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常小肠上皮组织对化疗药物高度敏感,是化疗过程中的主要损伤部位,这种损伤也是直肠癌和腹部恶性肿瘤化疗治疗剂量的关键限制因素。乳酸菌通常被认为能够保护肠粘膜不受损伤调节机体免疫应答可被制成酸奶或发酵制品并日常饮用,临床上常作为微生态制剂广泛地应用于治疗便秘、腹泻等疾病,然而,关于其在化疗干涉方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等相关研究文献报道甚少。为此,本论文拟通过化疗动物模型探究乳酸菌株的干预效果并探求其分子机制,以期为临床安全使用乳酸菌干涉化疗提供数据支撑和参考。首先,选用87株乳酸菌,以H2O2诱导Caco-2细胞的氧化损伤模型进行筛选,通过离体小肠组织和动物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87株乳酸菌中有28株菌能够显著下调H2O2引发的Caco-2细胞LDH的渗漏情况,尤其是鼠李糖乳杆菌FLRH93下调LDH最低(约为模型组的53%)。与对照组离体小肠组织的渗漏状况相比,鼠李糖乳杆菌FLRH93显著下调了小肠的渗透性。借助转录组学测序,检测鼠李糖乳杆菌FLRH93对Caco-2细胞转录水平的影响,发现917个基因上调,826个下调。进一步构建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诱导的小鼠肠道损伤模型,验证鼠李糖乳杆菌FLRH93的修复效果。分析每日体重和食物摄入量变化、肠道蓝色葡聚糖的渗漏量、HE染色和AB-PAS染色的小肠病理组织学变化以及血清中IL1-β和TNF-α,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技术,检测肠组织的Bcl-2和NLRP3的表达水平。结果证实,鼠李糖乳杆菌FLRH93发酵乳可明显改善5-FU造成的肠损伤。HE染色和AB-PAS染色切片表明该菌株维持了小肠微观组织结构的完整性,减少了 5-FU处理后的杯状细胞损失,以及上调损伤小鼠肠道Bcl-2的表达并且下调了 NLRP3的分泌,进而减少了血清中的炎症因子IL1-β和TNF-α。连续注射5-FU的小鼠存活实验表明,使用鼠李糖乳杆菌FLRH93发酵乳干预后,小鼠的存活率是模型组的2倍。为进一步了解乳酸菌干涉化疗诱导肠道损伤的影响,使用阿霉素(doxorubicin,DOX)诱导肠道损伤模型,选取鼠李糖乳杆菌FLRH93以及植物乳杆菌FLPL132进行干预。通过小鼠体重变化、存活率、肠道外观形态、小肠HE染色和AB-PAS染色,血清中IL-6和TNF-α的表达以及肠道中NF-κB和MCP-1的表达量探究了乳酸菌对化疗损伤小鼠修复的干预效果。结果表明,在DOX诱导的损伤小鼠模型中,鼠李糖乳杆菌FLRH93不具备保护性,而植物乳杆菌FLPL132更是表现出明显的副作用,上调了血清中炎症因子IL-6和TNF-α的表达以及肠道中的NF-κB和MCP-1的表达量,加重了小鼠肠道的损伤,降低了化疗小鼠的存活率,增加了化疗小鼠的小肠肿胀状况的发生。以上研究表明,鼠李糖乳杆菌FLRH93对5-FU诱导的肠道损伤中具有良好的修复性,而在DOX诱导的肠道损伤中却无显著效果。令人意外的是,植物乳杆菌FLPL132在DOX诱导的肠道损伤干预中具有促进肠梗阻的不良反应。对于乳酸菌干涉化疗诱导肠道损伤的治疗,应该充分考虑菌株类型、化疗方案以及其他潜在因素的影响。本研究首次通过实验证实了乳酸菌干涉化疗诱导损伤存在毒副作用,打破了人们对待乳酸菌安全性问题一刀切的认识。