Standards II,NAAQS II)(75μg/m3)或NAAQS过渡标准(50μg/m3)时,仍与收缩压、平均动脉压和高血压患病风险升高有关,但当PM2.5低于世界卫生组织第4阶段过渡目标值(25μg/m3)时,上述关联均无显著性。相比于PM2.5外暴露,PM2.5在呼吸道沉积与血压的关联略强,滞后第2天的PM2.5在支气管和肺泡沉积剂量每增加10μg,高血压患病风险分别升高11.1%(OR=1.111,95%CI:1.043,1.184)和6.3%(OR=1.063,95%CI:1.026,1.103)。PM2.5在支气管和肺泡部沉积与血压指标关联比头面部沉积更强。3个城市中,广州儿童PM2.5暴露水平及呼吸道沉积剂量最低,但PM2.5及其呼吸道沉积与广州儿童血压指标的关联强于武汉和渭南儿童。此外,年龄和每日课外锻炼时长与PM2.5的交互作用与血压增加有关,该关联在学龄儿童和每日课外锻炼时长≥1 h儿童中更强。对细胞因子在PM2.5与血压关联中作用的探讨,发现武汉儿童个体PM2.5在单日滞后第1天(体检前第1天)和滞后第2天暴露与C-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27、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干细胞因子、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Interleukin-1 receptor antagonist,IL-1Ra)、白介素-2受体α(Interleukin-2 receptorα,IL-2Rα)、IL-16、干扰素-γ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升高有关,该关联在滞后第1天最强。同时,IL-2Rα、IL-16、干细胞因子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血压升高关联显著。中介分析发现IL-16在PM2.5累积滞后0~1天(体检当天和体检前第1天)与血压升高关联中存在临界中介作用,介导比例11.44%。但在广州儿童中未发现细胞因子在PM2.5与血压关联中存在显著作用。结论:个体PM2.5在滞后3日内暴露与儿童血压和高血压患病风险升高一致关联,并存在显著的线性暴露-反应关系,当PM2.5低于NAAQS II和过渡标准时仍与儿童血压升高有关。并且,PM2.5与多种细胞因子升高有关,其中IL-16可能部分参与PM2.5和血压升高的关联。第二部分尿优先管控金属与儿童血压的关联研究目的:探讨尿优先管控金属与儿童血压的暴露-反应关系,识别儿童主要易感特征,并探究细胞因子在金属与血压关联中的中介作用。方法:对以上广州和渭南286名儿童开展3季的固定群组研究,每季连续收集4天晨尿,并于第4天早上进行健康体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检测4天的尿金属。排除随访缺失、未抽血、未留晨尿和血压缺失后,共纳入283名儿童786人次血压和356人次细胞因子的有效数据,共计2735人次的尿金属检测数据。采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和广义估计方程分别分析检测率较高的5种优先管控金属(砷、镉、铅、锑和铊)在单日滞后和累积滞后4日均值水平与血压和高血压患病风险的关联,采用贝叶斯核函数回归分析累积滞后4日均值水平的5种优先管控金属混合物与上述血压指标的关联,限制性立方样条曲线拟合暴露-反应关系,并采用中介模型分析细胞因子在金属与血压关联中的中介作用。结果:校正多种潜在混杂因素后,尿锑在单日滞后和累积滞后4日均值水平与收缩压、平均动脉压和高血压患病风险升高均一致显著关联,该关联在体检当天最强,随后逐渐减弱。且上述关联均存在线性暴露-反应关系。尿锑在体检当天的水平每增加1倍,收缩压升高0.56%(95%CI:0.19%,0.94%)、平均动脉压升高0.53%(95%CI:0.14%,0.92%)、高血压患病风险升高0.267倍(OR=1.267,95%CI:1.107,1.450)。同时,5种优先管控金属混合物中,锑是对收缩压、平均动脉压和高血压患病风险升高最主要的贡献者。并且,砷与锑存在协同作用,在砷高水平时锑与收缩压升高关联更强。相比广州儿童,锑与渭南儿童血压的关联更强。此外,被动吸烟状态与锑的交互作用和收缩压升高存在显著关联,该关联在被动吸烟儿童中显著,而在非被动吸烟儿童中不显著。滞后4日内,砷与C-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3升高、锑与IL-1Ra升高存在一致关联,上述关联在单日滞后强度相近,而在累积滞后4日最强;仅C-X-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1与高血压患病风险增加有关。但未发现上述细胞因子在优先管控金属与血压关联中存在显著的中介作用。结论:尿锑在滞后4日内与儿童血压和高血压患病风险升高一致关联,并存在显著的线性暴露-反应关系。同时优先管控金属混合暴露中锑是血压和高血压患病风险升高的主要贡献者,但未发现细胞因子在优先管控金属与血压关联中的中介作用。综上,个体PM2.5和尿锑在滞后4日内与儿童血压和高血压患病风险升高一致关联,并存在显著的线性暴露-反应关系。PM2.5和金属相关的多种细胞因子中,仅IL-16可能部分参与PM2.5和血压升高的关联。
其他文献
第一部分评估OH2对VX2肿瘤的感染效力及最佳滴度的筛选目的:初步探究溶瘤病毒OH2对VX2肿瘤的感染效力,并筛选出最佳治疗滴度。方法:采用兔VX2皮下瘤模型并分为3组,分别注射滴度为1×10~7、1×10~6CCID50和1×10~5CCID50的带荧光素酶基因的溶瘤病毒OH2-Luc,于不同时间点进行活体荧光成像和测量皮下瘤大小。结果:OH2-Luc瘤内注射后,1×10~7CCID50组荧光表
学位
黑色素瘤是一种高度异质性和侵袭性的恶性肿瘤,其可依赖于细胞骨架微丝的聚合延伸而快速增殖和迁移,靶向这一过程可为其提供治疗方向。细胞松弛素具有微丝解聚的作用,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但细胞松弛素Q(CQ)能否有效抑制黑色素瘤仍未知,且具体作用机制有待明晰。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真菌Xylaria sp.DO1801次级代谢产物CQ的抗黑色素瘤作用,并解析其对细胞骨架微丝聚合的影响及分子机制。首先,本研
学位
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是妊娠期常见的合并症之一,不仅会对母亲及其子代的近远期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也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GDM是一种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主要特征为胰岛素抵抗,脂质代谢被认为在胰岛素抵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随着高通量脂质组学检测技术的发展,近年来陆续有人群研究表明脂质代谢紊乱与GDM密切相关,然而前瞻性研究较为有限且样
学位
背景:巴比妥类药毒物是一种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受体激动剂,可以与GABA受体复合物结合,降低细胞的兴奋性,在临床上用于安眠、麻醉和抗惊厥。然而,过量的巴比妥类药毒物会导致广泛的中枢神经抑制,进而引起中毒。目前,巴比妥类药毒物被较广泛使用于非医疗目的,其被认定为是影响社会安全和公众健康的药物类别之一。巴比妥类药毒物的靶器官主要是中枢神经系统,巴比妥类药毒物
学位
目的:血管新生是脑缺血后组织修复的重要过程,使用药物促进血管新生是一种有前景的改善神经功能的治疗方法。然而,药物穿过血脑屏障并实现有效的局部富集还面临许多挑战。本研究拟采用双靶向的精准富集策略实现缺血半暗带p H环境靶向和内皮整合素α5β1主动靶向,探讨靶向性羟乙基淀粉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效果及其机制。方法:将羧基化的羟乙基淀粉(hydroxyethyl starch,HES)经过酰胺反应结合上P
学位
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和邻苯二甲酸酯(Phthalate esters,PAEs)是人群广泛暴露的有机污染物,进入人体内经过Ⅰ、Ⅱ相代谢反应,分别转化为单羟基多环芳烃(Monohydroxylated PAHs,OH-PAHs)和邻苯二甲酸单酯(Phthalate monoesters,mPAEs)由尿排出体外,这两种代谢物被广泛作为
学位
目的:拟构建考虑不同基线风险函数的联合模型,利用Bayesian方法对模型进行参数估计与统计推断,以期进一步深入、系统地评估联合模型中不同基线风险函数对模型参数估计与动态预测的影响。旨在为提高模型动态预测的准确性提供一种方法学的支持,有利于优化个体化治疗策略和医疗决策,提高患者的远期预后效果。方法:(1)构建Bayesian联合模型,纵向子模型采用线性混合模型,生存子模型采用参数化的Cox 比例风
学位
急性酒精性肝损伤(Acute alcoholic liver injury,AALI)作为酒精性肝病的早期阶段,由于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常被忽视或误诊,如果没有进行适当的干预,很可能会发展为严重的肝脏病变。从铁皮石斛中提取的天然多糖即铁皮石斛多糖(Dendrobium officinale polysaccharide,DOP)具有保护肝脏的潜力,能维持体内肝脏中的氧化还原平衡。然而目前DOP对A
学位
二苯甲酮(Benzophenones,BPs)因具有良好的紫外吸收作用被广泛添加于防晒霜等个人护理产品。BP亲本结构由两个芳香环和一个羰基组成,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一系列化合物,包括4-羟基二苯甲酮(4-Hydroxybenzophenone,4HBP)和2-羟基-4-甲氧基BP(2-Hydroxy-4-methoxy-BP,BP-3)等。BP-3进入体内后亦可迅速代谢为4HBP。4HBP在人群样本中
学位
糖,不仅是结构和能源物质,更是各种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信息物质。糖和糖类药物在日常生活和疾病治疗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其生物活性的深入研究和药用价值的进一步发掘依赖于糖类化合物的大量获取。目前,化学合成法是获得结构确定、成分均一的糖类分子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糖苷键的高效构筑及寡糖的快速组装是最核心的研究内容。在本课题组深入研究亚砜糖苷化的基础上,本论文发展了由单氧化硫缩醛归中反应介导的脱水糖苷化反应。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